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   总被引:76,自引:5,他引:71  
贺灿飞  谢秀珍 《地理学报》2006,61(2):212-2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力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而各省的产业结构则越来越多元化。具体而言,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分散而在90年代更趋集中,而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于多元化的同时,在90年代后期显露专业化的迹象。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原因,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的外部经济并没有促进产业地理集中,激烈的产业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产业空间分散。  相似文献   
92.
国际贸易空间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 使用2002 年103 个国家的商品出口贸易数 据,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首位联系分析, 对国际贸易空间格局, 尤其是国际贸易流向与贸易组团 进行了研究。着重指出了国际商品贸易体系中的等级结构和核心国家, 分析了区域性贸易组团形 成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美国和欧盟是第一级贸易中心, 是世界性核心; 中国和日本是第二级中 心, 是世界性贸易核心的候补者; 俄罗斯联邦、韩国、印度、巴西、新加坡、沙特等则为第三级的区 域性贸易核心。贸易组团的组成反映了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中华地区 表现为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区为核心的双星体系, 香港特区在中国国际贸易中仍起重要的中 转作用。  相似文献   
93.
王晓阳  蒙克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82-1489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相关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作出了解释。论文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研究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形成,指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描绘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地理塑造的空间差异。对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外部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消费收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危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其次,解释了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制度的空间异质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重要因素。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中国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加,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西方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
童昕  蔡一帆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90-150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精细的劳动分工和跨地域生产协作带来生产片段化和地方专业化集聚。这种生产模式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割裂,并将消费主义作为驱动生产不断扩大的途径。近年来,基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生产与消费活动紧密联系的分布式生产模式受到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注,其中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推广成为最主要的驱动力。论文以“生产消费者(Prosumer)”这一概念为切入点,从地理条件、技术基础、市场协作关系和可持续性表现4个方面,探讨分布式生产系统中生产与消费关系的重构。结论指出:以分布式生产为特征的“产消一体”生产模式并非是一种全球化脱钩策略,而是在开放条件下,生产与消费更紧密联系的地方化过程,这种生产模式转型有可能为更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开辟空间,值得进一步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扎根研究和区域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5.
陈诚 《地理科学》2020,40(4):563-571
全球化是推动乡村地方重组的重要因素,但国家政策深刻影响乡村地方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与景观。立足已有研究,围绕“全球化-国家乡村政策-乡村地方重组”之间的关联,通过梳理全球化与中国乡村政策演化的互动关系,分析乡村政策的地方实施过程,总结乡村地方工业化、休闲旅游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典型重组类型及其面临的不确定性。认为早期农村改革耦合全球化引致的城镇化进程,解决了农村温饱和人口“过密化”问题,推动部分乡村工业化,参与国际分工;持续的深化改革与地方动员,加快了先进技术和生产要素的应用,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与专业化,并嵌入国际市场;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部分乡村复兴和国际元素的进入。农业收益的增长与稳定、老年农民有序退出以及新业态的就业容量将是乡村振兴的潜在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6.
美国高盛公司前顾问、清华大学教授雷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成就及经验作了全面的理性思考与分析,提出一个概念。 “北京共识”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攀升。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资源室主任贾文龙提出——  相似文献   
98.
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行业之一,它具有高风险、高资本密集、高技术密集的特点,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入世"后,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都遇到了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挑战。认清自身竞争实力,是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国内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展开竞争的前提。本文在详细分析中国石油企业存在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给出了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9.
余晶 《地理教学》2007,(2):24-24,25,26
目前,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主要停留在教师“教”的方面,而在学生“学”的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5.2世界经济全球化”一节为例,阐述创设地理专题学习网络模式,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与学生的“学”进行整合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0.
美国世界地理教学情感成果达成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相当明显,且已要求教育培养出相适应的“世界公民”。我国的地理课程目标也把情意领域的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表明地理课程从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对学生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