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底泥中痕量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测定海底泥中镉的基体干扰,据此在标准系列中加入适量钙、镁和铁,结合稳温产台炉技术,直接测定海底泥中痕量镉。方法简便准确,特征质量为1.0pg,相对标准偏差为7.7%,回收率为96 ̄108%。  相似文献   
132.
133.
目的:对六个不同产地代赭石进入旋覆代赭汤方剂前后的铁元素含量变化进行分析讨论。方法:运用滴定分析法测定不同产地代赭石煎出液和加入不同产地代赭石的旋覆代赭汤中有效成分的铁元素含量;建立测定样品中铁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最佳实验条件,并测其含量;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产地不同的代赭石及其加入旋覆代赭汤前后铁元素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滴定分析法测得不同样品中的铁元素含量有所差异;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不同产地代赭石及其进入经方前后铁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紫外光谱结果显示13个待测样品均在510 nm处有不同强度的吸收峰。结论:不同产地的代赭石及其加入经方前后铁元素含量均有变化,紫外光谱显示不同样品的吸光度不同,铁元素含量亦不同。  相似文献   
134.
应用P350 萃取分离干扰元素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镓 ,方法检出限为0 0 14× 10 - 6 ,相对标准偏差为 7 0 % ,回收率为 94 %~ 114%。  相似文献   
135.
几种典型藻种吸收光谱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球藻、扁藻、裸甲藻和它们的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连续观测其吸收光谱,对不同生长期藻类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藻类675 nm处吸收系数与Chla浓度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藻类的比吸收光谱。由于色素组成及其比例的不同、色素的包囊效应以及附属色素对吸收的贡献,不同藻种的比吸收光谱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在Chla浓度范围为(27.69~2 856.47)mg.m-3时,比吸收系数在特征波段下的吸收值在440nm为(0.016 9~0.087 9)m2·mg-1,在675 nm为(0.011 2~0.054 9)m2·mg-1。  相似文献   
136.
137.
测试地质样品中的硫含量,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应用最为广泛。ICP-OES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但受样品预处理和基体干扰的影响较大;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便捷高效,但受结晶水红外吸收干扰,分析硫含量低的样品稳定性较差。本文采用5种酸溶方式处理样品ICP-OES测定硫含量,同时采用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低中高含量的硫,综合比较了两类方法的检出限、检测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分析效率等,明确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实验中确定了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最佳测试条件为:称样量0.0500g,燃烧时间25s,分析时间40s,氧气流量4.0L/min;通过标准物质验证,该方法检出限为10×10-6,检测范围为10×10-6~470000×10-6,相对标准偏差(RSD)<6%(n=12),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8%。实验结果表明,ICP-OES分析效率高,但是样品处理时间长,检测范围不如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宽;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采用固体直接进样,成本低,用高氯酸镁作为干燥剂可解决结晶水红外吸收...  相似文献   
138.
曹惜时 《甘肃地质》1993,2(1):106-109
红外吸收光谱法,因用样量很少(0.1至2mg)代表性大,快速准确,在研究矿物时,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有益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当一束红外光照射一种物质时,此物质就要吸收一部分红外光,并将其变为该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因此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分光,就可得到一些暗条的谱带,若以波数(或波长)为横座标,以百分吸收率(或透过率)为纵座标,把这些谱带记录下来,就得到了该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根据此原理,不但能鉴定一种化合物,而且能对其成分和结构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9.
周泳德 《地质实验室》1998,14(4):228-231
本文提出了有机体消解方法,采用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结合稳定温度平台石墨炉技术,直接测定有机体中的痕量铅,方法检出限为3.8μg/L,回收率在93% ̄105%,RSD(n=10)为2.5% ̄7.5%。  相似文献   
140.
安徽马鞍山磷铝石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彦  亓利剑  戴慧  张青  蒋小平 《岩矿测试》2014,33(5):690-697
近年来在安徽马鞍山地区所在的绿松石矿体附近,相继发现一种绿色、半透明的磷铝石,部分达到宝石级别。本文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和光谱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和综合分析,研究其水的赋存形式,进而对磷铝石的呈色机制作了深入探讨。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以Al、P元素组成,含微量的Fe、V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与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主要矿物为磷铝石,基本不含有其他杂质矿物;磷铝石是一种水合磷酸盐矿物,含有结晶水以及少量结构水的矿物,且结晶水与结构水多与Al3+(Fe3+)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磷铝石整体以鳞片状集合体产出,微观上多以短柱状及板片状堆积,单个晶体显示斜方晶系结晶生长习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639 nm处吸收谱峰由Fe3+与V3+联合所致,300、423、864 nm处吸收峰由Fe3+所致,说明Fe3+与V3+的共同作用是马鞍山地区磷铝石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认识该类磷铝石的宝石矿物学性质以及颜色成因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