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7篇
  免费   654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780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148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34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构建了等直径不同裂隙密度和等裂隙密度不同裂隙直径两组物理模型,进行不同围压条件下多方向的超声波速度测试,并运用Hudson理论进行了理论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随围压的增大,纵、横波速度均近线性增加,纵、横波各向异性基本保持不变;裂隙密度从2%增大到6%,纵波速度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慢纵波降低幅度相对较大,快横波变化不明显,而慢横波则大幅降低。随着裂隙密度的增大,纵、横波各向异性均增大,且横波各向异性增加速率大于纵波;裂隙直径从2 mm增大到3 mm,快纵波速度增加很小,慢纵波增加明显,横波速度均不发生改变。随着裂隙直径的增大,纵波各向异性逐渐降低,横波各向异性保持不变。最后结合试验结果分析了Hudson理论在不同深度进行参数预测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有助于油气生产、地下水的开采与控制、污染处理等。   相似文献   
992.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MISS) 是底栖微生物群及其生命活动与沉积物相互 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是微生物群生命活动的重要产物,多出现在陆源碎屑岩中,也是微生物群落在碎屑沉积中最重要的 地质记录。该类构造在前寒武纪的广布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鲁 山地区野外露头发育的MISS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依据其成因和形态观察,将其分为微生物席生长构造(Mat growth feature)、 微生物席破坏构造(Mat destruction feature) 和微生物席腐烂构造(Mat decay feature) 三种类型,包括瘤状突起、不规则侧 向生长脊、多边形网状生长脊、多边形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不规则网状脱水裂痕、次圆状网状脱水裂痕、砂火山 构造等8个主要形态构造。根据宏观形态、镜下特征等,分析讨论了MISS的形态构造、成分、成因、沉积环境等。对含有 MISS石英砂岩的镜下石英颗粒及其矿物组分特征的研究发现,宏观上形态各异的MISS的镜下特征差别不大,并且在MISS 形成过程中生物物理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共同起着作用,同时也发现微生物群落可能多生长在中等水动力、沉积物为细粒 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地震、钻井及录井资料分析,将苏丹Muglad盆地Nugara凹陷AG组整体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内部划分出五个三 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E,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上特征明显,且对应良好。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 架内,通过识别不同地震反射单元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和频率,在AG组内部五个三级层序内识别出席 状平行-亚平行相、楔状相、前积相、丘状相、杂乱相等地震相类型,地震相类型在各个层序中的发育分布具有继承性及 连续性,以此建立地震相演化模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结合岩心相和测井相分析与标定,认为AG组主要发育三角 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及湖泊五种沉积相类型,同时讨论了地震-沉积相演化规律及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994.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的部分原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微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对该油田原油中轻烃分布特征的研究, 能更深入地认识微生物降解作用对轻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优先消耗正构烷烃,其次为异构烷烃和环烷烃;从而导致 C6、C7轻烃三角图发生相应变化。在大宛齐原油中,随微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正庚烷值和异庚烷值逐渐减小;当庚烷值 为0~21,异庚烷值为0~2.6时,为“微生物降解”原油。微生物降解作用亦能使苯/正己烷、甲苯/正庚烷两个比值增大,而 使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比值减小;基于甲苯/正庚烷、正庚烷/甲基环己烷两个比值建立的判别次生蚀变作用的模板,当原油 处于轻微微生物降解作用时,该模板易与蒸发分馏趋势混淆,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995.
目前,手持式GPS已成为地质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正确使用和校正GPS是每个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出GPS的显示坐标X,Y变化量与校正参数DX,DY,DZ的变化量的比值(即变化率)在某一地区是一定值(即线性关系),不同地区该定值不同。通过变化量的此种线性关系用解方程法可快速准确地确定DX,DY,DZ参数,且只要满足该方程解的不同组合的DX,DY,DZ均可作为该地区正确的校正参数,从而可准确校正GPS。  相似文献   
996.
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积体的层次结构是复杂地质体的内在特征。针对现有碎屑沉积体层次结构分级中的不足,按照构型规模及包含关系, 以最大自旋回与最小异旋回为衔接点,采用倒序分级原则,将已有的岩性体构型与层序构型分级整合为一体化的沉积体构 型分级方案,并与我国的沉积相分级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沉积盆地内划分了12 级构型单元,其中1~6 级单元为层序构型, 7~9 级单元为相构型,10~12 级单元为层理构型。这一方案有利于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地下地质研究。油气田勘探阶段构型分 布的研究级别主要为1~4 级,油气田开发阶段构型分布研究的级别主要为5~9 级。我国现有的沉积相分级体系为自成因沉积 体的分级体系,但并非层次结构分级体系,且存在相单元级次不统一的问题。微相单元一般具有层次结构意义,可作为构 型单元,而亚相一般不能作为构型单元。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和原油地球化学资料,结合钻井地质和测试分析,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南深凹区核三下、核三上亚段烃源岩沿着古城油田北西构造抬升方向顺层两期供油, 其中廖庄组沉积末期是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时期。核一段沉积末期,泌阳凹陷东南部深凹区核三下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 高峰,油气从深凹(高势区)沿古城三角洲砂体进入古城鼻状构造(低势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廖庄组末期构造抬 升和断层活动,古油藏遭受一定破坏,同时核三上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高峰,大规模成熟油气沿古城三角洲砂体横穿断 层形成断阶式向上聚敛成藏。  相似文献   
998.
花岗岩体高温热年代学研究的新思路、方法及计算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花岗岩体723 对锆石U-Pb 年龄(t Zr)和全岩Rb-Sr 等时线年龄(t Rb)进行的相关分析, 拟合出相关系数很高
(R =0.997), 回归系数接近l 的线性回归方程(t Zr=1.0005×t Rb+0.493041)。 Δt Zr-Rb(t Zr-t Rb)频数统计分析表明: Δt Zr-Rb呈对
称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 SK=0.193; 峰度系数C KU=6.722), 其均值为0.624 Ma, 众数值为1.0 Ma。这表明花岗岩体锆石U-Pb 定
年的测定结果与全岩Rb-Sr 等时线定年测定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不存在花岗岩体锆石U-Pb 年龄必定大于全
岩Rb-Sr 等时线年龄的规律表明,同位素热年代学方法只适用于研究花岗岩结晶固结后的低温热演化史。 前人根据锆石U-Pb
年龄和全岩Rb-Sr 等时线年龄差值及相应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研究的10 个花岗岩体的冷却速率(CR Zr-Rb)表明,它们与岩
体体积尺度不相关,这有悖于“热物体的体积(质量)愈大,则在相同热物理条件下其冷却速率愈小”的热物理学基本定律。
根据热传导理论及本文作者(2010)提出的侵位结晶时差概念我们得出“在相同热物理学条件下,体积尺度是决定花岗岩
体冷却速率最主要因素”的结论。以上述10 个花岗岩体为例,本文计算得出它们在结晶固结前高温阶段的冷却速率(CR ECTD
并拟合出冷却速率与岩体体积尺度呈幂函数关系:CR ECTD=7544.7×D -2.1686, 计算结果符合热物理学基本定律。  相似文献   
999.
以渤东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文中将剖面特征分析与水平相干切片特征分析相结合,在对断 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断裂的结构模式,分析了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就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 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东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吻合于郯庐断裂新生代右旋应力场,表现为以NNE 向走滑断 裂为主枝、以NE向拉张断裂为侧枝、近EW 向断裂为细脉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走滑断裂、拉张- 走滑断裂、走滑- 拉张断 裂和拉张断裂四种基本类型,受断裂性质和活动强度的影响,不同类型断裂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受郯庐断裂左旋到 右旋的转变、拉张作用与走滑作用强弱的转变、地幔上涌水平拉张到热沉降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断裂体系存 在明显差异,依据断裂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可将新生代盆地发育划分为左旋- 右旋转换、走滑- 拉张断陷、拉张- 走滑 断陷和走滑- 拗陷4 个不同的演化阶段。明确断裂的时空差异性对于渤东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对牙鲆进行一代选择之后的育种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人工选育的育种效果,以2007年经过家系选育的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第一代个体为亲本,依据巢式交配设计,构建了第二代10个半同胞家系和20个全同胞家系.在养殖4个月后进行生长性状的测定,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选育第二代群体的平均体质量比未经选育的对照提高2.91g,遗传增益为11.25%,显著高于未经选育的群体(p<0.05);选育群体平均全长较未选育的对照提高1.33 cm,遗传增益为10.36%,极显著高于未经选育的群体(p<0.01),表明第一代对生长性状的选育达到良好的效果.选育第二代的体重、全长和体高的遗传力为分别为0.656~0.731,0.481~0.742,0.480~0.651,均属于高等遗传力,显示牙鲆选择育种仍旧可以取得较快的遗传进展,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