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基于SVD和修正Z指数的汛期旱涝预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和降水资料,建立起汛期降水的预测方程;经过适应本地化的Z指数修正,将预测结果转化为旱涝等级;将SVD技术与修正的Z指数结合起来,实现旱涝的气候预测;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气象、防汛抗旱部门。结果表明:1)影响江淮分水岭地区汛期降水的因子有5个,分别是太平洋地区2个,印度半岛附近2个,欧洲地区1个;2)理论上的Z指数等级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状况,因而必须对Z指数进行修正。经过修正后的各个旱涝等级的划分概率较为合理,说明Z指数的5级指标是可靠的;3)利用5个影响因子可以建立汛期降水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预报方程,在共计8年的旱涝滚动预测和实况检验中,等级相符的有7年,只有2003年的预测试验相差一个等级,5级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7.5%;4)经过气象、防汛抗旱部门2008年的应用,旱涝等级的预测意见和实际基本吻合,说明预测技术的应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22.
全球不同空间尺度陆地年降水的年代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保梁  杨庆  马柱国 《大气科学》2017,41(3):593-602
基于1951~2010年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的逐月降水数据,利用集合经验模分解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EMD法)对全球、东西半球、五个大陆和四个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年降水量的年代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区分了不同空间尺度上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长期趋势。结果发现:(1)全球陆地平均降水既存在年代际的周期振荡,又存在长期变化的趋势,降水的年代际周期振荡的强度远大于降水的长期趋势,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全球陆地平均降水呈现以年代际周期振荡为主的特征。(2)在半球尺度,2000年以前,东、西半球具有明显相反的年代尺度变化特征,东半球变干(降水减少),西半球变湿(降水增加)。(3)1951~2010年,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与北美、南美和澳洲大陆的年代际振荡和趋势存在着一个近似反位相的关系;干旱化与干旱时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两者所处的时段也不同;近10年(2001~2010年)全球五个大陆可能将进入一个相对湿润的时段。(4)四个典型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年代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来说,华北和北非与北美和中亚降水在长期趋势及年代际振荡上具有反位相的特征。华北和北非的年代际振荡具有近似的位相。在最近几十年,北美和中亚同处于湿润时段,但前者开始于1975年,后者开始于1985年。此外,中亚的第一个湿润时段(1959~1968年)却对应北美的干旱时段。  相似文献   
23.
基准站受构造运动与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如何构建高精度、现势性强的精细区域框架是位置服务与形变分析的的关键.笔者提出顾及基准站坐标动态特性与稳定性的区域框架构建方法.以我国西部与东部某城市的多年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为例进行试算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较好地顾及了基准站的坐标特性与非线性影响,考虑了基准站的垂直运动规律,可构建高精度的区域基准,可发现区域基准的微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4.
以三门湾为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EMD)将原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子模态进行能量谱分析,研究每种波动对应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半封闭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较为严重,造成三门湾内强增水的台风为三门湾南侧的西北向登陆台风。EMD分解结果显示三门湾内的风暴潮增水包含6 h,12 h,20 h左右的波动,其中6 h左右的波动来源于海湾共振,共振的频率是由海湾的形状、水深等固有性质所决定的。12 h的波动是由于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作用导致,20 h左右的波动是由于台风移动过程中外海波动的传入。结果表明EMD方法为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精细认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加深对海湾内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
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显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格陵兰冰盖GISP2冰芯古气候代用指标δ~ (18) O 序列进行分解, 结果表明: 格陵兰近10 ka来气候变化总趋势出现历时约490 a的中世纪暖期和历时约570 a的小冰期, 其间还存在次级的冷暖期变化;气候波动具有3 a、 6.5 a、 12 a、 24 a、 49 a、 96 a、 213 a、 468 a准周期, 既有NESO的因素, 也受制于太阳活动周期的影响. 第7, 第8内在模函数(IMF7, IMF8)波动振幅以及总体趋势分量res在1350A.D.出现明显的转型, 表明1350A.D.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分界.  相似文献   
26.
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过程研究大多采用Bulter 的生命周期理论路径, 少有文献从波动的视角理解和分析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过程。本文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尝试从波动的视角分析景区客流波动特征, 并利用波动性特征对其发展进行组合预测(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的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景区客流波动呈现出多种形态, 在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叠加了季节性波动、景区旅游周期波动和景区经济周期波动。其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组合预测模型能够对景区客流进行有效预测, 并且运算速度快, 预测精度有所提高;与生命周期曲线相比较更加直观、微观、准确, 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客流预报, 有助于景区规划管理和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27.
In this paper, a new snow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ology is proposed for full-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data. The generalized four component polarimetric decomposition with unitary transformation (G4U) based generalized volume parameter is utilized to invert snowpack dielectric constant using the Fresnel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The snow density is then estimated using an empirical relationship. Six Radarsat-2 fine resolution full-polarimetric C-band datasets were acquired over Himachal Pradesh, India. The near-real time in-situ measurements were collected with the satellite pass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0.027 g cm−3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is 0.032 g cm−3. The snow density variation within a season were also analyzed using multi-temporal Radarsat-2 data.  相似文献   
28.
Based on the 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January 2008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SSTA mode most correlated with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GHAs) in January 2008 in the North Pacific exhibited a basin-wide horseshoe pattern with a warm center in November 2007. This persistent SSTA pattern would induce positive GHAs in the Aleutian Low area and East Asia and the northward extension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January 2008 by maximum diabatic heating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Kuroshio Oyashio Extension (KOE) area, leading to the occurence of the circumpolar trough-ridge wave train anomaly in January 2008.  相似文献   
29.
刘严萍  杨晶  王勇 《测绘科学》2013,38(5):91-93
本文将经验模态分解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GPS可降水量预测。对GPS可降水量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处理端点问题,针对经验模态分解得到的每个分量分别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并重构出最后的预测结果。重构结果与直接运用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的GPS可降水量、实测GPS可降水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直接预测,经验模态分解与神经网络结合的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0.
We develop a new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 reduced order model for saturated groundwater flow, and apply that model to an inverse problem for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ield. We use sensitivities as the POD basis. We compare the output when the optimizer uses the reduced order model against results obtained with a full PDE based model. The solutions generated using the POD reduced model are comparable in residual norm to the solutions formed using only the full-scale model.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are similarly comparable. The time to solution when using the reduced model is reduced by at least an order of magnitude, as are the number of calls to the full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