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5篇
  免费   2589篇
  国内免费   2544篇
测绘学   602篇
大气科学   958篇
地球物理   3837篇
地质学   6351篇
海洋学   1879篇
天文学   2022篇
综合类   689篇
自然地理   221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426篇
  2020年   473篇
  2019年   578篇
  2018年   475篇
  2017年   482篇
  2016年   510篇
  2015年   556篇
  2014年   660篇
  2013年   615篇
  2012年   725篇
  2011年   789篇
  2010年   639篇
  2009年   944篇
  2008年   869篇
  2007年   940篇
  2006年   930篇
  2005年   807篇
  2004年   810篇
  2003年   809篇
  2002年   631篇
  2001年   597篇
  2000年   569篇
  1999年   499篇
  1998年   553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298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55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作者使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在热带 30°S~ 30°N纬带用谐波分析方法分离出超长波之后 ,再采用环流诊断方法 ,发现南海季风区存在地域性环流系统。文中给出冬、夏季风期该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相应的热源分布 ,讨论了该地域性环流系统对南海季风气候及其异常的作用 ,并探讨夏季风爆发北部先于南部的一种可能的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193.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1998年5~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观测发现,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季风暴发以后,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升幅由西向东递减,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34以上降低到34以下,混合层均有所发展,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4~5月,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6~7月,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一个超过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相似文献   
194.
Monitoring offshore platforms, long span bridges, high rise buildings, TV towers and other similar structur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ir safety in service. Continuous monitoring assumes even greater significance in the case of offshore platforms, which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damage due to the corrosiv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inuous action of waves. Also, since a major part of the structure is under water and covered by marine growth, even a trained diver cannot easily detect damage in the structure. In the present work, vibration criterion is adopted for structural monitoring of jacket platforms. Artificial excitation of these structures is not always practicable and ambient excitation due to wind and waves may not be sufficient for collecting the required vibration data. Alternate methods can be adopted for the same purpose, for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an impact or a sudden relaxation of an applied force for exciting the structure. For jacket platforms, impact can be applied by gently pushing the structure at the fender while relaxa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by pull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n suddenly releasing it using a tug or a supply vessel in both cases.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a laboratory model of a jacket platform, for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dapting vibration responses due to impulse and relaxation, for structural monitoring. Effects of damage in six members of the platform as well as changes in deck masses were studied.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structure was used to analyze all the cases for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as well as system identification. A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procedure for obtaining the response signatures of the platform due to the impulse and relaxation procedure was also developed for possible adoption in on-line monitoring of offshore platforms. From the study,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both impulse and relaxation responses are useful tools for monitoring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s. The present work form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utomated,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for offshore platforms, using neur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195.
AstudyonbenthiccommunitystructureinwestoftheTaiwanStraitandneartheTaiwanShoals¥WuQiquan;JiangJinxiang;XuHuizhou;CaiErxiandLin...  相似文献   
196.
本文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方法),对2005年全国31个省市产业结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归纳总结出各省市的主要产业类型及各产业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关系,并从经济的视角获得各省市的产业结构类型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7.
海洋上部水体垂向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热带海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出口处东印度洋帝汶海区SO18480-3孔中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并借助12个AMS14C测年数据重建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该区温跃层深度和营养盐水平的演化序列。壳体氧同位素(δ18O)记录表明温跃层古海洋学特征的变化幅度要大于表层海水,其差值(Δδ18O(P-G))有效地反映了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即冰消期和晚全新世温跃层较浅,LGM和早中全新世温跃层较深;并揭示出与全新世相比,LGM期间ITF总流量未显著减小,ITF对该区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受到了东西太平洋之间不对称性的调节。碳同位素(δ13C)记录则表明该区的古海洋学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南大洋的影响,并受本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控制,其差值(Δδ13(G-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上部水体营养盐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8.
在介绍小波变换阈值去噪法的特性及其有点的基础上,结合武汉某大学教学楼GPS变形监测数据,首先使用不同的小波函数及阈值策略分别对GPS观测数据的非差、单差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进行阈值去噪处理,然后分别使用Bernese高精度数据处理和Trimble TG0软件对消噪前后的单差相位观测值、非差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进行基线解算。最后,比较消噪前后基线解算结果,分析不同小波函数和阂值策略对基线解算精度的影响,探讨小波变换阅值去噪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9.
线性影纹信息是遥感图像中的一类重要信息,线性影纹信息自动提取是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重要研究领域。笔者采用基于特征对象的专家系统技术来完成线性影纹信息的简单类别提取,设计并实现了线性影纹理解专家系统;阐明了系统结构,解译规则获取、表达,基于消息的不确定性推理机及解释机的设计;最后利用系统做了线性影纹类别提取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特征对象的专家系统用于线性影纹类别自动提取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200.
大庆杏南地区葡Ⅰ组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油田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期时,非主力油层接替主力油层将成为必然趋势。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一直以来被作为非主力油层。为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必须精细研究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有效指导油田开发的调整挖潜。利用密井网、岩矿鉴定等资料对杏南地区葡I油层组前缘亚相储层进行研究,将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枝状、朵状、席状3种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砂体的成因类型,描述了不同类型砂体在平面上、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不同砂体内部性质的差异以及砂体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从平面、层间、层内以及微观特征等方面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指出不同三角洲前缘储层中剩余油的富集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