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276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 毫秒
51.
气候变化对黄土碳库效应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载体,然而黄土在大气CO2循环中到底是源还是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本文利用陆相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通过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各种稳定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土壤有机质都是持续增加的,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黄土是大气CO2的一个汇;2)温度和降水对黄土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正好相反,表明湿度是影响黄土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降水都是通过对湿度的影响来影响植被生态的;3)地表植被和土壤有机质是黄土碳库与大气CO2之间的重要媒介.黄土表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黄土碳汇效应的主要过程;4)黄土碳库的主要存在形式以次生碳酸盐为主,其次是土壤有机质,气态CO2只占很小比例.  相似文献   
52.
黄河流域水循环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总结了黄河流域水循环研究的进展,指出缺乏立足于水循环整体的机理过程的探讨及缺乏较成熟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已有研究的不足。为能更好地模拟水文过程对各种作用力的响应,今后研究的方向将是建立既考虑垂向水分和能量传输(如降水,蒸发,感热),又考虑水平向的地表水分运动(汇流)和地下水基流过程的黄河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将结合遥感信息与地面资料,建立与区域大气环流模式(GCM)的接口,辅之以野外生态试验小区、径流试验场和室内试验的资料,以深入探索黄河流域水循环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3.
Large woody debris (LWD) i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forested stream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and elsewhere,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far wood is transported and where it is deposited in stream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flume experiments that examine interactions among hydraulics, channel geometry, transport distance and deposition of floating wood. Thes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1.22-m-wide×9.14-m-long gravel bed flume using wooden dowels of various sizes as surrogate logs. Channel planforms were either self-formed or created by hand, and ranged from meanders to alternate bars. Floating pieces tended to orient with long axes parallel to flow in the center of the channel. Pieces were deposited where channel depth was less than buoyant depth, typically at the head of mid-channel bars, in shallow zones where flow expanded, and on the outside of bend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distance logs travel may be a function of the channel's debris roughness, a dimensionless index incorporating ratios of piece length and diameter to channel width, depth and sinuosity. Travel distance decreased as the ratio of piece length to both channel width and radius of curvature increased, bu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variables changed with channel planform. Large pieces can move further than our debris roughness models predict if greater than 50% of the active channel area is deeper than the buoyant depth of the piece, or if momentum is high enough to carry pieces across shallows. Our debris roughness model allows first-order prediction of the amount of wood transport under various channel geometries.  相似文献   
54.
岩体与锚固体间粘结强度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张发明  陈祖煜  刘宁 《岩土力学》2001,22(4):470-473
在预应力锚索设计参数的确定中,岩体与锚固体间粘结强度的确定是其十分重要的环节。现有的确定方法大多基于经验与现场试验的结合,费时费工,故有必要根据已有的试验资料确定一种定量方法。通过对国内30余例工程的统计分析表明,岩体与锚固体的粘强度不仅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有关,还与内锚固段裂隙的分布与性质有关。通过室内外试验进一步建立了适合国内岩体质量指标确定的粘结强度经验公式与内锚段长度设计系数的图系,同时,也可为岩锚加固数值仿真提供经验判据。实例计算表明,所提供的确定方法与岩锚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5.
植被带布局对局地流场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罗哲贤 《地理研究》1992,11(1):15-22
本文用一个二维数值模式,实施了六组试验,分析了植被带不同布局对局地温度场和垂直速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若植被带布局得当,植被—裸地之间的非均一性可望激发出更强的上升运动。这对于半干旱区对流性降水的形成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6.
ABSTRACT

Large-sample hydrology (LSH) relies on data from large sets (tens to thousands) of catchments to go beyond individual case studies and derive robust conclusions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models. Numerous LSH datasets have recently been released,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regions and relying on increasingly diverse data sources to characterize catchment behaviour. These datasets offer novel opportunities, yet they are also limited by their lack of comparability, uncertainty estimat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impacts. This article (i) underscores the key role of LSH datasets in hydrological studies, (ii) provides a review of currently available LSH datasets, (iii) highlights current limitations of LSH datasets and (iv) proposes guidelines and coordinated actions to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 These guidelines and actions aim to standardize and automatize the creation of LSH datasets worldwide, and to enhance the reproducibility and comparability of hydrolog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57.
海洋沉积物动力学的示踪物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抒 《沉积学报》2003,21(1):61-65
本文的论题是示踪物方法在海洋物源追踪和沉积物输运率计算中的应用 ,以及示踪物方法的普适性理论框架。定量的物源追踪需要适当的示踪标记和物质混合模型 ,有必要根据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来确定示踪标记的变换函数 ,从而将改进的示踪标记用于混合模型分析。人工示踪物实验的现有方法以空间积分法最为常用 ,其关键是示踪物质心运动和沉积物活动层的界定。天然示踪物的质心位置是无法定义的 ,因此不能借用传统人工示踪物方法来估算物质输运率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可以利用天然示踪物的质量守衡原理来获得物质输运信息。今后 ,以示踪物质的连续方程为基础 ,有可能建立一种同时适用于人工和天然示踪物的普适理论框架。其中需解决的问题包括示踪物与现场物质的差异、沉积速率和活动层厚度的时间尺度、沉积物扩散过程等。  相似文献   
58.
线性矩法估计参数的保证修正值系数B的推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攀  郭生练  胡安焱 《水文》2006,26(6):27-29
在设计洪水的抽样误差估计中,采用保证修正值系数B方法估计均方差简单易用。应用线性矩法估计频率分布曲线的参数,有较好的无偏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线性矩法的B值诺模图尚未确定,给用线性矩法确定参数时估计抽样误差带来了难度与不便。采用统计试验,分析了离差系数、偏态系数和样本长度对B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矩法估计参数时仍可采用保证修正值系数B值诺模图方法来估计抽样误差,并推求了不同偏态系数、设计频率情形下的B值,制成了线性矩法的B值诺模图备用。  相似文献   
59.
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6,自引:14,他引:6  
利用3种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通过它们生成得到16个不同的初始场,分别对2004年南海及其周边地区9个热带气旋个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最后筛选得到了7个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由此初步探讨了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的生成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生成得到初值集合成员的方法用于集合预报,对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有一些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60.
龚建东  赵刚 《气象学报》2006,64(6):684-698
利用NMC方法针对背景误差协方差的方差、三维相关与特征长度来揭示T213L31模式的误差主要特点,并与传统更新矢量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调整。结果表明NMC方法结果与更新矢量方法结果在大体特征上基本吻合,但细节上的差异不可忽视,特别是对背景误差方差与特征长度的估计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NMC方法倾向于高估天气尺度波的背景误差,而低估次天气尺度到中尺度波的背景误差。通过对背景误差方差、特征长度的调整,显著改善了背景误差功率谱的分布特点,使得NMC方法结果与更新矢量方法结果更为吻合。通过三维变分同化与最优插值中观测与背景误差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发现两者结果基本一致,但三维变分同化在850 hPa以下的温度场和300 hPa以上的风场统计结果都表现出背景误差相对于观测误差偏小的特点。背景误差相对于观测误差偏小有助于保证分析场中质量场与风场平衡,消除了大气底层和高层质量场与风场不匹配现象。在数值试验中,针对不同的背景误差均方差与特征长度的特点,分析了分析增量和预报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准确的背景误差估计与优化工作改善了预报效果,使得北半球三维变分同化的120 h预报效果整体好于现有最优插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