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0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627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343篇
地球物理   734篇
地质学   1256篇
海洋学   434篇
天文学   306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22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风暴分类识别技术在人工防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德贤  李红斌  董新宁  丁建芳  濮文耀 《气象》2016,42(9):1124-1134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风暴跟踪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了风暴分类技术,以提高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的效率。首先以SCIT算法为基础,结合风暴的结构特征,综合利用雷达、探空资料,自动提取风暴结构特征指数;其次采用基于决策树模型的风暴自动分类技术,将风暴按强度分为雷雨云、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和强风暴;最后根据风暴强度、高度和位置等属性,对有可能产生冰雹的单体,结合GIS,自动对下游方向或附近作业点进行预警或输出作业参数。通过对2006—2014年期间重庆、辽宁大连和河南三门峡三地发生的较为典型的31次冰雹天气过程、182站次冰雹样本的检验来看:该方法通过对风暴按强度、垂直结构等综合属性进行分类,能有效提高冰雹识别的命中率、降低空报率,其中强风暴的命中率能达到100%,空报率仅为11.4%。能有效提高人工防雹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对防雹作业的科学决策有着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2.
以北京市平谷区2011年6月11日防雹作业为例,利用双线偏振雷达资料,选取与作业区条件十分接近的云块为对比区,根据回波移动方向和速度,跟踪分析在不同高度上防雹作业前后云体宏观结构特征和粒子相态等微物理变化过程。作业后云体所呈现特征为:1作业区的云顶高度、强回波中心高度迅速下降,对比区变化不明显;2作业区水平反射率Zh减小,差分反射率Zdr、零相关系数ρhv增大,单位差分传播相移Kdp小范围内波动,对比区Zh、Zdr、Kdp变化不明显;ρhv增大;3作业区对流减弱,高层较大冰雹粒子、大雨滴下沉明显,最终以霰粒子为主;而对比区域则对流仍然旺盛,冰雹粒子有增多趋势。以上特征表明防雹作业可有效抑制冰雹胚胎成长为冰雹的过程,通过偏振雷达观测参量可对防雹作业效果进行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3.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沉积学报》2016,34(1):120-128
本文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4个主力凹陷的南屯组砂体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等4种典型类型砂体,并从沉积背景、发育部位、沉积特征、搬运机制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5个方面,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的识别标志;其中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陡坡带,而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和南贝尔凹陷的缓坡带。从盆地边部向盆地中心方向,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局部半深湖-深湖相中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而洼槽边缘的湖底扇砂体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4.
The early Cambrian pentamerous microfossil Olivooides/Punctatus in South Chin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diagnostic stellate tubular apex, has been well-known for its almost complete development sequence that can be confidently traced from embryos and hatched juveniles, to conical adults. However, its zoological affinity remains highly controversial. Here we describe the internal microanatomic structures of the soft-body inside the peridermal theca of Olivooides multisulcatus Qian, 1977, including interradial pairs of tentacles, adradial and perradial frenula, perradial oral marginal lappets and twins of perradial gastric saccule-like humps as well as a circular velarium with striated coronal muscles. Particularly, one specimen shows bifurcated velarial canals along the bell aperture. Both the components of the soft-body and the external theca (or cyst) are arranged in perfect pentaradial symmetry.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compatible with those of living cubomedusans and co-occurring Cambrian athecate embryonic cubozoans. Concerning the presence of peridermal theca, Olivooides most likely represents an extinct thecate stem-group cubomedusae but devoid of both perradial eyes and specialized pedalia. The well-grown soft body inside the peridermal tube displays a set of mixed features of both polyp and medusa.  相似文献   
115.
大三江盆地群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现今各自分割的10余个残余盆地。由于缺乏关键性证据,前人对大三江地区早白垩世是否存在统一湖盆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认为盆地总体缺乏边缘相沉积,并且主要以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古水流恢复和重矿物特征显示,研究区主要存在西部和西北部、东部以及东南部三大物源体系,并且平面上具有由四周向中心汇聚的特征。地震资料反射特征显示下白垩统具有典型的断陷-坳陷复合结构,坳陷时期地层由各盆地中心至边部未出现明显的地层减薄现象,现今的盆地边界断裂多为后期对盆地进行改造、破坏的逆冲断裂。这些证据都是对大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存在统一湖盆的有力支撑。本研究不仅能为大三江盆地群原型盆地的恢复提供重要依据,也将为东北盆地群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和进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北京延庆千家店土城子组中的硅化木自发现以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关于硅化木的赋存层位和形成时代一直未有定论,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硅化木广泛发育于土城子组一段和二段的下部,关于其形成时代则自侏罗纪早期至白垩纪早期的论述均有,这种争论显然不利于木化石的保护、科普和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千家店土城子组进行的考察结果展现出与前人观点不同的线索。实地考察、剖面测量和年龄测试结果显示:原位埋藏硅化木形成时代应为晚侏罗世早期,赋存层位为土城子组一段下部,而土城子组二段下部的沉积特征反应出当时水位频繁升降,水体能量剧烈变化,火山活动暂时陷入沉寂的沉积环境,较难满足形成木化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7.
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其储集性能差异甚远,准确识别火山岩岩性对于火山岩储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春风油田石炭系储层以火山岩为主,过渡类型较多,岩性较为复杂。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化分析等方法确定研究区发育火山熔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两类火山岩,其中,火山熔岩包括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以及安山岩,火山碎屑岩有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通过识别出的岩性标定测井,分析每种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交会图法和星形图法,建立了不同岩性的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118.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东湾海域的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的18S以及ITS-5.8S r DNA序列,同时利用Gene Bank数据库中已有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及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白色霞水母3个个体的18S和ITS-5.8S r DNA序列完全一致。白色霞水母样品的ITS-5.8S r DNA序列与Gen Bank中未知真核生物的序列高度相似(≥99%),推测该物种可能是早期发育阶段(卵、浮浪幼虫或碟状体)的白色霞水母样品。霞水母属不同种间18S r DNA序列经比对后同源序列长度为1709bp,多态位点数33个;比对后ITS1同源序列长度为368bp,其中变异位点203个,简约信息位点数178个,单变异位点21个。基于18S r DNA基因序列的霞水母属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8,而基于ITS1序列的霞水母属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9、0.284。基于ITS1的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倍,适合于进行物种鉴定。NJ系统树的结果也表明同种的不同个体各自聚枝,其聚类结果大致与形态分类吻合。研究表明,ITS基因片段在霞水母不同种间变异较大,更适于大型水母种类鉴定、检测及属内种间水平的系统进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利用采集于我国三大油田的五种原油样品开展了长达210天的溢油风化模拟实验,并依据相对偏差和重复性限数学分析法,进行溢油风化过程分析和诊断比值应用效果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10天的风化,溢油鉴定诊断比值发生明显改变;其中来源于萜烷、甾烷和多环芳烃的诊断比值变化率要远低于正构烷烃,可用于中长期风化溢油鉴定。此外,研究发现,在这些有效诊断比值中有4个变化率较小,相对偏差低于5%,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更适合于重度风化溢油鉴定。  相似文献   
120.
An Antarctic sea ic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on the HY-2A scatterometer(HSCAT) employs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σ0) and active polarization ratio(APR) for a preliminary sea ice identification.Then standard deviation(STD) filtering and space filtering are carried out.Finally,it is used to identify sea ice.A process uses a σ0,STD threshold and an APR as sea ice indicators.The sea ic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re verified using the sea ice distribution data of the ASMR2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as a reference.The results show very good consistence of sea ice development trends,seasonal changes,area distribution,and sea ice edge distribution of the sea ic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algorithm relative to the ASMR2 sea ice results.The accuracy of a sea ice coverage is 90.8% versus the ASMR2 sea ice results.This indicates that this algorithm is rel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