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19篇
  免费   3067篇
  国内免费   1250篇
测绘学   1199篇
大气科学   191篇
地球物理   11766篇
地质学   3118篇
海洋学   504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204篇
自然地理   63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556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601篇
  2018年   559篇
  2017年   590篇
  2016年   490篇
  2015年   659篇
  2014年   790篇
  2013年   798篇
  2012年   764篇
  2011年   853篇
  2010年   766篇
  2009年   999篇
  2008年   755篇
  2007年   877篇
  2006年   829篇
  2005年   805篇
  2004年   708篇
  2003年   722篇
  2002年   540篇
  2001年   510篇
  2000年   464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400篇
  1997年   371篇
  1996年   385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302篇
  1993年   236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总被引:59,自引:18,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002年的1336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 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 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结构简单的单一走滑断层具有上宽下陡的花状结构特征,拉分盆地与逆断裂具有线性而发散的分布式结构特征,逆断裂之下还存在缺震层. 此外,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还具有空间分段性,揭示出局部地段存在着隐伏活动断裂和可圈定为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空区. 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川西高原在15~20km的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约5km的缺震层,以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计算川西地区地壳强度表明,大约14~19km的深度范围花岗岩处于塑性流变状态,说明缺震层的出现具有地壳物质塑性变形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993.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昆仑活动断裂托索湖——玛曲以东肯定那一带, 可据阿尼玛卿玛积峰为界再分为花石峡段和玛沁段两个在几何上不连续的段落. 两段在表征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的古地震事件方面有明显差异, 花石峡段的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 古地震研究表明, 花石峡段上3次强震活动相邻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约为500 a和640 a, 玛沁段上最近两次古地震事件间大致有1 000 a左右的时间间隔. 根据断层平均滑动速率计算的花石峡段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411~608 a, 相对应的同震平均水平位错约为(5.75plusmn;0.57)m. 虽然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较弱, 但由于该段上最近一次地震事件离现在较为久远, 已经积累的应变能应该使我们对其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有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94.
上海地震台阵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地震台网和上海地震台阵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的定位结果与NEIC定位结果的比较,得出上海台阵定位结果比上海台网的定位结果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995.
泾阳4.8级地震前后重力变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泾阳Ms4.8地震前后陕西关中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探讨了重力场的时空变化及其映震特征。结果表明:①震前在震中区附近形成较显著地重力负异常区,且与沉降区基本吻合。②泾阳地震震中区既是重力变化梯度带,也是重力异常的正值区到负值区的过度带。③由于震源区应力作用方式是以水平为主的左旋走滑运动,震前局部重力异常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6.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97.
着重分析1998年以来平凉C11井水位在西海固一平凉地区5次Ms〉4.0地震前的异常特征。通过分析得到的认识是,该井水位在Ms4.0以上地震前大都存在0.5a以上的趋势异常和年变规律的变化,震前1~2个月出现较丰富的短临前兆信息,如水位固体潮畸变、日潮差波幅增大、阶跃等微动态异常,这些分析结果曾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相似文献   
999.
Low-temperature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have distinct diagnostic value. However, in most bulk marine sedime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ferrimagnetic and antiferromagnetic minerals is extremely low, so even sensitive instrumentation often responds to the paramagnetic contribution of the silicate matrix in the residual field of the magnetometer. Analysis of magnetic extracts is usually perform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raised by low magnetic concentrations. Additionally magnetic extracts can be used for several other analyses, for example electron microscopy or X-ray diffraction. The magnetic extraction technique is generally sufficient for sediments dominated by magnetite. In this study however, we show that high-coercivity components are rather underrepresented in magnetic extracts of sediments with a more complex magnetic mineralogy. We test heavy liquid separation, using hydrophilic sodium polytungstenate solution Na6[H2W12O40],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iencies of both concentration techniques. Low-temperature cycling of zero-field-cooled, field-cooled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cquired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performed on dry bulk sediments, magnetic extracts, and heavy liquid separates of clay-rich pelagic sediments originating from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The results of the thermomagnetic measurements clarify that magnetic extraction favours components with high 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 such as magnetite and titanomagnetite. The heavy liquid separation is unbiased with respect to high- and low-coercive minerals, thus it represents the entire magnetic assemblage.  相似文献   
1000.
The time-dependence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is mostly ignored in standard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even though earthquake clustering is well known. In this work, we attempt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more realistic dynamics on the seismic hazard estimations. We include the time and space dependences between earthquakes into the hazard analysis via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Our target region is the Lower Rhine Embayment, a low seismicity area in Germany. Including aftershock sequences by using the epidemic type aftershock-sequence (ETAS) model, we find that on average the hypothesis of uncorrelated random earthquake activity underestimates the hazard by 5–10 per cent.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aftershock activity of past large earthquakes can locally increase the hazard even centuries later. We also analyse the impact of the so-called long-term behaviour, assuming a quasi-periodic occurrence of main events on a major fault in that region. We found tha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azard is only expected for the special case of a very regular recurrence of the main sh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