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2篇
  免费   2313篇
  国内免费   2962篇
测绘学   702篇
大气科学   1655篇
地球物理   1552篇
地质学   7001篇
海洋学   1114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939篇
自然地理   1062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490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557篇
  2019年   765篇
  2018年   539篇
  2017年   534篇
  2016年   571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795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744篇
  2011年   753篇
  2010年   638篇
  2009年   612篇
  2008年   588篇
  2007年   607篇
  2006年   547篇
  2005年   492篇
  2004年   414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Chl a)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ering Sea were discussed in July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eawater column Chl a concentrations were 13.41–553.89 mg/m2 and the average value was 118.15 mg/m2 in the study areas.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varied remarkably from basin to shelf in the Bering Sea. The regional order of Chl a concentrations from low to high was basin, slope, outer shelf, inner shelf, and middle shel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was grouped mainly from single-peak type in basin, slope, outer shelf, and middle shelf, where the deep Chl a maxima(DCM) layer was observed at 25–50 m, 30–35 m, 36–44 m, and 37–47 m,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mainly had three basic patterns: standard single-peak type, surface maximum type, and bottom maximum type in the inner shelf. Th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transportation of ocean currents ma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Chl a, and the effects were not simple in the basin of the Bering Sea.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l a and temperature,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hl a and nutrients. The Bering Sea slope was an area deeply influenced by slope current. Silicate was the factor that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Chl a within parts of the water in the slope. Light intensity wa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in controlling seawater column Chl a in the shelf, where Chl a was limited by nitrate rather than phosphate within the upper water. Meanwhile,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l a and salinity. Algal blooms broke out at Sta. B6 of the southwestern St. Lawrence Island and Stas F6 and F11 in the middle of the Bering Strait.  相似文献   
992.
东海西部陆架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On the basis of the CTD data and the modeling results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of 2009,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masses in the western East China Sea shelf area were analyzed using a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s and temperature-salin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mass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of distinct seasonal difference. In the western East China Sea shelf area, there are three water masses during winter, i.e., continental coastal water(CCW), Taiwan Warm Current surface water(TWCSW) and Yellow Sea mixing water(YSMW), but four ones during summer, i.e., the CCW, the TWCSW, Taiwan Warm Current deep water(TWCDW) and the YSMW. Of all, the CCW, the TWCSW and the TWCDW are all dominant water masses. The CCW,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by a low salinity, has lower temperature, higher salinity and smaller spatial extent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 The TWCSW is warmer, fresher and small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and it originates mostly from the Kuroshio surface water(KSW) northeast of Taiwan, China and less from the Taiwan Strait water during winter, but it consists of the strait water and the KSW during summer. The TWCDW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w temperature and a high salinity, and originates completely in the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northeast of Taiwan.  相似文献   
993.
994.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作者逐月对天鹅湖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的形态特征、植株密度、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大叶藻周年株高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叶鞘高度、叶鞘宽度和叶宽的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叶鞘高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叶鞘宽度和叶宽最低值均出现在2月;大叶藻顶枝、侧枝和花枝的周年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4月和5月,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月、8月和7月;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地下部分出现在10月,而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地下部分生物量最小值出现在3月;单株地上和地下生产力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则分别出现在1月和2月。分析显示,大叶藻在冬季由于水温较低导致生长缓慢,且植株较小,在春季随水温上升,生长开始加快。水温在夏初达到大叶藻的最适生长水温,大叶藻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达到最高值,而夏末和初秋由于水温过高导致大叶藻个体生物量、密度和初级生产力开始降低。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深水防波堤周围流场存在复杂的紊动变化,防波堤较容易发生失效破坏。本文利用PIV技术,基于模型实验,对规则波作用下防波堤周围的速度流场及其涡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规则波流场的瞬时速度分布。通过对不同型式防波堤在不同的水力条件下的波浪流场实验数据的分析,定量地研究了防波堤堤身水域的涡旋流场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采用IKONOS遥感图像,选取波谱特征区,通过区域像元统计并计算各波段权重系数,将影像进行波谱归一化处理,使归一化的影像岛陆与海水特征更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确定最佳分割阈值,对归一化的影像进行二值化,从而提取海岛岸线。该方法采用特征曲线法进行水陆分离,得到的二值图像保持了原图的有效边缘,采用二值形态学提取的海岸线连续可靠、信噪比高。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能有效提取海岸线,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晋勤  汤达章  曹长尧 《气象》2014,40(3):297-30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探空、地面降水资料以及建阳、龙岩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2009年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按降水类型可分为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强降水,并统计了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降水低层反射率因子与雨强对应关系;按降水影响时间可以分为以局地发展为主的停滞型回波和不断影响某一地区的移动型列车效应回波;利用雷达回波演变及基本径向速度资料,结合天气系统,提取三类产生短时暴雨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与低空切变(或低压槽)、西南急流配合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以切变南压为主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和以局地对流发展为主的逆风区或中气旋。  相似文献   
998.
北京地区自动站降水特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伟东  尤焕苓  任国玉  杨萍  张本志 《气象》2014,40(7):844-851
利用2007—2010年北京123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的主城区、西部和北部区、东北区、东南区共分为4个区域的逐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实际地形和下垫面类型比较,自动站分类较为合理,避免了在区域划分方面的主观因素影响。主城区降水集中时段最为突出,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20—00时,且降水强度最强,降水量较大,降水小时数不多。西部和北部区降水集中出现在6月逐日18—20时、7月逐日23时至次日03时,降水小时数最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不大。东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00—08时和17—23时,降水小时数较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最大;东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的逐日02—04时,降水小时数少,降水强度较大,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999.
王晓君  夏文梅  段鹤  王秀英 《气象》2014,40(11):1380-1388
利用普洱CIND3830-CC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004-2013年普洱C波段天气雷达中27次三体散射长钉(TBSS)的统计特征、地面降雹与TBSS的对应关系,并对TBSS在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C波段雷达中,产生TBSS的回波的反射率因子范围为55.0~68.4 dBz,70%的TBSS出现在反射率因子≥60 dBz时。(2)TBSS的维持时间为10~79 min,63%的TBSS维持时间超过20 min。(3)TBSS一般出现在4.0~9.5 km,最低出现在2.6 km,最高出现在11.4 km。(4)TBSS长5.6~22.4 km,宽1.5~14.6 km,TBSS宽度与强回波区径向外侧的60 dBz以上回波的面积成正比,但TBSS的长度与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强度和宽度无明显对应关系。(5)出现TBSS时,59%的回波出现了降雹,11%的回波出现了强冰雹。(6)出现TBSS且出现降雹的过程中,TBSS预报冰雹的时间提前量为5~100 min,平均为34.5 min。(7)在出现TBSS且出现降雹的过程中,TBSS的宽度与冰雹的大小或降雹密度成正比。此外,分析了出现TBSS但未降雹的原因,找出了TBSS配合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D_(VIL))和45 dBz伸展高度、TBSS配合回波宽度和45 dBz伸展高度的预报冰雹的方法,在出现TBSS特征的回波中,上述方法的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9%和94%(临界成功指数为0.89和0.94)。  相似文献   
1000.
台风系统为中α尺度系统,接近大尺度系统.为了研究环境气流与台风的相互作用,需要将台风从环境风场中分离出来.分别采用时间滤波、空间滤波和动力学方法将2010年第13号(1013号)超强台风“鲶鱼”(Megi)从环境风场中分离出来,对比分离得到的台风环境场,结果表明:时间滤波和空间滤波具有相对的随机性,容易留下台风风场的残留,同时也会减弱环境风场,而采用动力学方法可以将台风“Megi”较好地分离出来.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时间滤波可以使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很好地平衡,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序列;空间滤波方法,仅采用一个时刻的时间,方法相对简单易用,但是由于台风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尺度并不相同,采用同一尺度对台风滤波容易造成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不平衡;动力学滤波方法分离效果较好,但是相对复杂,在低层也容易产生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