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6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679篇
测绘学   3576篇
大气科学   706篇
地球物理   775篇
地质学   1813篇
海洋学   402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154篇
自然地理   180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619篇
  2012年   577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431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516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363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91.
重庆市自然灾害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重庆市自然灾害情况和自然灾害信息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构建了该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整体设计和界面的开发。该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4个模块组成:自然灾害数据库模块、远程通信管理模块、应用分析模型库和决策支持模块四大部分,四大模块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连结,成为一体化系统,对市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棉花种植空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1980、1990、2000年中国县域棉花生产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棉花种植空间分布差异地图并对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80~1990年,中国棉花种植空间迅速缩减地区是鄂南、鄂中、湘北、陕西中部、晋西棉区、冀西南棉区以及江苏东部部分地区,种植空间迅速扩展的地区是鲁西北、鲁西南、冀东南和豫南等地区;同时,新疆棉区以巴楚县为核心的南疆等地区种植面积增长迅速;1990~2000年,变异的最大特点是新疆棉花生产的崛起和山东、河北棉花生产的萎缩。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政策、技术及自然以等因素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3.
缪宇  宋文婷  何茂源  徐乐 《地质与勘探》2019,55(6):1367-1378
云南弥渡县云景预查区位于巍山县扎村金矿东缘,属于西南三江成矿省昌都-普洱成矿带。本文结合前人地质资料以及野外地物化遥等多元勘查手段,对该预查区多元地学信息进行分析和集成。研究发现,该区成矿作用与区内浅层侵入岩关系密切,接触交代成矿作用明显,矿化受南北向构造控制,构造交汇部位矿化集中发育。斑岩体构成了区内主要的磁性源,含矿石英砂岩体具有接触过渡带高阻、高极化率的特征,中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表现为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的元素组合特征,亲铜元素相对富集,成矿阶段呈多期次性,金成矿贯穿早期高温热液成矿阶段。通过多元地学信息集成提出了适合本区的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94.
综合考虑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多源信息的数据特点,按照学科专题领域划分原则,同时兼顾GIS等信息技术在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数据管理的多源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该体系遵循相关国际或国家基础信息标准及废物处置等行业标准,同时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兼顾GIS分析的思想,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满足核技术领域信息共享需求。  相似文献   
995.
基于我国南方地区岩溶发育极不均匀、水位水质动态变化快的特点,通过对信息熵法和防污性能法所得结果的对比,分析在缺少系列监测资料条件下,利用岩溶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结果快速布设地下河系统水动态监测网的可行性及其布设原则。根据防污性能评价结果,结合水循环特征,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水动态监测网需由17个监测站组成;采用信息熵法对现有35个监测站进行优化后,认为只需要12个监测站就可组成最优监测网,但这12个监测站点与采用防污性能评价法得到的点位完全重合,且均位于防污性能差的地区。对比分析认为,以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结果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是可行性的,因为岩溶发育区既是防污性能差的地区,也是地下水动态变化快的地区,能充分反映地下河系统水质水量变化。采用防污性能评价法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时,需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地下河系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河管道结构特征,且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在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的系统中部(基本上不存在防污性能差的地区)不设置监测站点;(2)在距离地下河出口较近的岩溶发育区内(即防污性能差的地区)监测站点可由地下河出口替代;(3)对于多支管道系统,岩溶发育相对较弱且距离较短的小型支管道上可以不布设监测站,由支管道与主管道交汇处的监测站代替。  相似文献   
996.
罗鸿东  李瑞冬  张勃  曹博 《地学前缘》2019,26(6):289-297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陇南地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和受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精细化和准确化预报陇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在ArcGIS平台将研究区划分为250 m×250 m的栅格单元,使用信息量法选取9个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结合有效降雨量构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通过6次历史降雨事件引发的156起地质灾害验证,预报准确率为83.42%,提高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精度。该研究基于信息量法的地质环境敏感性分区客观合理,综合考虑下垫面和气象要素的第二代预警模型在类似地区的应用,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7.
海洋生态修复是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途径,受到全球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1980—2019年国际上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近40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前沿热点和未来方向。结果表明,近40年间,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尤其2000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以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国家居多,其中美国占绝对领先地位。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生态学、海洋及淡水生物学等,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Restoration Ec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当前海洋生态修复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海洋生物种群恢复、滨海湿地修复与生物地球化学、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等主题,其中关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拉开序幕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研究将驶入快车道,建议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态修复、区域性海洋生态系统修复规划、海洋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关键技术、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98.
景观服务评估核心是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式制图方法是建立景观服务分类体系和量化指标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参与式制图方法,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景观服务分类研究成果,并结合九寨沟自然资源特点和景观服务使用者半结构式访谈数据,提出了适用于九寨沟的景观服务指标体系。本研究方法以管理局工作人员、居民和游客等服务使用者作为参与式调研对象,分别就其需求和景观服务感知程度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利用GIS技术将数据空间位置和功能属性结合,得到九寨沟有3大类景观服务和17个相关指标,以及737个景观服务点。通过研究结果可知,当地村落建筑与众多景观服务指标(包括观鸟场所、野营旅游、民俗与节庆等13个指标)具有极强的空间关联性。同时,景观服务使用者感知的景观价值在空间上属于聚集分布形式,主要围绕着开放生态旅游的3条沟谷分布,并向外围扩散。其中景观服务的“高—高”空间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沟口等与人类需求密切联系的区域,而景观服务的“低—低”空间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等与人类居住、活动相距较远的区域。综上,基于参与式制图方法建立的景观服务分类和空间分析,发现九寨沟景观服务的空间位置与使用者紧密相关,其景观价值的空间结构特征是服务使用者与环境长期互动的结果,该结果可以用来引导并进一步优化九寨沟的功能分区规划。  相似文献   
999.
Dai  Erfu  Wang  Yahu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6):1005-1020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include water yield service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decision processes of regional land us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water yield are the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the driving mechanisms that affect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with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as the research site. The water yield module in the In VEST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yield. Also, quantitative attribu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various geomorphological and climatic zone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by using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method.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topography, soil, vegetation type, and land use type and pattern,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is analysis. Four key findings were obtained. First, water yiel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s influenced most by climate-related factors, where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Seco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impact factor to the water yield heterogeneity differs significantly by geomorphological and climatic zones. In flat areas, the influence of evapotranspi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As relief increases, the importance of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and eventually, it become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Evapotranspiratio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 a plateau climate zone, while in the mid-subtropical zone,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Third, land use type is also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in flat areas. Thu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planning, which involves land use chang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n water yield spatial pattern. The fourth finding was that a risk detector showed that Primarosol and Anthropogenic soil areas, shrub areas, and areas with slope 5° and 25°–35°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water yield important zones,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elevation values are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and climatic zones. Therefor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ifferent zone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while planning the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yield service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More than 1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coining of the term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in 2007.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VGI. A total of 346 articles published in 24 international refereed journals in GIScience between 2007 and 2017 have been reviewed. The review has uncovered varying levels of popularity of VGI research over space and time, and varying interests in various sources of VGI (e.g. OpenStreetMap) and VGI-related terms (e.g. user-generated content) that point to the multi-perspective nature of VGI. Content-wise, using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this study has extracted 50 specific research topics pertinent to VGI. The 50 topics have been subsequently clustered into 13 intermediate topics and three overarching themes to allow a hierarchical topic review. The overarching VGI research themes include (1) VGI contributions and contributors, (2) main fields applying VGI, and (3) conceptions and envisions. The review of the articles under the three themes has revealed the progress and the points that demand attention regarding the individual topics.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areas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yet adequately explored and proposes an agenda for potential future research endeav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