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5篇
  免费   2115篇
  国内免费   2186篇
测绘学   631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891篇
地质学   9282篇
海洋学   471篇
天文学   175篇
综合类   904篇
自然地理   665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421篇
  2020年   412篇
  2019年   478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408篇
  2016年   484篇
  2015年   518篇
  2014年   722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620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547篇
  2007年   664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485篇
  2003年   414篇
  2002年   354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226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仅出现在距今30Ma前后和10Ma以来。若此趋势可靠,则可作出下列推断:(1)南海的扩张只能发生在距今30Ma附近或10Ma以后华南与加里曼丹反向运动时期;距今30Ma的扩张已被广为接受;(2)华南与加里曼丹之向可能存在的古南海只能在91Ma之前存在;(3)南海演化可能存在两期扩张。南海的拟合可通过沿3500m等深线的先道时针旋转、后北向平移两个步骤完成。这与Hayashida等(1991)提出的日本海张开与扩张模式很相似,提示东亚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具有同样的机制。华南距今50Ma以来的古纬度变化与Tapponnier(1982)的传播挤出构造模式所预期的基本吻合,表明距今50Ma以来华南古纬度变化的运动学机制可用Tapponnier模式作解释。  相似文献   
52.
北黄海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的北部,由于勘探程度低,研究投入少,使得它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油气的惟一海区。随着我国在南黄海盆地和朝鲜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发现油气,如何实现北黄海盆地油气突破,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结合该区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北黄海盆地的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油气资源远景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53.
本文提出了一个生成自由面的三维船体贴体网格的数值方法。文中以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作为描述非定常自由面的计算网格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以往开发的无法考虑兴波与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相互作用对船舶粘性流动影响的网格生成方法。静水面以上的初始自由面网格分别沿船面法线η及切线ζ方向的曲线长的指数进行分布,即可极方便地调节自由面在船面及静水面附近的网格间距,也保证了在数值离散三维Poisson方程时具有相当好的收敛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计算量相当小,尤其能极方便地控制网格在船面簿粘性层中及静水面附近的分布。以Series60船模作为计算算例,带自由面的网格分布是相当满意的  相似文献   
54.
东海陆架外缘隆起带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及钻探资料,结合周边区域地质资料,论证东海外缘隆起带前中中新世基底岩系组成及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55.
以 CG2 0潜山为例 ,从建立地质模型入手 ,包括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集模型、储盖组合模型、速度模型等 ,认识到各套地层分布和储层物性的差异均与地震响应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的信息 ,预测潜山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在对 CG2 0潜山进行精细全三维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探讨性地应用了测井约束反演、吸收系数、相干分析及三维模式识别等技术 ,对潜山储层进行了预测 ,从而提高了潜山勘探的效益 ,并为类似断阶型潜山带的勘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57.
山东全新世滨海软土与工程地质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全新世滨海软土分布在海湾、泻湖、河口区,厚度1-10m。海湾、泻湖软土为淤泥、淤泥质土,陆源物质供应丰富的浅水区,软土颗粒偏粗,强度相对较高,触变性对建筑物危害性大,陆源物质供应少的深水区,软土颗粒偏细,低强度、高压缩性、沉降变形大和蠕变性是危及建筑物稳定的主要因素。海湾、泻湖软土位于地下水位下,具低透水性,掩埋后短期不易排水固结,软土下为强度较高的冲积物,对一般建筑物,利用强夯、粉喷搅拌桩、  相似文献   
58.
Most of the existing relevant material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s, in which evaluating the added mass at the resonant frequency corresponding to the peak of a frequency-response curve obtained from the “forced” vibration analysis is the most popular technique. In this paper, a simple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presented where the “free” vibration responses instead of the “forced” on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values of mah and Iap. The main part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floating body (model) and a spring–shaft shaker. The “free” vibration of this main part was induced by imposing on it an initial displacement (and/or an initial velocity), and from the time histories of displacements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amped” natural frequencies, damping ratios, sectional added mass coefficients (CV and CP) were obtained. Since the displacements of the spring–shaft shaker are “translational” and those of the floating body due to pitch motions are “angular”, a techniqu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ed parameters of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main part wa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59.
用矩阵方法,求解McCreary和Fickian铅垂向湍扩散形式下,无界海洋条件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的线性解。得出不同的湍扩散系数A情况下McCreary与Fickian湍扩散形式的流场结构。指出随湍扩散系数的增加,McCreary和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u分量结构及其量值差异增大。在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能量穿越密度跃层的传递能力较强。当A=0.1cm~2s~(-3)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两种湍扩散形式造成流场的差异很小。提出在小湍扩散系数下,用McCreary湍扩散形式研究热带海洋环流,其结果和Fickian形式应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60.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栉孔扇贝(Chlamys ferreri)抑制其受精卵的第一极体(PB1),研究抑制PB1对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第一极体显著改变了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共发现4种典型染色体分离类型,分别是三极分离(41.7%)、二极分离(11.7%)、双二极分离(24.9%)和非同步分离(2.8%),其余的受精卵(19.0%)染色体分离行为紊乱。对4-8细胞期胚胎的倍性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处理组中含有二倍体(10.9%)、三倍体(12.5%)、四倍体(19.5%)、五倍体(12.6%)以及非整倍体(46.6%)胚胎。研究结果表明,二极分离和双二极分离分别是形成三倍体和四倍体的主要机制,而其他的染色体分离行为将主要形成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