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9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908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299篇
地球物理   780篇
地质学   1558篇
海洋学   1261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392篇
自然地理   8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nks between scaling properties of river flow time series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ree techniques applied to an extended data set of 34 French discharge gauging stations. The three approaches used are based on different mathematical tools and hypotheses: (1) shape analysis of flood hydrographs; (2) a multifractal framework through spectral and moment analyses, and (3)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through the fitting of flood duration frequency curves (QdF). The general aim i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of scaling invariance of river flow and the shape invariance of the hydrograph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ink between scaling properties and flow dynamics. In particular, the coh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pproaches widely used in the literature to describe these characteristics is evaluated through the estimation of parameters defining the range of time‐scales on which the scaling properties are vali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se timescale parameters are linked to the flow dynamics and suggest that the approaches applied are interrelated.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presents a Bayesian approach for fitting the standard power-law rating curve model to a set of stage-discharge measurements. Methods for eliciting both regional and at-site prior information,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prior forms, are discussed. An efficient MCMC algorithm for the specific problem is derive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applying the model to both simulated and real-life data. However, some problems came to light in the applications, and thes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3.
In this work, 8‐hydroxyquinoline is used as the active sites in cross‐linked chitosan beads with epichlorohydrin (CT‐8HQ). The CT‐8HQ material was shaped in bead form and used for heavy metal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at pH 5.0 with both batch and column methods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etal ions by the CT‐8HQ was attained in 4 h in the batch experimen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rder was: Cu2+ > Ni2+ > Zn2+ for both mono‐ and multi‐component systems with batch conditions. From breakthrough curves with column condition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followed the order Cu2+ > Zn2+ > Ni2+ for both mono‐ and multi‐component systems. The CT‐8HQ beads maintained good metal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all five cycles with absorbent restoration achieved with the use of 1.0 mol L–1 HCl solution, with 90%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994.
库水位涨落对库岸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 库水位在175~145m之间周期性波动, 滑坡地下水渗流状态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可能导致滑坡失稳.因此, 研究库水位周期性波动下滑坡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了土水特征曲线的多项式约束优化模型和采用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模型.以赵树岭滑坡为例, 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了库水位在175~145m之间波动下地下水渗流场, 将计算得到的孔隙水压力用于滑坡的极限平衡分析, 探讨了库水位上升和下降对库岸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多项式优化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 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稳定性系数总体逐渐增大, 库水位下降时滑坡稳定性系数总体逐渐减小; 无论是库水位上升还是下降到库水位155m时, 其稳定性系数最小; 同一库水位下, 库水位上升时的稳定性系数比下降时的稳定性系数大.   相似文献   
995.
原状非饱和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特制的非饱和土三轴仪器,对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原状非饱和黄土的强度和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含水量越大,非饱和黄土的基质吸力就越小,抗剪强度亦越小。含水量趋于饱和时,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值逐渐接近于饱和黄土的强度值。原状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均高于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非饱和黄土的内摩擦角受含水量的影响不大。凝聚力受含水量的影响很大,含水率越大,基质吸力越小,总凝聚力越小。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模型,该模型易于确定,与实测基本吻合,误差较小,满足非饱和黄土的强度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996.
土-水特征曲线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土-水特征曲线(SWCC)描述了土体吸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研究了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曲线的相互关系。在理论上,应用自然比例法则研究了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曲线的特征,从物理和力学意义两个方面探讨了土-水特征曲线及其导数、渗透曲线、颗粒分布曲线之间的特征,给出了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曲线两指数函数表达式幂的取值范围和相互关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受到土体的物质成分、塑性指数、孔隙结构、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土体持水特性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且碳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会使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基于EKC曲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一般是对经济与排放历史数据的相关关系研究,不能很好地反映二者之间的动力学机制。为此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Moon-Sonn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从理论上得到了最优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的必要条件,即能源的产出弹性小于0.5;接着将投入产出分析得到的反映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代入模型,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预测,同时得到了最优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走势,进而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的预测和估计,以及对分品种能源碳排放的汇总计算得到了中国未来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总的碳排放走势。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我国分别在2043年和2040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此外,本文对能源强度不同下降速率对能源消费高峰的影响进行模拟发现,当降速为4.5%~5%时,能源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前,此时的人均GDP为10万元左右,与OECD国家的高峰时收入一致;而且分3种情景模拟了可再生能源替代政策对...  相似文献   
998.
曲线简化中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比较及垂比弦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曲线简化过程中,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是如何度量曲线上节点的重要性程度.该文简要回顾了现有的一些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即角度度量法、面积度量法、弧比弦度量法和垂比弦度量法,指出其局限性.结合弧比弦度量法与垂比弦度量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垂比弦度量方法,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方法.最后,根据曲线简化实验结果,发现相比于弧比弦度量法.改进后的垂比弦度量法选取的节点能较好地保持曲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999.
都市成长区城镇的发展具有复杂与动态的双重特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大都市成长区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即各城镇独立发展阶段、成长区培育阶段、成长区发展与扩张阶段和成长区创新发展阶段.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从规模与结构两个角度对其所处的大都市区域化背景和自身发展特征进行解析,并对成长区城镇的发展趋势与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网络化大都市区副城模式、创新极核与反磁力组团模式、文化创意与物流组团模式以及生态廊道与旅游组团模式四种城镇组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比较了四种模式各自特点和适用情况,最后总结了大都市成长区城镇空间组织必须着重把握的五个关系:与核心都市区之间的分工关系、与大都市人口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大都市经济区内外部联系通道的网络结构关系、文脉特质保护与构建都市区地域文化的关系、生态空间组织与都市区生态格局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测井声波时差反演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维琪  陈伟 《地震地质》2009,31(1):133-140
利用测井声波时差、自然电位和伽玛重构声波时差,分析了以上3种曲线结果对地质体响应方面的机制差异,给出了这些曲线的深度相对移动校正的方法。研究了多条测井曲线去噪的协方差矩阵特征向量滤波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进行声波时差曲线重构。在分析这3种测井曲线不同尺度小波分解结果的信号和噪音特点后,利用相邻分解尺度相关滤波技术,对各种曲线的小尺度(高频)分解结果进行滤波处理。为保证重构声波曲线的真实性,深入分析了多曲线、多尺度分解结果的冗余性(相关性)问题;利用特征值技术,对高频多尺度分解分量进行了非相关(正交)分析,最后实现了声波时差曲线的重构,并对重构结果与钻井岩心录井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重构后的声波曲线在区分砂、泥岩性分辨率方面具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