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成熟度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成熟度研究是目前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如何认识下古生界烃源岩中有机质热演化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对以往常规成熟度指标的探讨 ,以及深入研究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的特殊性 ,笔者提出了 3种最新方法 :(1)利用干酪根固体13 CNMR所测算的干酪根结构参数芳核平均结构尺寸Xb 较准确地反映碳酸盐岩的热成熟度 ;(2 )双金刚烷指标XMD作为高—过成熟碳酸盐烃源岩成熟度衡量标尺 ;(3)海相镜质组反射率能很好地反映缺乏陆源镜质体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成熟度。利用这些成果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成熟度进行了测定 ,与地质背景甚为吻合 ,效果很好。证明它们确是评价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成熟度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2.
针对毫米波雷达测量的数据需要进行验证,提出利用雨滴谱反演雷达观测量: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速度谱宽和归一化的功率谱密度数据对比毫米波雷达在最低有效观测高度处探测弱降水数据的方法及分析毫米波雷达观测量误差来源。结果表明:2种观测仪器得到的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变化幅度差异较大,误差主要源于雷达天线的积水;径向速度由于空气的上升速度、湍流等影响使两者数值有一定差异,但是变化趋势却十分接近。速度谱宽两者结果是演变趋势和变化范围都非常接近;两者归一化功率谱值曲线随速度变化趋势相似,然而由于空气的上升速度、湍流等影响导致两者曲线出现整体平移。  相似文献   
103.
三次下击暴流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刁秀广  赵振东  高慧君  姜鹏 《气象》2011,37(5):522-531
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 dBz以上,单体VIL在45~70kg·m-2之间.2009年7月8日对流风暴只产生了尺度...  相似文献   
104.
一次冰雹天气特征及人工防雹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内蒙古气象》2011,(6):41-42,55
利用天气学、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天气预报经验对2011年8月23日发生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冰雹天气发生时雷达回波中反射率因子强度达到65dBz,有多个回波强核组织在一起,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达到55kg.m2.天气图表现为前倾槽及上冷下暖不稳定对流区,地面为蒙古气旋南压到鄂尔多斯。当上述特征值出现时,可以发布冰雹天气预警,制定防雹作业指挥方案,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同化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对2008年6月广西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变分同化对于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化柳州、桂林和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后,模式对广西东北部地区特大暴雨的模拟效果明显改进;(2)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后使得模式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3)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改善了分析场中尺度结构的描述,从而减轻了spin-up现象,能较好的提高中尺度降雨预报。  相似文献   
106.
利用机载Ka波段云雷达(an airborne Ka-band Precipitation cloud Radar, KPR)与DMT (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粒子测量系统对山东一次积层混合云进行同步穿云观测。对获取的KPR资料进行飞行轨迹误差订正和数据插值处理,与DMT粒子测量系统计算的云中的液态含水量进行相关性研究。从试验飞行云层中选取了两段云区,共划分成9个时段(累计飞行18 min)展开讨论,其中有3个时段相关性比较好,相关系数超过0.7,并且利用相关系数最大的时段拟合出KPR反射率与云中液态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式。针对每个时段的粒子特征参数、云滴谱型、冰晶谱型及典型粒子图像展开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较强相关性时段内,大云滴浓度要高于小云滴,且观测粒子多为小于100 μm的小粒子;较弱相关性时段,CIP(Cloud Imaging Probe)探头观测到的粒子多为针状或板状冰晶,尺度为毫米量级。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星载云雷达资料的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5年(2006年6月—2011年4月)的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文中可降水是根据观测到的可降水粒子信息计算到达地面的降水,并不是指地面观测到的实际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的雷达反射率(回波)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除降水云反射率通常接地外,降水云主要集中在8 km以下,反射率通常为-20—15dBz,非降水云主要集中在4—12 km,反射率为-28—0 dBz;降水云雷达反射率频数大值中心在2 4 km,对应的雷达反射率为0—10 dBz,而非降水云出现在8—10 km,且对应的雷达反射率为-26—-24 dBz;(2)从雷达反射率廓线来看,降水云中雷达反射率随高度的变化先增强后减弱,而非降水云几乎不变;(3)液态降水云、固态降水云和毛毛雨降水云反射率的垂直分布明显不同;(4)液态降水云自11至7 km雷达反射率迅速增强,表明此高度是粒子快速增长的优势空间;(5)固态降水云中-15℃温度频数分布与雷达反射率频数大值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在-15℃附近的条件下冰相粒子凝华-碰冻是粒子增长的优势过程;(6)云的垂直结构随着季节变更而变化,降水云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变化不明显,而冬季主要在低层;固态降水云的垂直分布频数大值中心从春季至冬季呈"双-单"中心交替变化,且与云中-15℃频数分布变化一致;非降水云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深对流云和雨层云是形成降水粒子的主要云型。  相似文献   
108.
FY 3A三个通道资料反演水云有效粒子半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英  熊守权  周毓荃  朱冰  毛节泰 《气象》2013,39(4):478-485
基于水汽吸收波段云的反射率主要依赖于云粒子大小的原理,利用SBDART辐射传输模式和FY-3A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的通道3(3.7μm)、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的通道6(1.64μm)和通道7(2.13μm)所提供的探测数据进行了水云有效粒子半径的反演和比较。发现,1.64、2.13和3.7μm三个通道均能定最反演有效粒子半径的大小,其中1.64和2.13μm通道对大粒子的敏感性较高,3.7μm通道在光学厚度较小时敏感性好。三个通道的有效粒子半径反演产品与MODIS有效粒子半径产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9.
庄薇  刘黎平  胡志群 《气象》2013,39(8):1004-1013
零度层亮带是指雪花或冰晶降落到零度层附近,表面发生融化而使雷达反射率突然增大的现象.它是影响雷达资料质量的重要因素,常会导致雷达估测降水的高估.青藏高原海拔高、零度层低,零度层以下的降水范围非常有限,亮带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雷达估测降水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对亮带进行自动识别订正,对提高青藏高原雷达降水估测的精度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考虑青藏高原遮挡严重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反射率垂直廓线来识别零度层亮带,对亮带区域进行订正,并将亮带订正前后的混合扫描反射率分别估测降水,分析亮带订正对降水估测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达识别的亮带高度在探空资料零度层以下几百米内;亮带订正前,反射率垂直廓线在零度层附近有显著弯曲,雷达对降水的估测明显偏高;亮带订正后,反射率垂直廓线在零度层附近的显著弯曲消失,雷达估测的降水量与雨量计的观测值较一致,降水估测误差比订正前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10.
2011年1月九江地区暴雪过程的流场特征及强回波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政  邹伦硕  王秀明  孙家驰  徐洁玲 《气象》2013,39(8):1014-1022
利用九江、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0.5°×0.5°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19-20日九江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沿低层东北冷回流在长江流域形成的冷垫爬升是暴雪产生的动力机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形成次级环流,700 hPa以上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表明天气尺度上升运动较强;700 hPa等θ se线密集,表明锋区稳定维持.低层暖平流,中下层风速加强,急流中心降低,预示降雪回波将发展;低层暖平流结构转为冷平流漉场结构,预示降雪减弱.分析表明,本次过程没有强雷暴影响,回波异常增强不是由大水滴和霰雹等固态水凝物粒子造成,雪花下降经过0℃以上的暖层时表面融化,使雪花外裹了一薄层水膜,产生类似于大水滴的等同效果,从而出现了雷达图上反射率因子异常增强的现象;同时,中下层强的上升运动和凝结潜热释放的反馈机制可导致局部较强的反射率因子而产生强降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