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9篇
  免费   2112篇
  国内免费   3255篇
测绘学   1064篇
大气科学   2549篇
地球物理   2117篇
地质学   3715篇
海洋学   4375篇
天文学   378篇
综合类   865篇
自然地理   1563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86篇
  2021年   481篇
  2020年   496篇
  2019年   660篇
  2018年   526篇
  2017年   552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723篇
  2013年   892篇
  2012年   682篇
  2011年   710篇
  2010年   612篇
  2009年   823篇
  2008年   770篇
  2007年   832篇
  2006年   747篇
  2005年   660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511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255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861.
Shear and Richardson number in a mode-water ed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asurements of stratification and shear were carried out as part of the EDDIES tracer release experiment in mode-water eddy A4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5. These measurements were accomplished using both shipboard instrumentation and a drifting mooring.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intensity and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ddy A4 was observed with the shipboard ADCP. Diapycnal diffusivity at the SF6 tracer isopycnal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release was estimated from the drifting mooring to be 2.9×10−6 m2 s−1. Diffusivity increased by an order of magnitude to 3.2×10−5 m2 s−1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final tracer survey in early September,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value estimated from the tracer analysis for the whole experiment (3.5×10−5 m2 s−1, [Ledwell, J.R., McGillicuddy Jr., D.J., Anderson, L.A., 2008. Nutrient flux into an intense deep chlorophyll layer in a mode-water eddy. Deep-Sea Research II, this issue [doi:10.1016/j.dsr2.2008.02.005]].  相似文献   
862.
褐菖鲉网箱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4月30日在浙江南麂海域3 m×3 m×3 m网箱中放养0.9 g自然海区捕获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苗种,进行为期2年多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该鱼生长缓慢,养殖38 d体质量为8.3 g,养殖240 d为24.8 g,养殖787 d为112.3 g.总养殖成活率为20.1%,平均日增体质量0.142 g,平均日增体质量率0.62%.秋末至夏初低水温期是褐菖鲉的主要生长期,在9~13℃较低水温下亦会摄食与生长.饵料系数为3.6.冬春季养殖成活率高于秋夏季,第一年夏季养殖成活率低,仅28.1%.养殖方式以混养为宜.  相似文献   
863.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前人在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与第四系沉积体系、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除了因人类活动导致地面缓慢沉降外,新构造运动、第四系沉积相的分布也与三角洲沉降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研究区沉降区域的分布与主要断裂带相对应,软土的分布基本上控制了主沉降区的边界。研究结果可为以后三角洲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其他三角洲地面沉降或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64.
提出一种海底管道沉降计算方法——递推法,应用到胜利油田埕岛海域海底管道沉降计算中,并将计算结果与目前常用的日本规范法和极限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粉土与粉质粘土为主的强度较高的海床上,递推法与日本规范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极限法的最小;在淤泥质土组成的强度较低的海床上,日本规范法的计算值最大,递推法的居中,极限法的最小。逆推法可计算裸置和埋设两种形式的管道沉降量,而另外两者只能计算裸置管道的沉降。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引起管道沉降的影响因素,土体强度和压缩性对管道沉降影响较大。且管道埋深越大,沉降也越大。最后分析了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4个区的管道沉降量,Ⅰ区争Ⅱ区管道沉降较小,可以忽略,Ⅳ区沉降较大,在淤泥质软土上的管道,可能会完全陷入土中。  相似文献   
865.
文中总结单舰航线水文气象保障业务的特点、难点,并结合航线水文气象保障的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66.
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在东海地区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气温的大幅度冷暖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引起陆架海侵和海退。东海陆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与全球变化基本同步。晚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随全球气候变化发育多次海进海退旋回。东海陆架上的古河道、古三角洲和潮流沙脊等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与海平面升降变化存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867.
深海调查绞车牵引机构和储缆机构分离技术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深海调查绞车的技术发展状况,分析了牵引机构和储缆机构分离技术为基础的绞车的组成部分和其相应的功能,探讨了牵引卷筒、储缆卷筒和直角排缆器的液压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对绞车储缆卷筒的自适应张力控制器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868.
由于低渗裂缝性油藏储集空间物理性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渗吸效果控制着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开发动态与开发效果,而现场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剂对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将决定着措施成败。在分析油藏渗吸驱油机理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综合分析了不同种类和浓度表活剂对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总体上岩心渗吸驱油效率随表活剂浓度增加而降低,但一定浓度的,能较好的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表活剂溶液将有助于渗吸驱油。这一研究为制定低渗裂缝性油藏合理的渗吸注水开发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9.
基于声波探测海底浅层沉积物特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输特性进行海底浅层沉积物特性的探测。在实践应用中有实验室方法、现场测量方法和海底声学遥测方法,并研制出大量的仪器。由于海上和海底实际条件的限制,声波探测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了声衰减测试沉积物特性以及建立实验室模拟海底环境探测方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870.
Ocean surface mixing and drift are influenced by the mixed layer depth, buoyancy fluxes and currents below the mixed layer. Drift and mixing are also functions of the surface Stokes drift Uss, volume Stokes transport TS, a wave breaking height scale Hswg, and the flux of energy from waves to ocean turbulence Φoc. Here we describe a global database of these parameters, estimated from a well-validated numerical wave model, that uses traditional forms of the wav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arameterizations, and covers the years 2003–2007.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ies, the present work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consistent with the known physical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the wave field and the air–sea fluxes, and also consistent with a very large number of in situ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wave parameters. Consequently, some of our estimates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previous estimates. In particular, we find that the mean global integral of Φoc is 68 TW, and the yearly mean value of TS is typically 10–30% of the Ekman transport, except in well-defined regions where it can reach 60%. We also have refined our previous estimates of Uss by using a better treatment of the high frequency part of the wave spectrum. In the open ocean, Uss  0.013U10, where U10 is the wind speed at 10 m h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