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12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elagic-Benthic Coupling in the Nordic Seas: The Role of Episodic Even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trac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following episodic phenomena for the pelagic-benthic coupling in the Nordic Seas are illustrated: (1) Advection of water masses between fjords and shelf environments, (2) freshwater run-off and vertical stability, (3) dynamics of the marginal ice zone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Barents Sea and the Polar Ocean, (4) drift patterns of sinking particles along the North Norwegian coast, (5) advection of zooplankton into subarctic fjords and the southern Barents Sea, zooplankton overwintering and composition, and (6) transport of organic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the Barents Sea shelf. It is shown that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north-eastern North Atlantic and Polar Ocean can be strongly variable on time scales of days to decades. They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s of pelagic-benthic coupling. The physical oceanography influenc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article flux not only directly (mixing, advection, up- and down-welling), but also indirectly through its impact on the biota (for example radiation, wind, ice cover, freshwater run-off and overwintering, advection and retention of zooplankton). Understanding pelagic-benthic coupling at high latitudes depends even more on a best possibl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oceanography and the time scales involved than elsewhere.  相似文献   
2.
9711号北上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分析 ,并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 ,暴雨产生在 θe线陡立密集区内 ;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具有 MPV1 <0 ,MPV2 >0的特征 ,此次暴雨产生在负的MPV1等值线密集区中 ;对流层上部及平流层下部高位涡的下传使得低层斜压性增大 ,引起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减小 ,促使气旋性涡度发展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 ,导致台风的加强并演变为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3.
赵凯  濮梅娟 《台湾海峡》2005,24(3):370-37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省温州市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20:00在浙江境内消失.本研究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法,探讨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涡度场、湿焓场变化对其移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热带风暴登陆后,涡度(ξ)明显减弱.涡度局地变化(ξ/t)值分布显示,风暴移动方向的后方,涡度减弱的趋势比前方涡度增大的趋势更剧烈;风暴有向其外围(ξ/t)正值中心(即涡度增幅最大)移动的趋势.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湿焓都增大,但登陆后湿焓增大趋势已大大减弱;风暴有向湿焓局地变化(E/t)正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即向能量增强最大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4.
I~IOXSea fog is a kind of dangerous weather. Chinese sea fog experts, Wang Binhua (1983),Hu Ruijin and Zhou Faxiu (1998) and Hu Jifu et al. (1996) studied sea fog rather Systematically. FOreign Experts also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sea fog. Ernlnons and Montgomery(1974), chipper (1994) and Rayrnond et al. (1989) have studied sea fog thorOUghly.HOwever, studies on Arctic sea ice have rarely been carried Out becauSe of the sever environment and less htnnan activity in the region. There …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同时期现场深水潜标的流速观测数据,研究了超强台风泰利过境前后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流场、位势密度场、位势涡度场以及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强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泰利台风通过改变台湾东北陆坡附近海域的流场、位势密度场,显著地削弱(增强)了西段(东段)陆坡附近的位势涡度梯度,从而使得西段(东段)陆坡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强度显著增强(减弱)。此外,本文还区分了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表层的跨陆坡“上凸型”位势涡度分布与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并认为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也应作为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位势涡度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气中的台风过程对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制,相关结论可为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7.
Laboratory simulation of geogas microbubble flow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reliminary laboratory tests provided first data on the behavior of gas microbubbles through porous media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eogas theory. Under experimented conditions with laboratory equipment arranged for pressure controlled gas-tracer injection and sampling, gas microbubbles moved up to ten times faster than singlephase flow in dry media under the same injection pressure. Microbubbles were determined to be ver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injection pressure and their terminal velocity seems to be described with good approximation by the Stokes formula. The capability of microbubbles to pick up and transport upward for short distances solid ultra-small particles (metallic and radionuclide compounds) has been proved.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time-dependent process linked to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microbubbles (e.g., flotation), such as that reported by some authors.  相似文献   
8.
湿位涡守恒条件下西南涡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禾  邓北胜  吴洪 《气象学报》2002,60(3):343-351
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 (HIRLAM)模拟了一次中国西南地区在多种活跃天气系统影响下 ,西南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压、地形等多种尺度与不同高低空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在湿位涡守恒条件下对流发展时 ,潜热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对中尺度涡旋和强对流发生发展的作用 ,探讨了西南涡和局地降水增强与消亡的成因与理论 ,并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沿岸上升流和沿岸急流的一个半解析理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考虑了陆架地形后,在垂直海岸的x z剖面上 ,对Boussinesq流体的非线性海洋运动方程求得了总动量守恒、温度守恒和位势涡度守恒的 普 适形式,进而得到流函数所满足的椭圆型二阶偏微分方程,在给定流体沿地形运动的条件下 ,算出问题的解. 计算结果表明,沿岸可以出现上升流也可以出现下沉流,它依赖于海洋的 大尺度背景条件. 计算所得的上升流、沿岸急流、温度的锋区结构与一些观测事实接近.  相似文献   
10.
郑爱军  葛孝贞 《大气科学》1997,21(3):308-326
水汽输送的算法精度对中尺度模式的预报能力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MM4的基础上用高精度的平流格式改进模式的水汽输送格式,使改进后的模式包含了对多种高精度的水汽输送格式的选择,如Prather格式和Bott格式。这些格式都是正定的,在理想风场的数值实验中几乎无数值耗散,无计算频散。我们在B网格中央差格式(原MM4中的格式)、Upstream格式和 Prather格式等模式选择项下,对1982年6月的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对比实验。结果表明:1)模式的预报能力对水汽输送格式的精度较敏感, 2)高精度的水汽输送格式(Prather格式) 提高了模式对暴雨区、降水场结构、雨团活动的预报能力,较真实地模拟出了尺度较小的降水系统的活动。 高精度的水汽输送算法有助于提高中尺度模式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