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71.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多元数据的中心对称性检验和中心估计问题所提出的新方法.方法中的检验统计量是基于经验特征函数并使用了两个特殊的权重函数的权重积分,具有简单和封闭的形式,并易于计算.基于这一新的检验统计量,进一步又能导出相应的具有渐近正态性的最小距离估计量作为中心估计量.与传统的中心估计量相比,新的估计量在稳健性方面有较大的优势.我们将这一新的基于经验特征函数加权积分的中心估计法用于研究太阳黑子相对数、黑子面积和太阳总辐射流量这三个太阳活动的主要参数,以期寻找大量观测时点中更能代表太阳活动变化特征的时期数据序列.通过与均值法和中位数法的比较,新方法一方面能够在太阳活动变化剧烈的时期体现出其在稳健性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能够在其他时期基本保持和均值法相近的有效性.新的数据序列与东北地区雪盖面积变化的相干分析表明,在多个不同频段二者均存在着相干关系,说明太阳活动对雪盖变化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2.
Four new fossil genera and species of true bugs from the family Pachymeridiidae, Beipiaocoris multifurcus, Bellicoris mirabilis, Nitoculus regiUus, and Viriosinervis stolidus, are described. N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Jurassic non-marine sedimentary strata from the Jiulongshan and Yixian Formation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species Karatavocoris asiatica Becker-Migdisova, 1963,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a member of the family Coreidae is transferred to the Pachymeridiidae. A new map of all known and newly discovered fossil pachymeridiid localities is given. The diagnosis of the family is modified.  相似文献   
173.
陈妍  梅林 《地理科学》2017,37(7):1080-1086
借助H-P滤波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2000~2014年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保持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与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吻合;第三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作用强度仍然较弱;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划分为试验阶段、全面启动阶段和深化阶段,经济转型深化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探索,激励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衡量测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4.
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冷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年平均寒积温水平,将东北地区的玉米冷害分成4个区域。在分析各冷害区域年寒积温距平与年减产率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东北地区各地无冷害影响年、一般冷害年、严重冷害年的年寒积温距平指标。将危险度、脆弱度和暴露度作为冷害风险的评估因子,建立了冷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建立了冷害危险度与年平均寒积温的回归方程,利用地理因子构建了年平均寒积温空间格点化模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推算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危险度,由危险度、脆弱度和暴露度得到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冷害风险指数,并开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玉米冷害风险空间分布呈北侧和南部低、东部中等、西部高,松嫩平原东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吉林省中北部主要为较高或高风险区,三江平原主要为中等风险区,黑龙江省北部、吉林省东南部和辽宁省主要为较低或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75.
基于MODIS数据的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分类的精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技术是进行全球及区域的大面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信息获取方法,而MODIS数据是其重要信息源之一.随着MODIS数据在大面积土地覆盖分类的应用和发展,如何对其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已引起广泛重视.利用东北地区100 a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数据库,建立适于应用目的且在实践中可行的评价方案,将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及其分类结果作为参考数据,对基于MODIS数据的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和精度评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6.
从构建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解释框架入手,以东北地区为例,探究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经济低速增长,城镇化与人口发展停滞期”与“经济波动,城镇化稳定发展,人口转型期”两大阶段。②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东北地区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数量上,区域耕地规模持续扩张,但增速放缓,耕地内部水田占比上升;林地与草地规模持续缩减,但下降速度放缓;区域建设用地加速增长,增长主体由农村建设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在空间上,耕地分布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移动,林地与未利用地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建设用地与草地分布重心呈现显著的转折特征。③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是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由冲突到协调的持续性重构过程。区域功能定位以及经济现代化与城镇化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型的核心因素。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是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生态反馈路径与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经济变化诱发路径综合作用的结果,两者间存在耦合与拮抗过程。前者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方向,后者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速度与强度。  相似文献   
177.
闫广华  张云 《地理科学》2020,40(11):1848-1858
以东北三省17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招聘、携程、去哪儿、途牛、58同城租房网、赶集网、居安客、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12个网站的网络关注数据为样本,运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城市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吸引力度测算模型,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和核密度测量方法,测出东北三省城市人口流动倾向强度与吸引力度的等级特征、类型特征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北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城市吸引力度不同,城市规模越大,其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城市吸引力度就越高;相似规模城市的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城市吸引力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城市吸引力度总体呈现出正比例关系;东北城市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城市吸引力度都表现出较高的城市首位特征和明显的长尾特征;② 东北城市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城市吸引力度极度耦合、高度耦合、中度耦合和低度耦合的城市分别占东北城市总数的2.26%、7.91%、24.29%、65.54%;各省间人口流动倾向强度与城市吸引力度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差异较小,差距不明显;人口流动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分别占东北城市总数的63.85%、17.51%和18.64%,省际差异明显;③ 东北城市人口流动倾向强度和城市吸引力度耦合协调空间特征表现出等级性、集聚性、洼地性特征,耦合协调性的区域分布特征,不仅与这些地区的区位有关,也与该地区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8.
179.
古亚洲洋不是西伯利亚陆台和华北地台间的一个简单洋盆,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打开和封闭的多个大小不一的洋盆复杂活动(包括远距离运移)的综合体.其北部洋盆起始于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初(573~522Ma)冈瓦纳古陆裂解形成的寒武纪洋盆.寒武纪末-奥陶纪初(510~480Ma),冈瓦纳古陆裂解的碎块、寒武纪洋壳碎块和陆缘过渡壳碎块相互碰撞、联合形成原中亚-蒙古古陆.奥陶纪时,原中亚-蒙古古陆南边形成活动陆缘,志留纪形成稳定大陆.泥盆纪初原中亚-蒙古古陆裂解,裂解的碎块在新形成的泥盆纪洋内沿左旋断裂向北运动,于晚泥盆世末到达西伯利亚陆台南缘,重新联合形成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晚古生代时,在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内发生晚石炭世(318~316Ma)和早二叠世(295~285Ma)裂谷岩浆活动,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类.蒙古-鄂霍次克带是西伯利亚古陆和中亚-蒙古古陆之间的泥盆纪洋盆,向东与古太平洋连通,洋盆发展到中晚侏罗世,与古太平洋同时结束,其洋壳移动到西伯利亚陆台边缘受阻而向陆台下俯冲,在陆台南缘形成广泛的陆缘岩浆岩带,从中泥盆世到晚侏罗世都非常活跃.古亚洲洋的南部洋盆始于晚寒武世.此时,华北古陆从冈瓦纳古陆裂解出来,在其北缘形成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被动陆缘和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沟弧盆系.志留纪腕足类生物群的分布表明,华北地台北缘洋盆与塔里木地台北缘、以及川西、云南、东澳大利亚有联系,而与上述的古亚洲洋北部洋盆没有关连,两洋盆之间有松嫩-图兰地块间隔.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华北地台北部发生弧-陆碰撞运动,泥盆纪时,在松嫩地块南缘形成陆缘火山岩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台与松嫩地块碰撞,至此古亚洲洋盆封闭.古亚洲洋的南、北洋盆最后的褶皱构造,以及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很可能是后期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0.
东北地区是华南重要的Au、Cu、Co、Pb、Zn、W等多金属以及Nb、Ta、Li等稀有金属的矿集区之一, 区内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在空间展布及形成时间上显示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湘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一个成矿系列以及6个成矿亚系列。与早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Ⅰ)的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 为壳幔同熔的产物。与晚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各成矿亚系列(Ⅱ~Ⅵ)均与该区伸展拉张环境下深部地壳重熔形成的幕阜山和连云山花岗岩体有关, 其中锂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亚系列(Ⅱ)属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异出的伟晶岩型矿床; 幕阜山岩体的酸性花岗岩岩浆所分异的成矿流体为钨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Ⅲ)和铅锌多金属矿床(亚系列Ⅳ)提供了成矿物源; 连云山岩体花岗岩浆的上涌, 通过萃取元古宙地层中成矿元素以及致早期区域构造的重新活化, 为钴铜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Ⅴ)以及金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Ⅵ)提供了成矿物源及矿质的运移、储存空间。依据区域成矿规律和“缺位找矿”理论, 本文认为长平大断裂南端是寻找钴铜矿的有利地段, 湘东北地区具备良好的稀有金属及金等矿床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