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是陆地碳汇的主体。准确估算各省(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是科学制定碳中和技术路线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有关中国不同省份森林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的研究非常罕见。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模型(FCS)并结合3种未来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定量评估了2010—2060年间各省现存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内各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介于0.01~36.74 Tg C/a,平均值为(10.09±0.43) Tg C/a。省际间森林固碳速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各省的单位面积固碳速率大于西部地区;但考虑到单位GDP固碳速率和人均固碳速率后则表现为西部地区明显更大。此外,各省人均碳固存速率与其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省际间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要真正地持续实现其碳汇潜力需要在技术和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结合中国贫困区与高生态碳汇区的重叠,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碳贸易,亟需研究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碳补偿”措施,在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西部或不发达地区民众能自愿/自觉加强对森林的保护、保持甚至提升森林碳汇,使森林在实现碳中和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72.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碳中和路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预测和分析不同情景下中国碳中和路径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合理推进,但当前研究仍缺少结合碳源—汇变化趋势的综合性分析与应用国际耦合模式情景的系统性分析。本文运用WITCH综合评估模型与IBIS植被动态模型模拟了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21世纪中国碳源—汇路径,对中国碳中和时间及路径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① 中国碳汇逐年值存在3~4 a的周期性波动。RCP6.0气候情景下中国碳汇总量均值稳定在约0.30 Gt C/a;RCP2.6气候情景下中国碳汇总量均值呈下降趋势,到2065—2100年下降至约0.18 Gt C/a。② 中国碳排放总量受到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与政策强度的共同影响,在中高强度减排政策下中国碳排放均在2025—2030年达峰后呈下降趋势,其中SSP1/SSP4—高强度碳减排政策情景下碳排放在2060年降至约0.30 Gt C/a并实现碳中和目标。③ 基于典型碳中和情景的路径研究,实现碳中和目标应积极促进清洁能源技术进步与应用,推进非电力能源向电力能源转变,推广生物质能源及CCS技术,并积极倡导电动汽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74.
本文采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和嗜酸铁还原菌(JF-5)合成纳米FeS,并将其包覆在灰岩表面,采用溶解动力学实验研究了不同纳米FeS包覆层对灰岩溶解和中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X射线衍射表面包覆层矿物为纳米的四方硫铁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进一步显示包覆层中Fe的价态为+2,S的价态为-2;包覆层对灰岩的溶解有明显的钝化影响,中和能力随厚度的增加而降低,最厚包覆层的存在能够使最终中和p H值降低1.5个单位。利用Frick第一定律推导了包覆层存在下灰岩的溶解过程公式,建立了包覆层溶解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75.
中和已成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目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述,从目标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了"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重要命题.中国碳中和目标与全球温控2℃/1.5℃目标内涵一致,需要以阶段性减排成效为基础制定中期行动方案来逐步实现长期减排目标.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主...  相似文献   
76.
地球化学工程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化学工程指应用地球化学过程来改善环境,它是一个有着广泛分支的新领域。环境保护是地球化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介绍了地球化学工程中的环境技术问题,例如中和、集中、分散、固定和隔离,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子。  相似文献   
77.
反应指数是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实测值与水地化作用的临界值之间的相对值。中和还原沉淀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与其有关的所有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反应指数都应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热力学计算和实验证明配位体浓度,如CO_3~(2-),F~-等,是阻碍铀还原沉淀的主要因素。降低CO_3~(2-)配位体浓度的主要作用是中和作用导致的CO_3~(2-)形式转化为CO_2逸出和CaCO_3沉淀。对相山矿田的铀成矿作用的水地球化学条件计算结果表明,中和作用是促使铀还原沉淀的促发钮,中和作用能导致与铀还原沉淀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指数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目前欧盟、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南非等国家或地区,已经公布了温室气体中和或者碳中和的目标,如果加上很可能很快也会提出碳中和目标的美国,全球有可能近70%的CO2排放的国家或地区提出碳中和的目标。由于这些国家或地区是全球技术主导和经济主导地,因而全球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具有可行性。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即和《巴黎协定》2℃目标,甚至和其1.5℃温升目标下的减排路径相一致。研究表明实现2050年左右碳中和有其可行性,实现该目标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未来将是各个国家技术竞争和经济竞争阶段。  相似文献   
79.
海洋是地表系统最大的碳库和重要碳汇区。海洋生物泵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CO2转化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并输送到深海,是海洋储碳的重要途径。弱光层(真光层底部到1 000 m)的生物异养过程消耗了超过70%从真光层输出的POC通量,决定了生物泵的储碳效率,因此准确定量弱光层的再矿化速率对评估海洋碳汇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海洋生物泵储碳问题,聚焦弱光层异养过程对海洋储碳的影响机制,对全球弱光层再矿化定量工作进行评述,综合分析弱光层POC的衰减、再矿化等问题,并展望了相关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0.
中和、碳达峰需要能源供给领域的重大系统变革,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稳定连续的非碳基能源,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就直接利用和地热发电分别综述了浅层-中深层地温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地热制冷、重力热管、地热-太阳能联合发电等广受关注的新技术、新方向;展望了发展前景和研究开发方向,为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