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68篇
  免费   1946篇
  国内免费   2699篇
测绘学   2034篇
大气科学   1935篇
地球物理   2340篇
地质学   5958篇
海洋学   2032篇
天文学   187篇
综合类   2354篇
自然地理   5073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1613篇
  2013年   999篇
  2012年   1244篇
  2011年   1280篇
  2010年   1151篇
  2009年   1311篇
  2008年   1106篇
  2007年   963篇
  2006年   844篇
  2005年   1160篇
  2004年   907篇
  2003年   1043篇
  2002年   844篇
  2001年   724篇
  2000年   543篇
  1999年   526篇
  1998年   407篇
  1997年   366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268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96篇
  1991年   196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67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48年   4篇
  1943年   6篇
  1941年   6篇
  193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铜陵地区位于华中地洼区,苏鄂地洼系。具工业价值的金矿床多赋存于地洼期次一级构造以及它们的交汇处,这是本区构造控矿的特点。近矿围岩以地台型碳酸盐岩为主,矿体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与矿化有关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地洼期(燕山早、中期)。岩体形成后叠加了成矿热液的多次活动。金的成矿作用及金矿床的形成,通常与含金丰度相对较高的地台构造层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可认为是矿源层(Source beds)。本区各主要矿床是以地洼型岩浆期后热液作用为主的多因复成层控含金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992.
湘东北长沙—平江断裂动力变质带的构造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沙—平江动力变质带是组成湘东北中生代地洼型拉伸构造型式的剥离断层带,其中的糜棱岩是大型韧性滑脱剪切作用的产物。文中重点阐述了糜棱岩的构造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表明该断裂带的动力变质作用与大规模的地洼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生成联系,这可能是地洼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93.
中国东部地壳地洼阶段的热塑性变形应力场有利于锡成矿。构造应力场对锡成矿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对成矿域的矿液运移势和能量场的控制。推导获得矿液运移势的计算公式:Vi=-(a·K_0/u)·[exp(σ_1-σ_2)]·(σ_1+σ_2),表明地壳构造应力场对成矿域矿液的运移和成矿部位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以笔者所提出的构造矿源层(前寒武系变质岩区)+燕山期岩体(岩浆岩或火山岩)+断裂交汇部位(构造扩容空间)的金银-多金属构造成矿的模式(或谓“三位一体”构造成矿模式),对中国主要金矿的构造成矿、成矿控矿系列(构造成矿区、构造成矿带、构造成矿田、矿床和矿体的成矿定位)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了具有前寒武系变质岩的地穹区及其边缘断裂带为金的构造成矿富集区,并指出了金矿构造成矿的有序性规律及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95.
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吴正 《地理学报》1991,46(3):266-276
本文根据作者在我国沙漠地区的多年研究工作,对沙漠化的概念含义、我国沙漠化的成因和沙漠化现状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96.
997.
中国天山与苏联天山冰碛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养鑫 《冰川冻土》1991,13(4):337-342,330
  相似文献   
998.
中国38亿年古陆壳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999.
1000.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明显的低速层,地壳平均速度比较小;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大且层中速度大;区内横向变化小.构造活动区如天山、青藏高原,其突出的特征是下地壳厚度大且速度大,上地幔盖层速度值相当高.这与西伯利亚、印支板块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北、东边缘地区壳内存在低速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浅,一些地区存在壳幔过渡层.面波各向异性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天山及印支板块北缘下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构造边缘地区及上地幔低速层附近最为突出.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大陆间的碰撞引起强大的水平压力和一定的下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地壳增厚、天山隆起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时也促成壳幔中辉石、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和物质运移,因而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