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360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This study presents a 44-year climatology of potential vorticity (PV) streamer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ased upon analyses of the ERA-40 reanalysis data set. A comparison to an existing 15-year climatology yields very good agreement in the locations of PV streamer frequency maxima, but some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amplitude of frequencies. The climatology is assessed with the focus on links between PV streamer frequencies and the synoptic- and planetary-scale variability of the dynamical tropopaus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is provided on where (zonally) and when (seasonally) short-term variability throughout the extra-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tropopause is enhanced or reduced. Several key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this variability are discussed. Baroclinic processes, for example, determine the variability in the storm-track areas in winter, whereas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variability over Asia.
The paper also describes links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PV streamers in the extra-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tropopause and three major northern hemisphere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the PV streamer frequenc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oncomitant variations of PV and its gradient within the tropopause region. During opposite phase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the location of the streamer frequency maxima shifts significantly in the Atlantic and European region in both the extra-tropics and subtropics.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treamer frequencies i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subtropical Pacific.  相似文献   
142.
2009年最后一月的夜空,并没有因为严冬的到来而显得冷清。精彩天象将接踵而来,相信寒冷的天气挡不住天文爱好者的热情。当然,光有热情还不够,防寒的措施一定要做好。12月22日是冬至节气,意味着北半球到了黑夜最长的时段。在这里我也希望大家合理安排观测时间,注意休息,切勿过于疲劳。  相似文献   
143.
在构建现代地球模型时,地球内部分层结构主要是根据地震波资料确定的;而地球内部密度及弹性参数,特别是地幔以下大尺度结构的密度分布,则主要是根据地球自由振荡的弹性简正模观测资料确定的.本文概述了地球自由振荡简正模本征值的求解理论和方法,介绍了球型和环型模态位移场表达式,讨论了地球自由振荡模态的衰减、分裂与耦合效应;总结了多线态分裂谱线探测和分裂参数估计的方法,综述了利用弹性简正模开展地震矩张量、地球三维非均匀性结构和内核超速旋转约束与反演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作为展望,本文还讨论了地球自由振荡简正模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4.
又到四月,北半球天气回暖,春天来到了。不知不觉,“深空天体观测入门攻略”系列文章又陪大家走过了一年的时光。在这一年里,笔者和读者们一起成长,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进入新的一年,笔者要带领大家探寻的深空天体难度也会有所加大。不过不要担心.只要多练习,这些天体你都能拿下!对本系列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给笔者发邮件交流:univer_sezx@bjp.org.cn。  相似文献   
145.
刘志娥  唐延柯  盖宁 《天文学报》2008,49(2):159-167
最近在红巨星∈ Ophiuchi(G9.5Ⅲ)中观测到了类太阳振动.大频率间隔为4.8μHz,并证实了∈ Ophiuchi中存在非径向振动模.依据∈ Ophiuchi红巨星观测到的振动频率数据和它在赫罗图中的位置,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 Ophiuchi红巨星的质量、金属丰度、年龄、半径进行了初步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6.
璀璨银河横贯长空,著名的夏季大三角——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点缀在北半球的夏夜星空之中。或许六月的天象缺乏精彩之处,但相信在这仲夏之夜躺椅上纳凉的你,仅是仰望星空就已深深陶醉。  相似文献   
147.
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65,自引:17,他引:48  
概括的介绍了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年代际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太平洋涛动(NPO)与中国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关系,北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年代际模及其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以及气候突变问题.  相似文献   
148.
利用室内半模试验和颗粒流数值模拟,揭示多层砂土地基扩底桩单桩抗压承载特性及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分析极限承载力与H_h/D(持力层厚度与扩大头直径之比)的关系可以看出,单桩的抗压极限承载力随H_h/D逐渐增加,当H_h/D超过2.0时,极限承载力基本不再增加,此时的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稳定在300.01~303.25 N,是H_h/D=0.5时极限承载力(183.83 N)的1.65倍。扩大头下部土体发生局部压缩-剪切破坏,破坏面从扩大头底面边缘向斜下方扩展,在水平方向影响范围达到最大后逐渐向桩内侧收缩;荷载作用越大,地基破坏区域越大,相应的极限抗压承载力也越大;持力层厚度增加,扩大头分担的荷载比例增大,分担的荷载达到稳定需要的桩顶位移也越大,H_h=0.5 D试验扩大头分担的荷载比例稳定时为60%,对应的桩顶位移约为29 mm;桩顶位移达到33 mm后,H_h=1.0~3.0 D试验稳定在63%~65%之间;通过细观颗粒流理论对砂土移动特性的研究发现,持力层厚度从0.5 D增大至2.0 D,破坏面的起始扩展角度从31°增大至42°。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吻合效果良好,证明该方法分析多层砂土地基扩底桩单桩抗压荷载传递机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9.
定义了一组描述冬季季、月平均1 000 h Pa位势高度上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AL)状态的新环流指数,包括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及中心位置指数(λ_c,φ_c)。采用1948/1949—2007/2008年60个冬季的NCEP/NCAR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上述环流指数,并据此分析了AL的气候及异常规律。结果表明:1)AL在1月最强,中心偏南、偏西;12月最弱,中心偏北、偏东;2月居中。2)AL指数P与λ_c之间存在负相关,强年('0)偏东(λ'0)、弱年偏西。AL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偏强、偏东,但近年有反转的迹象。3)AL在强El Nio年偏强、偏东,在强La Nia年相反,该关系自1975年以后尤其明显;AL与中纬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正相关,SST负异常年AL东移加强,反之亦然。4)AL指数P与同期北半球中高纬气温、降水的显著相关区呈现"+-+"大圆波列分布,相关中心分别位于中纬度北太平洋、北美西北部、北美南部,与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PNA)接近。  相似文献   
150.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逐月降水资料(CMAP),通过在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中扣除厄尔尼诺-Modoki信号后,在Nino1+2区域上定义了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PNI(IEPN)。据此,由IEPN和IEM可构成描述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一对指数。分析了两个指数相应的海气状态及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Modoki和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北半球夏季,当IEM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负-正-负”的结构,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此时对流层低层太平洋地区辐合,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对流层高层太平洋地区辐散,海洋性大陆地区辐合。对应于辐合辐散中心,存在着自赤道中太平洋分别向赤道东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圈,同时也存在自海洋性大陆西部向印度洋西部的垂直环流。大气在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加热,南部冷却;在太平洋地区西部加热而东部冷却;在海洋性大陆区域10°N以南降水偏少,而10°N以北降水偏多。当IEPN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负东正”分布型,海洋性大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正东负”分布,对流层低层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中心范围偏大、位置偏东、强度偏强,太平洋地区辐合中心范围偏小、位置偏东,热带环流异常在垂直方向上呈斜压结构,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大气加热而南部冷却,太平洋地区大气均呈加热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降水均偏少,赤道太平洋降水偏多。以上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理解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