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7篇
  免费   2836篇
  国内免费   4096篇
测绘学   4749篇
大气科学   2374篇
地球物理   2422篇
地质学   9292篇
海洋学   1706篇
天文学   1001篇
综合类   1470篇
自然地理   1075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513篇
  2022年   670篇
  2021年   823篇
  2020年   594篇
  2019年   791篇
  2018年   564篇
  2017年   616篇
  2016年   625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1271篇
  2013年   906篇
  2012年   1187篇
  2011年   1179篇
  2010年   1137篇
  2009年   1105篇
  2008年   1162篇
  2007年   928篇
  2006年   896篇
  2005年   976篇
  2004年   776篇
  2003年   755篇
  2002年   607篇
  2001年   577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440篇
  1998年   461篇
  1997年   483篇
  1996年   442篇
  1995年   437篇
  1994年   416篇
  1993年   342篇
  1992年   309篇
  1991年   213篇
  1990年   193篇
  1989年   16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0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41.
《地质与资源》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地球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依托主办单位地质调查研究核心业务、服务领域及科学技术平台,跟踪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关注国内外地质与资源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发展趋势,报道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与成果应用,为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42.
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测量,对查哈西里地区Au、Cu等1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综合元素富集程度、分异程度、叠加强度,发现Au、Cu、Ni、Cr、Co在研究区内有富集成矿的可能,是研究区主要成矿元素.根据异常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推断区内为构造蚀变岩型Au-Cu多金属矿床及热液蚀变型Cu-Ni多金属矿床.优选出4处成矿远景区,即科德日特-巴嘎哈尔散金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查干热格沟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乌兰可镍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和马尼特沟南铁镍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43.
四川省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磁铁矿是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及Fe质的主要载体之一。结合矿相学及电子探针研究方法,探讨矿床中气成-热液成矿期磁铁矿的成因特征及Fe质来源。矿相学研究表明,气成-热液成矿期磁铁矿呈自形晶,与黄铜矿共伴生产出。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气成-热液成矿期粗粒自形晶磁铁矿主要成分为TFeO,其余成分不超过1%,为典型磁铁矿。①气成-热液成矿期粗粒自形晶磁铁矿为热液成因,Fe质来自岩浆热液;②高氧逸度的岩浆/热液有利于Cu-Au的迁移聚集,磁铁矿的结晶作用过程中伴随着氧化态硫酸盐(SO 2-4)向还原态硫(H 2 S)转化的还原作用,降低成矿系统的氧化还原势,从而推进后续Cu-Au硫化物的沉淀成矿;③研究结果还补充了林师整(1982)建立的磁铁矿成因判别图解空白部分。  相似文献   
944.
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与错那洞穹隆及周边的铅锌和钨锡铍矿床具有时空上的密切关系.含电气石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高分异淡色花岗岩的代表性岩石.岩相学研究表明,错那洞电气石可分为GT型和PT型两类.本次研究利用电子探针以及LA-ICP-MS分析两种类型电气石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GT型电气石中Fe/(Fe+Mg)原子比值为0.83~0.87,Na/(Na+Ca)的原子比值为0.93~0.95;PT型电气石中则分别为0.78~0.95以及0.81~0.95,表明二者均为碱性电气石和黑电气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GT型电气石来源于早期岩浆阶段的熔体,PT型电气石则来源于晚期岩浆热液流体.二者的成分变化分别符合低—中盐度流体对应的x-vac-Al(NaR)-1趋势和高Na及高盐度对应的AlO(R(OH))-1 趋势,表明从电气石花岗岩到花岗伟晶岩岩浆结晶环境中Na含量的增加,反映花岗伟晶岩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更高.与GT型电气石相比(Sn元素平均含量为23.15×10-6),在PT型电气石中Sn元素明显富集(平均为193.57×10-S),二者均表现出Sn成矿电气石的特征,并且PT型电气石特征更为显著.此外,PT型电气石中Sn-W-Be元素含量(193.57×10-6~0.13×10-6~8.41×10-6)较GT型电气石中(23.16~0.02×10-6)显著富集;Pb+Zn1含量(45.47~2 687.29×10-6,平均为787.55×10-6)也较GT型电气石中显著富集.这一特征指示了错那洞高分异花岗岩形成钨锡铍、铅锌等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45.
卫星重力与地球重力场研究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不仅带动了大地测量学本身的发展,也在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应用.以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的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该领域的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当前研究现状、近年来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关于卫星重力和地球重力场的文献数量总体上逐年上升,2016年以来维持较高的水平,其中美国、德国以及中国的发文量位居前三位;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国在卫星重力及地球重力场领域的研究力量相对集中,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数占中国总数的75.36%;利用GRACE数据和球谐函数构建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反演局部质量变化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得益于卫星重力观测数据,全球重力场模型得到了实质性改进.  相似文献   
946.
花岗岩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是花岗岩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的花岗岩分类。花岗岩非常复杂,如何化繁为简,归纳出花岗岩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标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发现Sr和Yb可能是两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元素,特殊在于,它们不仅具有一般微量元素的特点,还具有特殊的功能,关键是它们的行为与花岗岩部分熔融后残留的变质矿物组成(如石榴石、斜长石等)有关。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才使Sr和Yb具有其他微量元素所不可匹敌的功能。本文按照Sr、Yb的排列组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花岗岩分类。对于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本文认为板块构造只能影响到大陆边缘,影响不到大陆内部。大陆演化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是恢复大陆地质历史上的变化,如大陆地质演化不同时期曾经发生过的伸展和挤压(有的还有旋转,是挤压的副产品)、抬升和垮塌、造山与盆地、加厚与减薄等。如何识别上述变化及其过程,目前在方法学上还十分困难。依靠Sr、Yb及其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则提出了一个方案,能够解决或大体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埃达克岩(高Sr低Yb)代表加厚地壳,南岭型(非常低Sr高Yb)代表减薄地壳,浙闽型(低Sr高Yb)和广西型(高Sr高Yb)代表正常厚度的地壳,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低Sr低Yb)代表中压与高压过渡的状况。因此,按照Sr和Yb的变化,即可大致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大陆地壳温压条件的变化,推测大陆地貌的变化(平原、丘陵、高原、山脉),探讨构造应力的变化(挤压导致加厚,伸展导致减薄)等。此外,不同类型花岗岩还与成矿有关,大体是:埃达克岩与金铜有关,南岭型与钨锡有关,喜马拉雅型与金有关,而浙闽型、广西型基本上是不利于成矿的。但是,实践中也有金铜钨锡在空间上共生的实例,则金铜与钨锡可能成因上或成矿时代上或控矿因素上有所不同。问题还很复杂,还有许多现象很难解释,笔者只是从宏观角度给出了一个思路,一个概念,很多细节并不清楚。研究表明,科学与哲学是密切相关的,哲学是科学的高度概括。本文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对纷繁复杂的花岗岩进行归纳和简化,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947.
林子宗群是青藏高原南部的一次重大构造岩浆事件,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造山的关键信息;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泽当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典中组底部安山质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65. 79±0. 55 Ma,形成时代属于古新世,可代表泽当地区典中组火山岩成岩年龄。该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贫碱、贫镁、过铝质特征,属于过铝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弱Eu负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典中组火山岩形成于俯冲造山的构造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地幔组分,具有岛弧或陆缘弧特点。  相似文献   
948.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 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9.
根据2005—2017年卫星遥感反演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利用区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各类气象因子对太湖蓝藻深水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日平均气温为0~35℃区间内会出现蓝藻聚集现象,其中最适宜气温区间为15.1~35℃,该区间内累计出现蓝藻水华的面积占比达90%、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占比达93%;②在卫星观测到蓝藻前6h,平均风速为0.2~4.8m/s区间内能观测到蓝藻水华,其中最适宜的平均风速区间为0.5~3.4m/s,该区间内蓝藻水华累计出现次数占比达94.7%,大面积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平均风速2.0m/s的情况下,占比89%;③降水总体上呈负效应,但在观测到有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情况下,前24h有小雨(10mm)的情形与总降水次数之比达88%,说明小雨的适度扰动有利于形成大面积蓝藻水华;④日照充足有利于蓝藻生长,但并非蓝藻水华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多元回归综合气象指数模型,拟合结果较好,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50.
通量距平强迫模式比较计划(FAFMIP)是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子计划之一。FAFMIP共设计了5组试验,利用CMIP6中的大气-海洋耦合环流模式(AOGCM)对海表施加动量通量、热通量和淡水通量扰动,旨在研究在CO2强迫下模式模拟的海洋热吸收,由热膨胀引起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及由海洋密度和环流导致的动力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