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84篇
大气科学   67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01.
肇启锋  朱凯全 《辽宁气象》1999,(4):14-14,19
天气学角度对桃仙机场发生的一次平流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讨论天气形势。大雾形成、消散原因和静响因素,找出一些有关平流雾的预报根据。  相似文献   
702.
杨正国 《贵州气象》1999,23(2):10-12
用常规天气图,以1995年6月28日08时为初始场,1995年7月2日08时为结束场,对1995年6月30日-7月1日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湿有效能量演化变情况。结果表明:500hPa低糟,中低层切变低涡及地面中尺度低压是主要的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大暴雨发生前期及中期,有大量的湿有效能量贮存。  相似文献   
703.
不同地点不同下垫面的高温特征及预警信号发布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分析深圳标准站资料表明,近20年来每年高温日数峰值有明显增长趋势;通过对2003年7月柏油、水泥和泥地温度与气温的分析显示,在相同气温和日照条件下,柏油路面温度最高,水泥路面次之,泥地温度最低;高温天气出现时,位于城郊、海边、高山自动站的平均最低气温均低于城区,城市热岛现象显著。因此高温信号发布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表状况、体感温度等,逐步走向精细化。  相似文献   
704.
佛山暴雨预报的物理量指标法及集成预报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佛山1990-2004年3个测站降水量和华南逐日物理量等资料,建立佛山汛期暴雨与各种指标量的关系;结合其它几种暴雨预报产品,通过引入可信度概念,建立佛山暴雨的可信度集成预报方法,2005年汛期的试报效果较好。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处理缺乏历史样本资料的情况并可增加或减少集成预报的因子,综合集成能力强,简便易用;特点在于能区别对待报对和报错两种不同情况;缺陷在于当多数预报工具暴雨预报失败时,此集成方法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705.
"05.6"广东致洪暴雨过程的500 hPa环流场及低频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2,他引:5  
分析2005年6月15~25日广东出现的连续暴雨过程及结束期的500 hPa候平均环流场,并对4~9月暴雨中心区域的降水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暴雨期欧亚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两槽一脊形势;中低纬度非洲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大,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到广东沿海,青藏高原为稳定的高压脊,高原下游为西风槽活动区,使冷空气沿着高原频繁扩散南下,并与西太平洋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相遇,产生连续的暴雨过程。当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的高压脊东移而转为宽槽区,青藏高原高压脊减弱消失,高原以东为平直的西风环流,我国东北到日本为高压脊控制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华南降水减弱,连续暴雨过程结束。小波分析表明,连续暴雨期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706.
T639和EC模式对内蒙古主要天气系统的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T639和EC模式500hPa高度场预报产品及ECMWF客观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对内蒙古主要天气影响系统之西风槽、贝加尔湖冷涡、蒙古冷涡和东北冷涡数值产品的预报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T639和EC模式产品对内蒙古影响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36h内的预报性能更为显著。EC模式产品预报准确率优于T639模式产品,但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影响系统的预报稳定性相对较差。T639模式产品在36h的预报能力比较高,对影响系统的生成时间、槽线位置、移动速度及中心强度4项检验指标预报准确率均在80%以上。EC模式预报产品,48h内对影响系统4项检验指标预报准确率均在80%以上。随着预报时效延长,T639和EC模式产品预报能力均有所下降。两套模式产品与实况相关系数空间分布在各时效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对应相关系数空间分布,T639和EC模式产品标准差的大值中心与相关系数的低值中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07.
根据2012—2019年雷州半岛110个自动气象站的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大风(风力≥17.2 m/s)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州半岛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3至6月,全年呈双峰型分布,其中5和8月各是1个峰值;具有日强夜弱特征,白天主要发生在午后。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在雷州半岛东部和南部沿海,其中3—6月高值区集中在中北部和南部,7—10月高值区位于南部和东部。雷暴大风关键环境参数中值分别为大气可降水量55.9 mm、对流有效位能2 555.8 J/kg、下沉有效位能689 J/kg、K指数37℃、潜在下冲气流指数1.4,特征表现较为明显;但垂直风切变整体表现偏弱,0~6 km垂直风切变6.7 m/s。雷暴大风天气背景主要可归纳为3类:槽前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南风型、东风扰动型,占比分别为54%、24%和21%。对比发现,槽前切变型环境参数整体差异较为明显,其中CAPE、风暴承载层平均风速在3种天气背景下差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08.
利用现场灾调资料、Micaps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广州SA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8月31日广州番禺龙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龙卷发生在14:25前后,路径长度约80 m,最大破坏宽度约52 m,破坏等级为EF1级。龙卷发生在季风低压活动天气背景下,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叠加交汇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条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深厚的湿层和极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较大的低空垂直风切变、较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较大的能量螺旋度,为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小尺度涡旋是对流风暴触发的有利中小尺度系统;龙卷产生在微型超级单体风暴中,伴有弱中气旋,龙卷触地前后伴有风暴质心明显下降、中气旋强度增强和直径尺寸明显缩小等特征。  相似文献   
709.
为台风过程预报服务提供参考,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汕头区域自动站逐时资料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卫星云图等资料,综合分析1911号台风“白鹿”的环流背景和影响,并对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过程物理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白鹿”是在副高偏强且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台风路径为稳定西北向,降水分布南多北少;(2)“白鹿”从生成到停编,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3)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流场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建立和维持,配合持续较长时间的不稳定层结及低层高温、高湿、高能的有利条件,为该次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10.
利用常规观测和汕头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比分析广东省潮州市2012年5月13日和2014年5月22日两次西风带系统龙卷过程(简称“5.13”龙卷和“5.22”龙卷)。结果表明:两次龙卷过程都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和低层切变线南压、并伴有低空急流的相似天气形势下;但“5.22”龙卷存在有利于强对流风暴发生并增强的前倾槽结构和强低空西南急流。两次龙卷均发生在极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中等偏弱的深层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整层都具有较大湿度的不稳定层结配置都可能产生龙卷。雷达观测上,“5.13”龙卷发生在飑线的弓形回波前缘,无钩状回波特征和中气旋,属于非超级单体龙卷;而“5.22”龙卷发生在超级单体风暴前部的钩状回波顶端,伴有强中气旋,属于超级单体龙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