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8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近50年我国持续性暴雨的统计分析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鲍名 《大气科学》2007,31(5):779-792
根据1951~2005年中国大陆730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特点, 提出了采用局地持续性暴雨和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的两种客观定义来描述和统计近50年我国持续性暴雨时空特征及其变化。单站逐日降水量连续三天或三天以上均大于等于50 mm为一次局地持续性暴雨;区域持续性暴雨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续三天降水量总和大于等于100 mm且每天降水量大于等于25 mm的面积超过某一阈值 (详细定义见正文)。根据局地持续性暴雨定义, 指出: 近50年中国局地持续性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江南和华南地区, 发生季节以6月为最多;根据区域持续性暴雨定义, 统计分析了四类典型的区域持续性暴雨类型, 分别是: 渤海辽西型、北方经向型、南方锋面型和华南低压型。其中南方锋面型又可根据持续性暴雨易发生的地理位置分为江淮型、江南型和华南型三种。对这六类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历史个例进行同比分析, 研究了不同类型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以及它们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方面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合理的假设,构建一个由8个参数控制的简单台风风场模型。通过计算得到或直接给定参数初值,并以初值为中心双向变化一个步长,8个控制参数的变化组合,形成数千个拟合风场方案。再将这些拟合风场投影到雷达径向上,并在距台风中心的一定范围内与实际多普勒风场进行比较,寻找均方差最小的拟合方案。再将该方案中的参数作为下一次的搜索迭代的中心值,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参数中心值不再变化,从而最终确定台风中心坐标。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定位成功率高,定位精度高。  相似文献   
123.
上海区域要素客观预报方法效果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值模式的客观释用是数值模式在业务工作中发挥效能的重要环节。在对上海区域数值模式近5年的模式直接输出(DMO)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卡尔曼滤波释用(KLM)和最优化集成释用(OCF)的方法进行要素客观释用,总结出区域数值模式的预报性能,客观释用也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1)近几年,上海区域数值模式的直接输出结果(DMO)对温度、湿度以及风向的预报改善不明显,甚至还有变差现象,风速的预报自2005年起有改善,但主要体现在预报的稳定性方面。(2)KLM方法较DMO在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预报上均有明显提高,但是风向的预报无明显提高,预报准确率甚至略有下降。(3)OCF方法的预报性能较KLM方法略有提高。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向的预报准确率提高约2%,风速预报与KLM方法相当。在春季和冬季,OCF的预报水平已经与主观综合预报相当,如果主观综合预报能充分参考OCF的预报结果,主观综合预报"春季和冬季预报误差相对偏大"这一弱点能得到改善。检验结果能为数值模式的开发和调试者提供有益的参考,而最优化集成方法的成功业务尝试也佐证了集成预报在数值模式客观释用中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4.
资料插值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蔡秀华  曹鸿兴 《气象》2005,31(8):3-7
对气候学中资料插值、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客观分析和气候模拟中的降尺度技术作了统一论述,重点是气候资料插值的原理和进展。由于应用领域不同,这些技术也是很不相同的,但它们的动力学和统计学原理是相近或一致的。近十年来三种插值技术,尤其在建立计算机自动化插值系统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25.
陈中云罗楠  徐永灵 《广西气象》2005,26(A01):169-170,173
“贵州省主要作物农业气候实时客观评价系统”是基于“贵州省实时气象资料业务系统”开发的专业应用程序。大体上包含以下模块(子系统):光温水资料提取;资料补正;评价主模块(含水稻、玉米、小麦、油彩、烤烟、辣椒等子系统,其中每种作物都含有光照评价模块、温度评价模块、水分评价模块及综合评价模块)。系统从作物生物学特性(如作物发育三基点温度: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作物需水供求平衡方程;作物需光特性、光饱和点等)入手,利用实时地面气象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发育状况的影响。系统利用贵州全省所有台站实时地面报及AB报资料和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点资料,通过系列软件开发,实现能够快速、及时的对贵州主要作物的光(日照时数)、温、水等气候生态条件进行实时定量化评价,满足决策气象服务、气候评价、农业气象等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6.
一种汛期降水分布的客观集成预报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应用么枕生提出的中心聚类方法确定每个台站所能代表的站 ,在这些台站上对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平均 .这种平均对每个代表站逐站进行 ,由此得出的降水分布作为集成预报的对象 .应用最小预测误差平方和逐步算法逐站建立集成预报方程 .应用这一方法对在国家气候中心汛期预报中使用多年的 4个旱涝预报模型进行了集成预报试验 ,然后对每张预报图进行评分 .结果说明集成预报的评分高于 4个原始预报模型的评分 .对于 1 998年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流域的异常洪涝 ,集成预报的评分亦高于 4个原始预报模型的评分  相似文献   
127.
李泓  张珊瑛 《浙江气象》2000,21(3):8-10,16
使用1994~1998年客观分析资料,用概率映射法作因子非线性变换,分别普查了因子与杭州夏季高温概率的相关性,找出一些高相关因子对其进行REEP分析,在此基础上构造杭州高温概率预报模式。经过1999年的试用,效果较满意,对实际业务预报服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8.
邻里交往是居民获得经济、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对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城市转型、郊区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社区内稳定、密切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少,居民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构成不再局限于社区内部。因此,有必要对社区内、外的社会交往水平及其联系开展研究,探讨社区环境如何影响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论文基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利用个体的常联系人数量及其在社区内、外的分布,将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分为消极社交型、社区内交往型、社区外交往型、积极社交型4类,并探讨社区环境对于居民形成不同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市郊区居民社会交往的总体规模较大,但社区内邻里交往水平较低;社区中的室外活动设施、小型商业网点等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对社区美观程度的良好感知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在社区内的邻里交往水平;居住在远郊区及门禁社区中的居民倾向于拥有更高的社区外交往水平。研究认为,应注重不同区位和人口结构的社区在规划和营造中的差异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和设施的质量与使用率。研究结果可为以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会交往模式为导向的社区环境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9.
应用国家气象中心模式检验方法,对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数值预报模式WRF和中国气象局下发的GRAPES模式2013年1-12月的预报产品(包括降水、2 m温度场、850 hPa温度场、850 hPa风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预报)进行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要素24 h预报均优于48 h;对于晴雨预报,GRAPES模式TS评分高于WRF,但随着降水量级增大,WRF的TS评分基本都高于GRAPES,同时WRF降水预报范围明显偏大;分析2 m温度场的均方根误差及预报准确率发现,WRF的2 m温度场预报优于GRAPES,且暖季预报优于冷季;形势场要素分析表明,WRF对850 hPa温度场和风场预报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全年误差变化较稳定,而对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预报误差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即夏半年WRF高度场预报优于冬半年,GRAPES模式则相反。总体上,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数值模式产品对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0.
月平均气温集成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向杰 《气象》2011,37(12):1560-1566
为了有效综合各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以陕西3个气候区域1999年7月至2010年6月月平均气温的集成预测为例,利用3种预测方法和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产品月平均气温预测结果历史评分建立二类6种动态客观集成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集成预测方法年评分平均值均高于参加集成的任何一个成员,6种集成预测方法评分平均值比4个成员评分平均值高4.6,比同期陕西发布的业务产品高5.1;各种集成预测方法预测与实况距平符号一致率至少高于其中3个成员,6种集成预测方法预测与实况距平符号一致率平均值比4个成员平均值高4.7%,比陕西业务产品高5.1%。(2)3个气候区域中,榆林集成预测效果最好。6种集成预测方法评分平均值比4个成员评分平均值高5.7,比陕西业务产品高5.7;预测与实况距平符号一致率比4个成员高6.9%,比陕西业务产品高7.3%。(3)第二类集成预测方法预测技巧高于第一类,全年评分平均值高0.5,预测与实况距平符号一致率高0.7%。其中Z_(23)全年评分平均值比4个成员评分平均值高5.1,比陕西业务产品高5.7,预测与实况距平符号一致率比4个成员高6.0%,比陕西业务产品高7.6%,推荐首先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