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444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28篇
海洋学   16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线、大风速轴)交汇处右侧是强对流发生潜势区。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较大,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在东北冷涡槽底后部形成,其发展演变对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参考意义。强对流回波经历了细胞状、带状发展期和块状减弱期。回波带南侧形成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冰雹发生时伴有“三体散射”现象。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还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北京、天津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7年7月9日华北中部地区一次伴有短时暴雨、局地冰雹和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发生前高空转为前倾槽,并具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近地层的风切变线是雷暴生成的条件。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降水前水汽辐合区已从近地层扩展到850 hPa,但比较浅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处于垂直上升运动最强的区域内。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表明:致雹风暴具有中气旋特征和类似强降水超级单体的性质;路径预报的准确率与雷暴的总数目和移动异向性有关,雷暴的实际移向角度与雷达的路径预报相比存在明显偏差,总体偏差在29~67°之间,但路径预报产品仍对天气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性;风廓线产品中3-7 km高度内垂直风切变矢量随高度呈顺时针旋转,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风暴有可能发展成强降水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1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9月4日豫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压环流前部,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速度场的辐合为中气旋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持,大气的不稳定和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和发展,中气旋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14.
何迪 《广东气象》2009,31(6):53-54
主要介绍利用SSAS2005对清远站的小型蒸发量进行分析,用线性回归法挖掘本站蒸发量和各主要天气要素的关联,从中得出清远站蒸发量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5.
覃靖  潘海  冯晓玲 《贵州气象》2009,33(3):19-22
利用柳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观测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8—03—20发生在广西北部的超级单体雹暴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①即使位势不稳定较低,只要0℃层和-20℃层高度适中、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并且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和触发机制,就有可能发生雹暴。②VIL值和强回波区高度跃增反映冰雹碰并增长过程,降雹期两者多次跳跃使雹暴长时间维持。③对于矮顶超级单体风暴,VIL密度更能反映降大冰雹的潜势。④双倒“V”字型人流缺口和双有界弱回波区的出现意味着即将降雹,并且降雹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6.
煤矿雷电防护工作已开展几年,由于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技术细节错误。该文介绍在煤矿防雷装置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7.
一次超级单体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因子(R)、径向速度(V)、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垂直剖面等产品,分析了2008年4月8日发生在湘东地区的一次超级单体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表明:这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过程,在反射率因子上出现了钩状回波、三体散射回波、弱回波、高悬垂回波,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了持久的中气旋,风暴顶表现为强烈的辐散,降雹前相应的液态垂直累积含水量有一个跃增,这些多普勒雷达特征均为超级单体风暴预警提供了有利的临近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18.
基于TIGGE资料的地面气温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TIGGE资料, 采用均方根误差分别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厅、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英国气象局4个中心集合预报的地面气温场集合平均结果进行检验评估, 比较各中心地面气温的预报效果。并利用超级集合、多模式集合平均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3种方法对4个中心的地面气温预报进行集成, 同时对预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07年夏季日本气象厅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好, 各中心在不同地区预报效果不同。超级集合与消除偏差集合平均降低了预报误差, 预报效果优于最好的单个中心预报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于较长的预报时效, 消除偏差集合平均表现出了更好的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119.
新一代天气雷达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级单体风暴常伴随着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本质的特征是有一持久深厚的几千米尺度的涡旋——中气旋。利用2003--2009年福建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32次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以及旋转速度大小、中气旋顶和底的高度、伸长厚度以及切变值等特征量。结果表明:90%以上的超级单体中尺度气旋是与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相联系的。统计8次有详细灾情的雷雨大风或冰雹天气过程发现,中气旋强度不断加强,中气旋厚度加大,最强切变中心突降时将产生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20.
依据贞丰县TWR01小型天气雷达安装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相关的防雷技术规范,对其进行雷电防护设计,具体包括小型雷达自身的雷达的天线、信号和控制线路、雷达主体直击雷防护及在户内重点保护雷达控制设备及线路的防护措施;从外到内综合运用接闪、分流、屏蔽、接地、等电位等现代防雷技术,该技术的实施保证了雷达设备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