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49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T106数值预报产品中的要素场和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青海东部地区1999年6月13日夜间到14日强降水天气过程,得出了一些预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2.
多普勒天气雷达一小时累积降水产品估测能力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2002年4-10月、2003年4-8月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一小时累积降水(OHP)产品与同期宜昌市气象局所属12个自动雨量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INRAD/SA定量测量降水中采用的混合扫描算法在宜昌市是可行的;总体上,雷达估测的一小时累积降水量比其实况值小,对≥10.0mm/h的降水的估测能力要优于对0.1-9.9mm/h的。  相似文献   
95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和MICAPS格式资料,对2018—2022年广西桂林重大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a桂林重大短时强降水2019年出现频次最多,2018年最少;重大短时强降水天气出现在2—9月,6月最多,其次是5月和7月。日变化特征明显,01时频次最多,其次是02时和03时,夜间频次多于白天,下半夜频次多于上半夜。桂林重大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总频次大值区位于资源南部的中峰-兴安北部-灵川北部-市区-临桂北部-永福一线,比传统暴雨带位置更偏北。重大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与地形有关,在迎风坡越城岭东南侧,边界层偏南风与地形辐合的地方易出现重大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954.
推导了地震海啸波传播的理论方程,并时局地地震海啸情况下的理论方程进行了求解.基于Boussinesq方程出发,建立了二维局地海啸渡传播数学模型;对局地海啸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方法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差分格式采用交替方向隐格式,即ADI方法.利用该模型对发生在台湾海峡的一次地震海啸进行了模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理论方程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较好.为局地海啸波传播提供了一种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955.
受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和0605号台风"格美"影响,7月14~17日和25~27日,粤东地区出现了强降水过程.通过对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低空强辐合高空强辐散的相似环流形势,水汽及不稳定度等物理量场的形态分布也大致相同,然而物理量场强度和位置不同,造成降水过程强度和范围的不同.  相似文献   
956.
957.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旱区2013—2020年302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地理因子的关系,并结合2021年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总结地形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高原旱区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月日数占比(35.9%)最多、极端性最强,8月次数占比(46.9%)最多、强度最强;雨强主要分布在22.0~31.0 mm·h-1,日变化呈多峰型特征,17: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0:00最为活跃,次数占比为56.8%,且强度和极端性最强。(2)短时强降水次数和小时雨量极值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前者东南多、西北少,且随着雨强增大骤减,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河谷喇叭口地形区,而掌地也是30.0 mm·h-1以上强降水高发区;后者中部小、东北与西南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庆城东部—合水西部。(3)地理、地形因子对短时强降水次数影响显著,主要由地理位置贡献,而对极值无明显影响,地形强迫抬升并非是陇东黄土高原旱区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影响机制。(4)山谷...  相似文献   
958.
利用2004-2018年陕西榆林、延安市所辖25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及年降水量,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雨强特点.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在10月中旬,6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集中出现时段,占总频次的89%,其中7月下旬出现最多;短时强降水出现频次和日数的年代际变化呈阶梯上...  相似文献   
959.
余洋  万蓉  付志康  向怡衡 《气象》2024,50(5):603-615
基于2019年和2020年6—7月GNSS水汽监测网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和并址气象站的地面雨量、温、压、湿等同步观测数据,利用临界成功指数(CSI)和命中率(POD)两个检验指标,探索建立了基于PWV、6小时水汽增量(PWV*)及假相当位温距平(θse*)的短时强降水阈值预报方法,并利用2021年6—7月降水样本对该预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CSI和POD分别为0.167和0.593,其评分高于目前常规业务方法对短时强降水的客观预报评分,其中约48%的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预警之后的24小时内,约78%发生于48小时内。研究区域内78.6%的短时强降水样本发生在连续15小时PWV*的累积值(∑PWV*)≥75mm且连续24小时θse*累积值(∑θse*)≥30K的条件下;PWV高值区叠加∑PWV*和∑θse*的大值区对梅雨期短时强降水以及暴雨发生区域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960.
陈良吕  夏宇 《气象》2024,50(4):407-419
为了加深对川渝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认识,为提高业务预报技巧及改进数值模式提供参考,选取了川渝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开展了目标区域平均降水量对模式初值的集合敏感性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动力学机制。主要结论如下:敏感区的分布与对目标区域降水起到关键影响作用的系统有较好的对应:850 hPa和700 hPa西南低涡周围的敏感区呈现出正负相间的分布特征,500hPa低压槽左(右)侧为负(正)敏感区,250 hPa高空西南急流区域(南侧)为正(负)敏感区,中低层与锋区前(后)部对应区域为正(负)敏感区。说明西南低涡周围负(正)敏感区的西北(东南)风越强,低压槽左(右)侧西北(东南)风越强,高空急流区域(南侧)西南(东北)风越强以及锋前(后)温度越高(低),则越有利于西南低涡内的辐合上升运动,500 hPa低压槽的加强,250 hPa高空辐散的加强,锋区温度梯度增大以及锋面抬升作用加强等并对目标区域的降水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