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将地区划分为城区和农村两区域系统,构建一个综合考虑城乡劳动力迁移、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城乡贸易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因素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深入系统地考察城乡差距问题,对于解决现有城乡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区迁移有助于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效用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物排放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生产活动的集聚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的危害程度;倘若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等将提高城镇居民效用水平,拉大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42.
张强 《今日国土》2014,(2):25-25
我觉得“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体现了新一代经历过下乡知青的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乡村和中国城镇化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3.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历来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主线。通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数学方法对泉州市县域经济进行研究,探讨了三次产业以及地区(沿海与内陆)内、地区间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缩小;(2)第三产业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率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3)地区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而地区内差距特别是沿海内部差距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的贡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4.
徐勇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59-1166
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反映了区域发展差距研究从单要素、单指标走向多要素、多指标综合测度的发展趋势。本文在进行区域发展差距概念界定、构成要素类型划分,以及阐述构建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发展差距构成要素进行甄别、归类和属性特征分析,筛选、构建和设计出了以衡量民生质量为导向的区域发展差距宏观和微观测度指标体系。宏观测度指标体系由3个综合指标、18个要素指标和54个属性指标构成;微观测度指标体系由3个综合指标、14个要素指标和70个属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45.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问题长期存在,已经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如何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值得认真研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在时间序列因果关系检验方面有很多优点,有助于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用它来考察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作为考察对象,以青海省为例对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时间序列的协整性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青海省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关系,城乡差距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在西部实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策略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6.
贫困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规律及其管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文娟  刘筱  廖悲雨  王铮 《地理研究》2010,29(2):373-381
采用贫穷增长曲线方法,研究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规律。根据中国1994~2006年地级市的人口和GDP数据,总体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但区域平均GDP增长率越高,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就越小。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呈现贫困化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最低,地区差距急剧扩大;2003~2004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平均GDP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基本符合减贫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缩小;其余年份基本符合涓滴经济增长,即随着经济增长,虽然绝对贫穷得到了缓解,但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份额降低,地区差距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管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7.
传统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忽略了不同种类建筑物在城市抗震防灾全周期中所发挥的作用,缺乏对灾后功能恢复能力的分析。针对该问题,从规划视角入手,提出基于目标-能力差距分析的建筑抗震韧性评估方法。首先,确定不同防灾功能建筑物的重要度分级,提出用功能损失和恢复时间两个指标量化表征多水准下建筑物的抗震韧性目标;其次,基于结构易损性分析估算建筑物的功能损失值,采用指数型和直线型两种恢复模型评估建筑物的恢复时间值;然后,基于功能损失值、恢复时间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确定建筑物的抗震韧性等级,从而根据建筑物重要度等级确定震前保障和震后救援的优先次序和韧性提升策略,为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8.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构建传导机制考察数字经济对地区差距的直接、间接和调节效应,采用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和地区差距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对地区差距具有负向的直接效应;数字经济通过集聚经济对地区差距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财政科教支出在直接路径中发挥负向的调节效应,在数字经济影响集聚经济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如须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缩小地区差距,既需要推广数字技术、消弭数字鸿沟,也需要完善要素流动、财政科教支出等制度性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49.
超高阶重力场模型的提出使大地水准面差距的计算结果越来越精确。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用重力场模型计算大地水准面差距的算法,采用标准向前列递推法求解缔合勒让德函数值,增大勒让德函数前三项,避免产生超高阶递推过程的不稳定现象。结果表明:增大勒让德函数前三项能稳定递推至2 700阶,验证了大地水准面差距验证算法、软件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0.
中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姜会明  孙雨  王健  吉宇琴 《地理科学》2017,37(10):1546-1551
利用2004~2015年全国31个省(市)农民收入的有关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测算出全国农民收入差距,将中国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三大功能区域,分解出三大功能区域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并计算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分别对总收入差距贡献率。结果表明:2004~2006年全国各省农民收入差距变大,而2007~2015年逐渐缩小。经过进一步计算,组间差距对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70%,组内差距达到30%,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收入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中区域间差距远大于区域内差距。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得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等指标与泰尔指数呈负相关,工业化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与泰尔指数呈正相关,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