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勇 《四川气象》1999,19(1):43-44,60
浓雾是绵阳市冬季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地航空事业有很大影响,绵阳机场在这次浓雾的影响下,对飞行任务的完成时间达7000小时以上。因此,分析这次过程我们可以加深对雾的认识,提高预报质量。  相似文献   
32.
从天气学角度对桃仙机场发生的一次平流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讨论天气形势,大雾形成、消散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一些有关平流雾的预报根据。  相似文献   
33.
冷雾的边界层温湿层结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润田  孙俊廉 《气象》2000,26(1):43-45
以1981~1996年58次冷雾(成雾时T≤0℃)为样本,利用高空和部分低空探测资料,对其边界层的温湿湿度层结分层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不论对人工消除过冷雾的研究还是对提高预报水准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4.
首都机场大雾的分类特征和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普查了1999~2006年首都机场逐时的风、温、压、湿和能见度资料以及首都机场自动观测系统(AWOS)的连续自动记录资料,对出现的大雾过程进行分类,并分别统计分析了各类大雾出现的时序特征、背景场特征以及出现前和消失时的气压、风场等物理量特征.分析发现首都机场的大雾过程以辐射雾为主,出现前湿度递增,风向以东南风和东北偏东风较多;平流雾以东南和偏东方向平流为主,出现前湿度突增,能见度急速降低,81.8%的平流雾达到了重雾的标准,重雾的出现率高,对飞行危害最大.锋面雾多为本站处于冷锋前部,伴随平流或辐射过程的持续性大雾,出现时间早于辐射雾,多集中在傍晚到夜间,持续时间长,锋面过境后大雾才能消散.  相似文献   
35.
黄海平流海雾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大量的地面站点观测、卫星监测和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及影响黄海海雾的气象和水文因子.结果表明,黄海海雾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雾频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海雾与海上风速的大小和方向有密切关系;海雾出现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露点温度有关;海流是影响海雾形成的水文因素之一;海雾是大气处在稳定层状态下的一种凝结现象,有海雾不一定有逆温,但是逆温层的消散却为海雾的消散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利用恩施天气雷达风廓线资料,对恩施大雾天气过程中起雾前、持续中和结束时三个阶段的风向风速和粒子层厚度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雾风廓线特点是起雾前1.8km处偏西风(NW、SW)有扰动,风速不大,粒子层厚度为1.8~3.0km;大雾持续中,风速变小,静风发展,粒子层厚度维持,偶尔到3.4km,粒子活动较弱;大雾结束时,静风或无粒子活动,粒子层厚度大多数仅为1.8km这一层,出现断续现象,粒子活动更弱;(2)平流雾风廓线特点是近地面层1.8km处,起雾前粒子偏南风为主,风速为2~4m/s,偶尔NW、NE,粒子层厚度维持为1.8~3.7km,有时候甚至达到9.1km;持续中风速维持或略有下降,低层到高层有时风向顺转SE->SW粒子层增厚,比较活跃;结束时风速加大1~2m/s,为4~6m/s低层1.8km继续加大1~2m/s,有时厚度增厚明显,有时厚度迅速减小,偶尔有粒子向上传播;(3)雾消散指示性特征是辐射型大雾当低层1.8km处于静风或无粒子活动,1.8km以上无粒子活动或断续活动,比较微弱,大雾维持1小时左右就很快消散;而平流型大雾满足1.8km处风速增加到6m/s以上,当粒子厚度增加明显,雾增大,当厚度迅速减小,雾结束,这2种情况,大雾维持30分钟到1小时左右就结束;还发现恩施这两种大雾天气比较一致的现象,当出现粒子向上传播的现象,预示着大雾天气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37.
2009年南京冬季一次平流雾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2月1—2日南京地区一次浓雾天气过程产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气象要素及各种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弱脊和地面弱高压的控制有效抑制对流的发展,为这次浓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环流形势;地面弱冷空气的影响,低层弱的辐合上升及中高层下沉增温作用,促使多层逆温存在,为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层结条件;前期降水条件、近地层偏东风场及暖干盖作用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另外污染物集聚,也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相似文献   
38.
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q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性下沉运动,消散主要是干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雾项下降阶段出现了双层结构,中层逆温是逆温主层,属于下沉逆温及平流逆温,主逆温层强中心始终位于雾顶附近或处于雾顶之下;风速随高度呈现多峰分布,中层急流与强度较弱的中上层和上层急流合并后,又与下层急流出现了一强一弱的波动;在风速较小时,风场趋于均匀化;雾消散时,低层风场趋于线性化;雾主要的水汽来源是暖湿气流;比湿场与风场有较好的时空分布对应性,主逆温层强中心也是逆湿强中心,风场与温度场共同主导了比湿场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39.
对2007年2月21日造成首都机场大面积进出港航班延误及取消的平流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的特征分析,并与2000年1月16日一次典型的平流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首都机场2000—2007年所有平流雾过程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力图找出平流雾天气的特征。最终总结提出了首都机场平流雾预报的着眼点:在符合大雾产生的弱天气形势下,管区东南部存在大片雾区时,如果通县及首都机场均在凌晨出现暖平流导致的地面异常增温或温度长时间维持不变,加之本场风向转为偏东风或东南风,就应考虑平流雾产生。  相似文献   
40.
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实况资料、常规天气图以及卫星云图、温度对数压力图等气象信息资料,对2012年4月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邛崃机场一次由平流雾影响能见度突变的天气过程,试图挖掘其天气特征,可为实际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和航空气象保障核心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些科学理论线索与技术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