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6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81.
应用镭-226解读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水的来源与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利用Mn-纤维富集大体积表层海水中的Ra同位素,并通过222Rn直接射气法测量226Ra的比活度,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水的226Ra比活度变化为0.92~2.09 Bq/m3,平均值为1.61 Bq/m3,在深海区域表现出226Ra含量高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看,表层水226Ra比活度呈现出由湾内向湾外增加的反常态势,反映出不同Ra含量水团的混合影响2。26Ra比活度与盐度的关系证实研究海域表层水的Ra含量主要受三种端元水体的混合所控制:其一为具有镭含量高、盐度高特征的南极夏季表层水;其二为低镭、低盐特征的冰融水;其三为高盐、中等镭含量的普里兹湾中深层水,该水体的226Ra纯粹由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扩散所维持。结合S-226Ra示踪体系及上述三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出各组成水体的比例并描绘出它们的空间分布。南极夏季表层水的份额由湾外向湾内逐渐降低,并且在68°E断面向南影响范围较大;冰融水的比例由湾内向湾外降低,并且在湾内东部的高温水体中具有最大贡献;普里兹湾中深层水中受沉积物镭来源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湾内西北部,其影响向湾外逐渐降低。冰融水与普里兹湾中深层水份额分别于普里兹湾湾顶东、西部出现高值的分布特征证实埃默里冰架前沿海流东进、西出的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182.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水团和环流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乐肯堂 《海洋科学》1995,19(2):25-60
普里兹湾是南极大陆周围仅次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的最大海湾,位于印度洋扇形区。自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同在南大洋其他海区一洋,在该海区开展了多次国际联合考察。我国自1989年起对普里兹湾区海洋学问题已连续进行了4次考察,取得了若干资料。在普里兹湾陆架上,早期的观测结果[17,27],认为表层水异常温暖和深层水异常冷。1967年,在前苏联“Ob”号的第12次南大洋考察中,制定了普里兹湾区的专题调查计划,以便解决上述问题。这次对普里兹湾考察的结果表明,表层的热盐结构类似于前几次考察(Grlgo…  相似文献   
183.
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及其氮的排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1998–1999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利用稀释培养实验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现场实验研究,同时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氨氮产生率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的日摄食量为5.1–25.0mgC/(m3*d),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0%–65%,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也较大(34%–100%)。利用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推算得出其氮产生率为0.44–1.75mg/(m3*d),达到维持现场初级生产所需氨氮的68%–536%。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南极夏季边缘浮冰区海洋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4.
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简称PANDA计划)是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大型南极考察与研究计划,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核心计划,也是国际极地年核心科学计划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