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83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日益复杂的网络应用对空间信息服务提出了状态管理的需求.WSRF规范提供了有效的Web服务状态管理机制.基于WSRF规范构建有状态的空间信息服务是实现高效、复杂的服务互操作的基础,也是实现网格GIS必要手段.分析WSRF规范对空间信息服务的有力支持,以Web要素服务为例探讨了基于WSRF的空间信息服务构建、访问和部署方法,并给出了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732.
谷静  黄智龙  金中国 《矿物学报》2021,41(4):413-426
通过对黔北务—正—道地区新木—宴溪铝土矿样品主量和稀土元素的系统分析,探讨了黔北铝土矿稀土元素富集特征以及底部层位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机制.研究认为:1)介质pH值以及剖面上铝土矿化程度是稀土元素富集的关键影响因素,含矿岩系底部由于地下水活性减弱以及碳酸盐岩基岩的影响,pH为中性到碱性,有利于稀土元素聚集,且铝土矿稀土元素含量随着风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2)铝土矿底部的更高含量的粘土矿物是造成铝土矿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REE主要的寄主矿物磷灰石也更易于在含矿岩系底部保存,而铝土矿底部自生稀土矿物的存在也是造成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富集的因素之一;3)针铁矿对稀土元素尤其是轻稀土元素发挥了重要的吸附作用,新木—宴溪铝土矿底部层位Fe含量相对较高,且含矿岩系底部接近中性到偏碱性的pH值,更有利于针铁矿的形成.4)稀土元素富集与氧化还原环境有关.该矿床底部部分样品Ce明显负异常,说明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可能有利于稀土的富集.样品的δCe与(La/Nd)N近似呈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轻稀土的富集可能与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有关,在弱氧化的条件下,轻稀土越富集.  相似文献   
733.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处理人口数据的一门新技术,它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口信息化管理水平。文章从GIS组件技术角度出发,介绍了人口统计指标和GIS模型的建立,探讨了构建人口统计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与过程,实现了人口地理信息与人口属性信息的功能集成。实践表明,使用GIS组件技术开发人口统计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手段表达一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结合专业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有关部门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相似文献   
734.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强降雨,造成极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此次事件暴露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预测存在一定不足,提示我们需要加强汛期降水和传统影响因子不匹配的机理研究。本文首先利用再分析ERA5月资料识别了与2021年7月有相似环流背景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事件;进一步利用基于相似环流型的动力调整方法,对1979~2021年7月中国东部降水距平开展了大尺度环流动力影响和局地陆面作用分离;最后,量化研究了上述两个作用对此次极端降水事件的贡献。得到如下主要结论:2011年是2021年7月的500 hPa环流相似年,然而相应降水场在华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显著差异。利用动力调整方法从降水距平中分离出大气环流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余项反映局地陆—气反馈作用。降水余项是引起2021年7月江淮到长江下游地区的异常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归因分析表明,余项主要是由局地热力因子变化引起的,其中,蒸发加强,感热通量显著降低,增加了大气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并通过影响大气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度,使得降水增加。推广到1979~2021年7月降水的演变过程发现,中国东部降水余项的年际变率很强,极端降水异常主...  相似文献   
735.
极地海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和放大器.极地海冰复杂的多尺度物理过程和极地观测资料的匮乏,给海冰模式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大气-海冰-海洋的复杂相互作用和冰内物理过程在海冰模式中的数学描述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海冰模式对一些重要物理过程的描述仍很不完善,尤其是近年来...  相似文献   
736.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及其指数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5-2003年的全球海洋上层热含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距平场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印度洋还是在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距平场都存在着一种显著的东西向偶极型振荡,其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有密切的联系.据此定义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指数,功率谱分析和10 a滑动的t检验结果表明,该联合模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在1976年前后经历了一次由冷到暖的气候跃变.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该联合模的变化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ENSO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737.
本文采用RBLM-chem模式,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城市建筑等资料,定量分析城市动力效应、热力效应以及城市植被、人为热对SO2、NO2、O3、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过程使得大部分城区温度上升约1℃,相对湿度下降约6%,风速下降约0.8 m·s-1,湍流动能增强约0.03 m2·s-2。城市动力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城市风速,使得城区污染物浓度升高,SO2浓度有近5 μg·m-3的上升,PM2.5、O3浓度也有近15 μg·m-3的上升。城市热力效应主要通过热岛环流使城区污染物向上输送,令地面污染物浓度降低,在城市大部分区域PM2.5都有大约10 μg·m-3的浓度下降。城市动力效应大于热力效应,城市的总体作用是使污染物浓度升高。城市下垫面使污染物浓度上升的另外一个机制是代替了自然有植被的下垫面,使污染物干沉降速度下降,但这一作用小于动力学效应。另一方面,人为热对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都起着减小的作用,其中SO2、NO2、O3、PM2.5浓度降幅分别在2.5、3.0、6.0、10.0 μg·m-3左右。城市植被可以显著增加污染物干沉降速度,使主要污染物SO2、NO2、O3和PM2.5的干沉降速度分别上升0.1、0.1、0.03、0.06 m·s-1左右,相应地使上述污染物浓度分别下降2.5、6.0、4.0、6.0 μg·m-3左右。  相似文献   
738.
浮尘天气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热力浮尘(沙尘气溶胶来源于热力起沙)作为浮尘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气象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PM10浓度资料,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热力浮尘天气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典型热力浮尘天气过程中,气温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最高温差可达5.0℃以上;气压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最高气压差可达5.0 hPa以上;(2)热力浮尘天气仅出现在5—9月,其中6月发生频次最高,占总发生频次的47.1%;92.9%的热力浮尘天气发生在夜间(20:00—8:00),最大值出现在3:00—4:00,占日发生总频次的21.4%;(3)热力浮尘天气平均持续时长为598.5 min,最长可达1120 min。尽管热力浮尘在发生频次和时长上均低于动力浮尘,但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浮尘天气的全面认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39.
海陀山作为北京冬(残)奥会的主要室外赛场之一,其复杂的地形对风场的精细化预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亟需开展加密的风场观测提高对复杂地形下局地环流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认识,并为提升赛区精细化预报与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基于2019年度海陀山观测试验,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激光测风雷达、涡动相关仪、云高仪等多源数据,对海陀山风场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