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海东沙西南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陈忠  杨华平  黄奇瑜  颜文  陆钧 《现代地质》2008,22(3):382-389
海底冷泉流体或自生碳酸盐沉积可为碳氢化合物(主要指常规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有利线索。对东沙群岛海区、神狐海区和ODP184-1146钻孔碳酸盐沉积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区碳酸盐岩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存在明显差异。东沙群岛海区和神狐海区的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如TFe、A l2O3、TiO2、K2O、Na2O、MnO、P2O5等不同,表明它们可能分别受到了粘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影响。在神狐海区至少发生了一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早晚两期冷泉碳酸盐岩,而在东沙群岛海区发生了至少3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多期冷泉碳酸盐岩,反映了这两个海区碳酸盐沉积的甲烷成因不同,且形成环境也受不同的因素控制。研究揭示,在东沙群岛南部海区可能发育热成因甲烷汇聚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海底可能存在冷泉生物群落,这为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和冷泉生物群落的进一步寻找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2.
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应用局限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以下简称ABC方法)是利用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来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状况,由英国学者warwick [1]于1986年提出.  相似文献   
33.
洋山港建设过程中,通过围填海将小洋山岛、镬盖塘岛、蒋公柱岛、小岩礁岛、大指头岛、沈家湾岛、中门堂岛等十余个岛屿组成新的"小洋山岛",其海岸多为人工海岸,选择码头、人工石岸和滩涂等不同类型的典型人工海岸,分析小洋山岛人工海岸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探讨洋山港建设对小洋山岛潮闻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5种、苔藓动物2种、环节动物2种,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部分为河口低盐种。3种不同的人工海岸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和优势种不同,码头柱桩共采集到9种、人工石岸潮间带共采集到13种、滩涂潮间带共采集到7种。码头的优势种为网纹藤壶(Y=0.79)、近江牡蛎(Y=0.16)、齿纹蜓螺(Y=0.05);人工石岸的优势种为齿纹蜓螺(Y=0.43)、僧帽牡蛎(Y=0.11)、近江牡蛎(Y=0.06)、粗糙滨螺(Y=0.09);滩涂的优势种为囊螺(Y=0.43)、光滑河蓝蛤(Y=0.36)、海瓜子(Y=0.14)、单齿围沙蚕(Y=0.03)。不同人工海岸生物量和密度也有差异,其中码头柱桩生物量为(1977.04士281.87)g/m~2,密度为(6333.3士1495.49)个/m~2;人工石岸生物量为(1556.03士752.99)g/m~2,密度为(2566.63士772.94)ind/m~2;滩涂潮间带生物量为(1129.16土219.86)g/m~2,密度为(2166.67士549.47)ind/m~2。人工石岸断面能维持更高的多样性,而码头柱桩的群落结构在3个断面之中最简单、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34.
威海市邻近海域生物群落结构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选划威海海洋倾倒区,于2006年10月对威海市东部邻近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威海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中,硅藻、甲藻和金藻分别占81.0%,16.2%,2.8%,硅藻门中的角毛藻类占有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的数量组成和生物量的分布大体上相似,海域的主要优势种是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锡兰和平水母,其中又以强壮箭虫的优势度最高,与我国北方海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底栖动物优势种不明显,未采集到经济种,群落结构正常.与1992年和2001年共三次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均发生一定变化,硅藻种类减少,而微型甲藻、金藻种类比例相对上升;浮游动物种类数基本平衡,浮游幼虫相对减少,水母类有所增加;底栖生物种类降幅较大,生物密度(量)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对环境敏感的底栖生物种类及经济种类如心形海胆、糠虾减少,而耐污种类如异须沙蚕却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35.
台湾省两个港湾污损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台湾岛北端八斗子港和南部大鹏湾的污损生物,其湿重两个港均偏小(142和168kg/m2).共记录60个物种,两个港的共有种仅7种.八斗子港的28种中,优势种花石莼、变化短齿蛤、缘齿牡蛎、纹藤壶和冠瘤海鞘.大鹏湾29种动物中,优势种是3种管栖端足类(C.insidiosum,E.brasiliensis,E.hoobeno)、3种海鞘(P.constellotum,D.areolatum,S.canopus)、多室草苔虫和沙筛贝,后者是外来物种,还有双凸双眉藻等12种硅藻.两处的污损生物群落各自反映了亚热带和热带两类半封闭港湾污损生物的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36.
37.
水沙过程变化下洞庭湖区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保  张磊  王建  余果  帅红  常疆 《热带地理》2012,32(1):16-21,31
依据1951-2009年实测水文数据及多年实地考察资料,对比分析水沙过程变化对洞庭湖区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沙过程对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具有多方面的生态支撑作用,水沙动态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控制性变量;(2)泥沙的不断淤积,使各类植被洲滩发育与扩展,导致湖面缩小及调蓄功能减弱和天然捕捞鱼场减少;(3)各类植被洲滩相继出露和湖水位涨落交替过程,不但维系着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及迁移的延续,还支撑着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的孳生和繁衍;(4)入湖水沙量的逐期减少,削弱了水域环境的净化能力,“四  相似文献   
38.
岱海水生生物种类贫乏,生物量低,渔产力不高,优化岱海水体生物群落组成,引种耐低温、耐盐碱的水生植和藻类,改善水体环境调整鱼类种群结构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9.
庄德辉 《湖泊科学》1993,5(1):85-91
本文综述酸雨对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影响。介绍酸雨引起水体酸化和水体的缓冲能力,阐述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和所处不同发育阶段对低pH的敏感性差异。还讨论了由于遗传和适应引起生物对低pH的耐受性差异。酸化水体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生物种类数减少,多样性降低,生物量减少和食物链遭破坏。酸性pH对水生生物的毒作用方式包括气体交换受阻、体盐调节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与金属的联合作用等.最后还对若干问题作了扼要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