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0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824篇
测绘学   368篇
大气科学   999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692篇
海洋学   1287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430篇
自然地理   42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0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11日和6月5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飑线过程(以下分别简称"5·11"飑线过程和"6·5"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5·11"飑线过程发生前冷平流较明显,"6·5"飑线过程发生前暖湿气流更强盛,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导致后一过程水汽条件更好;(2)"5·11"飑线过程中层更干,0℃度层高度更低,有利于出现较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小冰雹,而"6·5"飑线过程自由对流高度(LFC)相对较低、低层湿度更大,则易产生更大强度的短时降水;(3)"5·11"飑线过程产生大范围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明显好于"6·5"飑线过程,但后一过程因地面倒槽发展、暖湿气流更强、低涡东移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增大等原因,更有利于形成局地致灾性大风;(4)"6·5"飑线过程中气旋少且维持时间短,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径向速度图上雷暴大风特征不够典型,其预警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河北省廊坊市日光温室‘红颜’草莓生长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分析日光温室草莓果实生长变化特征及其与光热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草莓果径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直呈平稳增长,横径生长速度始终大于纵径,花后40 d左右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横径增长极大值为1. 43 mm·d-1。光照和热量条件是影响草莓果径增长的主要因素,光照的强弱对果实白熟期至成熟期的影响最明显,此期间光照较好能促使果实提前转色成熟。利用光照和热量条件拟合果实横、纵径增长量,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3.
应用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张掖、民勤四站2006—2015年5—10月逐日07:00(北京时,下同)和19:00探空资料,分析0℃层高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干湿、降水、灾害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0℃层高度与日极端气温、0 cm最低地温关系最为密切,日极端气温地温越高,0℃层高度越高,在19:00相关性最好,系数大于0. 95;温度露点差(T-Td)值与日降水量、日最低气温和0 cm最低地温成反相关,而与气温日较差成正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大于0. 7。河西0℃层高度在3300~5000 m,气压在680~560 h Pa,T-Td在10~17℃,早上低而湿,夜间相反。干湿天气对比中,干天气时0℃层高度高且早晚变化明显,19:00较高;而湿天气时T-Td早晚变化明显,07:00较小。有降水时,0℃层高度在3000~4800 m,气压在750~570 h Pa,T-Td8℃,07:00 T-Td6℃;昼夜变化中夜间降水07:00高度低,而白天降水19:00高度低。不同降水量级中,T-Td从小到大为大雨、中雨和小雨,相应最大值分别为2℃、5℃和9℃。雷暴0℃层高度在3600~4900 m,气压在660~560 h Pa,T-Td≤7℃。风沙天气0℃层气压在700~540 h Pa,沙尘暴0℃层高度7—9月07:00明显较高,7—8月达5000 m以上;沙尘暴天气出现时早上干而夜间湿,19:00 T-Td5℃,因而汛期沙暴多发生在午后且伴有降水。≥35℃高温天气0℃层高度在4600~5300 m,气压在570~530 h Pa,T-Td≥13℃。  相似文献   
994.
张哲  师宇  王咏薇  刘磊  胡非 《气象科学》2019,39(3):359-367
大气边界层高度对于天气、气候和大气污染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量。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顶部的夹卷过程造成温度和湿度垂直梯度增强,导致这一层的折射率结构常数C■变高。C■的这种垂直分布特征经常被用来定位出CBL高度Z_i。本文利用2010年7—8月天津大港的风廓线雷达数据推断出CBL高度Z_i,对于多重C■峰值或不明确的C■峰值,本文改进了对Z_i的测定,分别讨论了C■最大后向散射法与C■和垂直速度方差(σ■)相结合的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显示:(1)C■廓线具有单峰时,最大后向散射强度法能正确估计CBL高度,这种情况往往对应的是晴天。CBL上存在的残留层或云层引起的温湿起伏变化导致C■廓线具有双峰甚至多峰时,最大后向散射强度法可能会错误估计CBL高度;(2)C■和σ■结合的方法不仅与晴天时C■最大后向散射法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将CBL造成的C■峰值从云层造成的C■峰值中区分出来,从而正确估计CBL高度;(3)一般而言,对流边界层中存在有明显的、破碎或者分散不明显的云时,C■和σ■结合的方法都能较好地识别出CBL对应的C■峰值。但由于边界层中的情况极为复杂,C■和σ■结合法也会因不同的原因而错误估计CBL高度。  相似文献   
995.
赵倩  周后福  单乃超 《气象科学》2019,39(5):704-710
本文基于合肥地面观测、机场自动观测系统(AWOS)、多普勒雷达、探空及FNL 0.25°×0.25°等资料,分析了2015年8月6日合肥一次较强风切变天气过程,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空风切变发生前,肥西地区不稳定能量及上升气流较为活跃,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地面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表明,低空风切变发生时,近地层的风向、风速和温度等气象要素均有突变;风暴的质心高度、最强回波高度和风暴顶高迅速下降,空中气流快速下沉,至近地面向四周辐散,因此该风暴属于下击暴流性质;径向速度图中明显的正负速度对也印证了低空剧烈的风向和风速切变。  相似文献   
996.
中亚造山带属于地球上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其中之一,中亚造山带东部正是我国东北地区,而该地区的地壳增长时间与地壳增长机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中亚造山带东部后倒木地区的花岗质岩石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其成因岩石学、构造背景以及对地壳增生的指示意义。通过同位素测年研究,发现后倒木地区的花岗岩类岩石就位于175~171Ma;全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SiO_2含量为66.58%-76.73%,Al_2O_3含量为12.21%~16.03% MgO含量介于0.09%~2.07%之间,显示出高钾钙碱性特征;后倒木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Sr-Nd-Hf同位素显示:I_(Sr)值介于0.7063~0.7077之间,ε_(Nd)(t)值介于+2.38~+3.95之间具年轻的t_(DM2)年龄(639~768Ma),岩浆锆石ε_(Hf)(t)值介于+4.1~+9.0之间,同样具有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554~806Ma),揭示岩石重熔的下地壳物质可能是花岗岩类岩石的源区。综合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区域下地壳熔融形成该类花岗质岩石,而模式年龄揭示新元古代为中亚造山带重要的地壳生长期。  相似文献   
997.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growth traits in turbot during ontogeny, developmental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standard lengths and body heights of turbots was conducted by mixed genetic models with additive-dominance effects, based on complete diallel crosses with four different strains of Scophthalmus maximus from Denmark, Norway, Britain, and France. Unconditional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unconditional additive effects for the four traits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unconditional dominance effects, meanwhile, the alternative expressions were also observed between the additive and dominant effects for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and standard lengths. Condition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s with active gene expression for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standard lengths and body heights were 15–18, 15 and 21–24, 15 and 24, and 21 and 27 months of age,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s of unconditional/conditional variances indicated that the narrow-sense heritabilities of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and standard lengths were all increased systematically. The accumulative effects of genes controlling the four quantitative traits were mainly additive effects, suggesting that the selection is more efficient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urbots. The conditional genetic procedure is a useful tool to understand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controlling developmental quantitative traits at a specific developmental period(t-1→t) during ontogeny.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al period(t-1→t) for trait measurement in developmental quantitative genetic analysis in fish.  相似文献   
998.
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 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个马氏珠母贝群体对遗传连锁图谱已经定位的,与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中的两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59标记在2个群体中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GT基因型的个体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154165标记在湛江群体中与壳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深圳群体中与壳宽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QTL标记m59在2个群体中是共享QTL,而154165标记在群体中是特异QTL。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湛江群体中二倍型C_1(AAGT)和深圳群体中D_1(AGGT)型和D_2(AAGT)型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999.
提要:选取辽宁獐子岛近岸海域大叶藻样品,对其根系、根状茎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长度随着生长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灰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升高,且极显著小于根状茎和根系(P<0.01);不同部位干质量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以初生叶最高,为14894.36±40.25 Jg-1,后逐渐减小,在根系中最小,为8153.81±78.91 Jg-1;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去灰分热值差异不大,但大于根系和根状茎;碳氮磷含量均呈同一趋势:初生叶>幼叶>成熟叶1>成熟叶2>衰老叶>根状茎>根系;N/P比值为12.23,说明大叶藻存在N限制;N/P比值在根状茎中最大,根系中最小,这说明大叶藻存在能量的转移和存贮;大叶藻不同部位灰分含量与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干质量热值与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大叶藻不同部位的热值与碳氮磷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00.
选取辽宁獐子岛近岸海域大叶藻样品,对其须根、根状茎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长度随着生长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灰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升高,且极显著小于根状茎和须根(P0.01);不同部位干质量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以初生叶最高,为(14.89±0.040)k J/g,后逐渐减小,在须根中最小,为(8.15±0.079)k J/g;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去灰分热值差异不大,但极显著大于须根和根状茎(P0.01);碳、氮、磷含量均呈同一趋势:初生叶幼叶成熟叶1成熟叶2衰老叶根状茎须根;N/P比值为27.08,说明大叶藻存在P限制;N/P比值在根状茎中最大,须根中最小,这说明大叶藻存在能量的转移和存贮;大叶藻不同部位灰分含量与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干质量热值与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大叶藻不同部位的热值与碳、氮、磷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