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孙崇波  李敏同  李俊  周洪兵  陈晓东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07-2023020007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分别发生在37~14 Ma和5. 1~0 Ma,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3. 98℃/Ma和11. 15℃/Ma;在发生快速冷却的时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逐渐变晚的趋势,说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可能为自东向西的幕式隆升。  相似文献   
32.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沉积学报》2015,33(2):416-42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中生界原油系统地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原油的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源。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油田中生界各油层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反映了这些油层组原油来自相同的油源。油源母质为混合型,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对烃类生成均有贡献,且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大。原油形成于还原-弱还原条件下的淡水或微咸水湖泊沉积环境。原油的成熟度一致,均为成熟原油。原油主要来源于该区延长组长7底部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33.
通过卫航片解释、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年代学研究与综合前人已有资料分析,阐明了红河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自中新世以来大规模右旋位错的地质依据,论述红河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红河断裂带后期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与青藏高原隆升间的某些相关性。研究表明: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带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在北段区主要表现为尾端拉张伸展---构成典型的滇西北裂陷盆地区,且自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伸展型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段区为典型的右旋走滑变形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上新世煤盆及礼社江水系均显示为同步右旋位错。上新世以来右旋位错量达30~32km;南段带内由山前水系右旋位错和断裂谷内右旋"撕裂"变形为主要特征。从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与山体快速隆起相伴的断陷盆地有从东南向西北扩展的趋势。根据地质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内 K Ar、FT和SEM测年资料分析,可以初步认为,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开始于 8~7Ma,强烈活动于5Ma±。  相似文献   
34.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作用起始时间约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的L与LS型构造岩是其一个明显的特征。本文对点苍山地区高温糜棱岩主要矿物开展了显微构造与矿物变形、变形机制及组构分析,并对于遭受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一个花岗质岩体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长石、角闪石、石英等主要矿物具有典型的达角闪岩相条件下的高温晶质塑性变形和动态生长特征,它们也为走滑剪切变形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微观构造证据。对于点苍山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眼球状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显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这套花岗质岩石从走滑剪切前期岩浆的侵位之后经历了早期强烈的岩浆期后交代作用—亚岩浆流动—高温固态塑性剪切变形的递进演化过程。由此可见,岩浆的上升与就位受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制约,岩体又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改造。同时对这套构造前期就位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进行定年分析,获得33.88±0.32Ma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点苍山地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起始时间至少应该为早渐新世30.88±0.32Ma。  相似文献   
35.
莺歌海盆地处于南海北部边缘,直接发育在红河断裂带之上,呈北东向延伸。盆地以大规模的超压热流体活动为特征,并在中央底辟带形成了以DF1-1为代表的气田群,使莺歌海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大气区之一。盆地新近纪以来具有独特的热沉降特征,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构造活动,这一阶段的构造事件及其相关的应力分布特征对流体的运移和晚期成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6.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扬子克拉通西缘,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南段,产出了一些新生代富碱斑岩,本文选择绿春-金平一带的三类斑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试图为研究区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关联提供新证据。研究区出露的三类富碱斑岩及其锆石U-Pb年龄分别是花岗斑岩(34.36±0.39Ma)、石英二长斑岩(35.48±0.39Ma)和正长斑岩(35.36±0.43Ma)。三类岩石的锆石ε_(Hf)(t)值分别是-6.4~+2.6、-1.5~+3.6和-3.1~+1.0。三类岩石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重稀土分馏强烈、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具有弱的Eu负异常,~(87)Sr/~(86)Sr值为0.7067~0.7078,ε_(Nd)(t)为-3.8~-3.7。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都来源于加厚的铁镁质下地壳,但正长斑岩来源于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富集可能是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大洋俯冲交代导致的,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汇聚导致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下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增厚,在35Ma左右三江地区应力转变引起了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使得软流圈上涌引起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然后岩浆沿着地壳裂隙上涌和侵位,形成不同类型的富碱斑岩。  相似文献   
37.
MDD模式与快速冷却事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文寄  李齐 《地学前缘》1999,6(4):371-377
MDD 模式(Multiple Diffusion Domain model) 是Dodson 模式的扩展,它可以从一个钾长石样品分析中,得到温度在≤350 ~150 ℃之间的一条连续的冷却曲线,因此,MDD 模式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对快速冷却事件的定量制约。冈底斯岩带与哀牢山- 红河剪切带中新世的快速冷却事件与构造含义是利用这一模式进行研究的成功实例,它不仅定量厘定了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证实了其存在的普遍性,而且明确指出了中新世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岩石圈质量转移过程的时间序列,定量地指出了冈底斯岩带逆冲抬升导致的地壳增厚与沿哀牢山- 红河剪切带地壳块体的侧向挤出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8.
榍石作为副矿物在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富碱侵入岩中广泛存在。原位获取榍石矿物内部微量元素、U-Pb年龄和Sm-Nd同位素的空间变化对获取矿物和岩石的成因演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四级杆/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Quadrupole/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Q/MC-ICP-MS)与激光剥蚀系统(Laser Ablation,LA)联用,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个富碱侵入岩体(桃花岩体、宁蒗-永胜岩体、哈播岩体、铜厂岩体和十里村岩体)中榍石开展了微区原位微量元素、U-Pb年代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富碱侵入岩中榍石为岩浆成因,亏损Rb、B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h、U、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榍石的稀土配分图均表现为明显右倾,不具有或具有弱的Eu负异常。与云南北衙、马厂箐矽卡岩矿床中的热液榍石相比,本文榍石在稀土元素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的Th/U、LREE/HREE和Ce/Ce*比值,具有较低的Eu/Eu*、Nb/Ta、Zr/Hf比值。微区原位LA-Q-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富碱岩体中榍石结晶年龄在32.5~37.9Ma之间,代表了岩体形成时代,与三江地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及其附近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高峰期(~35Ma)一致,属于青藏高原晚碰撞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榍石微区原位LA-MCICP-MS 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榍石颗粒的Nd同位素组成均一,表明榍石结晶过程中寄主岩浆的Nd同位素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各个富碱岩体之间的榍石Nd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在-6.8~-2.1之间,与全岩的同位素特征一致,表明榍石的原位微区Sm-Nd同位素可以作为富碱侵入岩研究中有效的示踪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9.
通过梳理2022年11月19日红河MS5.0地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和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发现:此次红河MS 5.0地震发生在2019年以来持续活动的滇东北至滇南—滇西南ML≥4.0地震条带上,震前1年快速形成新的3级以上地震条带、峨山地震窗开窗、震群活动等地震活动异常,可以作为判定滇南—滇西南未来半年内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依据;震中附近地区200 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流体观测异常显著,石屏倾斜和水位、思茅水温和气氡等测项异常出现时间晚于快速形成的3级地震条带,可作为判定发震紧迫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三营组是一套河湖相沉积,沿红河断裂及其西北延伸线分布,主要出露在洱源附近.三营组中夹多层草煤,与下伏三叠系灰岩呈不整合接触,上覆第四纪砾石和松散沉积物.我们通过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法定量证明了三营组沉积于上新世,其顶部第四纪砾石层的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提供了三营组结束时间:2 Ma.从空间分布和沉积时间上看,三营组的形成与红河断裂和剑川断裂相关:中新世末期由于红河断裂和剑川断裂的触发,在洱源一带断裂拉张区形成断陷盆地,在红河断裂中南段一些拉张区也形成局部断陷湖盆,金沙江南流水系提供水源沉积了三营组.第四纪初期由于云岭山脉的隆起阻断了金沙江南去的水流,红河断裂带拉张区多数断陷湖盆干涸,结束了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