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超压封存箱的压力封闭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压封存箱的封闭机制研究是封存箱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倍受许多专家学者关注。深入研究和揭示封隔层的封存机制和异常高压的保存时间对超压成因和油气成藏条件诸多方面的研究都非常重要。已有的关于异常高压的封闭机制研究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观点。静态观点认为:极低渗透率(渗透率10-11μm2)的致密岩层可作为封闭层阻止流体流动,如蒸发岩或经历强烈碳酸盐矿化作用的碎屑岩可形成近于非渗透性岩层从而形成有效封闭;在砂泥岩频繁互层的地层中,气-水两相界面可产生足够大的毛细管压力,而且毛细管压力具有可叠加性,进而形成有效封闭。动态观点认为:在封存箱和封闭层处于连续水相的地质环境中,剩余压力将通过低速扩散方式逐步同其环境压力达到平衡,但由于异常高压通过低渗透岩层(渗透率10-8~10-10μm2)的扩散速度极其缓慢,从而也可使封存系统长期保持超压状态。超压封闭机制的静态和动态两种观点都各自具有事实依据,但具有普遍意义的封存机制可能是气-水两相界面毛细管压力封闭和低速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63.
超压释放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意义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从增压作用和减压作用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超压释放的定义-超压趋向于静水压力降低的作用,根据超压释放的结果,超压释放可分为不完全释压和完全释压,依突破压力封闭的动力,超压释放可分为主动释压和被动释压。有两类不同的成因的超压释放通道,分别是自振通道和它拓普通,超压释放的主要机制有断裂活动,水力压裂,底辟作用,渗透性岩层输导作用,渗透作用,剥蚀作用和人为作用。超压释放提供了油气运移的现实动力,开拓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促进了生烃作用,有利于超压系统内的油气成藏,影响油气的分布。超压释放分析为探讨超压与油气的运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差异抑制作用及层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有机质热演化由一系列平行而连续的反应构成. 不同热演化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分布、产物浓度变化速率和体积膨胀效应, 其对超压的响应程度可以明显不同, 决定了超压对不同热演化反应和不同成熟度指标的差异抑制作用和层次.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不同压力系统有机质热演化的综合对比分析, 识别出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的4个层次: (1) 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 包括不同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生烃作用)和烃类的热演化; (2) 超压仅抑制了烃类的热演化和富氢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 而对贫氢干酪根组分的热演化不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镜质体反射率未受到抑制; (3) 超压抑制了烃类的热裂解, 而对干酪根的热降解未产生明显影响; (4)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未产生可识别的影响. 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是源岩早期超压(超压在有机质成熟度较低时开始发育)和长期保持封闭流体系统的结果. 超压发育过晚、超压强度低、超压流体频繁释放等都可能导致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不产生可识别的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属于第2和第3层次, 需要用多种参数识别超压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5.
山东东营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砂体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山东东营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砂体储层以长石细砂岩、岩屑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 ,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表明 ,砂体中发育了剩余原生粒间孔、粘土矿物杂基内的微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缝等储集空间类型 ,孔隙结构以低渗细喉型为主 ,为物性较差的中低孔、低渗型储层。通过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 ,岩石组构、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异常超压的形成与分布是影响本区浊积砂体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 ,碳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物及自生粘土矿物是致使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大量生烃以及粘土矿物在转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酸性水的溶解作用是产生次生孔隙的重要因素 ,而异常超压的存在、高的地温场及烃类的早期进入是部分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6.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及其定量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自始新统以下地层内砂岩储层的实测压力梯度为1.8~2.1MPa/100m,过剩压力达30~35MPa,表现为明显的异常高压。前人认为超压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构造挤压作用,此外还有高压天然气的注入、构造抬升等因素,基本不存在欠压实作用。本文首先总结了各种成因机制的可能性,以此为依据,定量评价了气柱浮力、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等因素对砂岩内异常高压的贡献,并提出了克拉2气田超压形成的概念模式。研究发现,该气田不同深度间的过剩压力差异完全是气柱浮力引起的,但气柱浮力对超压的贡献不超过10%;明确指出欠压实作用肯定存在,且对砂岩中超压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其贡献一般为20%~30%,部分层段高达40%~50%;从构造压实作用机理出发,分三种情况讨论了构造挤压对流体增压的影响,认为构造应力能够传递给流体的最大压力为侧向上的最大主应力与沉积压实阶段的上覆负荷之差,其对本地区超压的贡献最大可达40%~50%,部分层段仅20%~30%。克拉苏地区超压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概念模式)为:首先因欠压实作用而出现超压,形成了封闭体系;其次为天然气的快速注入;而康村期(N1-2k)以来的构造挤压则引起流体压力幅度的进一步增高。  相似文献   
67.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有机成熟作用及油气生成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地质、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结合盆地动态模拟技术,系统论证了高地温梯度、强超压环境活动热流体的运移和聚集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的强化作用,发现并论证了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动力学机制,并进行了化学动力学模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地温梯度、异常压力环境有机质的热演化和油气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68.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overpressure have effect not only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but also on technique of drilling well. The study and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are very important in basin analysis. At present, overpressure is mostly predicted by stack velocity.The process in calculating inter-velocity from stack velocity is very complex and inevitably leads to errors. Especially, this method is not available in the case that structural compression contribution to overpressure occurr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method, impedance inversion, to predict overpressure,and the principle is discussed. This method is used to predict the overpressure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and as a result, the absolute errors are less than 0.1, and relative errors are less than 5% for predicted fluid pressure coefficients to the drill stem test (DST) measurements. It suggests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widely used to predict overpressure in foreland basins.  相似文献   
69.
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稳态流动和周期性(幕式)瞬态流动是沉积盆地流体的 2种流动方式。幕式流体流动是压力和应力的作用引起地层周期性破裂或断裂、先存裂隙周期性开启的结果。幕式成藏是沉积盆地中油气与地层水组成的混相、不连续流体的多期次充注/聚集过程,超压顶界面附近、底辟和深断裂附近是幕式成藏的有利场所。与油气稳态连续聚集过程相比,幕式成藏更快,大 中型油气田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根据传统模式难以成藏的年轻圈闭可成为有效的勘探目标。幕式流体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体成份和流动过程的不连续性、流体流动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快速变化及流体流动的多期性和周期性。流体的时空非均质性、流体流动的瞬态温度响应和运移相态分异及其揭示的多期流体相互作用是幕式成藏的有效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70.
微观结构超压机制与超高压矿物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红岭  池顺良 《岩石学报》2003,19(4):739-744
提出了由岩石及矿物的结构形态、岩石力学性质不同引起的微结构超压机制。对影响结构超压的诸因素(弹性参数、热物理性质)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压力对超高压岩石、矿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构压力随弹性模量差异、围限压力、温度改变量及热膨胀系数差异的增加而增大。在岩石、矿物的弹性模量相差5倍的条件下,结构附加压力可达到静岩压力的45%左右。如果再考虑热膨胀系数不同及降温引起的附加压力,在较一般的情况下,60公里左右深处就有可能具备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形成的下限压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