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0篇
  免费   1080篇
  国内免费   1400篇
测绘学   338篇
大气科学   2440篇
地球物理   900篇
地质学   2074篇
海洋学   604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433篇
自然地理   106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震源时间函数与震源破裂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现代数字地震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震源时间函数,另一个是地震震源的时空破裂过程。首先,从地震断层位移表示定量出发,介绍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破裂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两种从远场地震记录中提取震源时间函数和获取有限断层面上时空破裂过程图像的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142.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胶东地区超大型金矿形成于(120±10)Ma范围内.典型金矿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元性和幔源物质参与成矿的信息.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之所以在中生代发生成矿大爆发,有其深部地质作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中央造山带大陆深俯冲的后效作用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由此诱发深部的岩石圈剧烈减薄和壳幔相互作用、浅层次的伸展和大型控矿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3.
分析用方程Q(t)=Q(t1) A1-A2(tf-t)^m[1 ccos(2πlog(tf-t)/p-φ)]来模拟强震前地震能量释放过程的一些条件,式中的Q(t)是在时间t以前所累积的“贝尼奥夫”总应变,tf是主震的时间,A1,A2,c,m,p,ψ都是模型的参数,Q(t1)是已知量(t1≤tf时)。表明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幂指数m=α(2-d) 1。这里d是主震周围地震潜在震源群震中的尺寸,参数α决定着幂律。根据这个规律,地震时释放的地震能量和总能量的比值随地震的震级而变化。模型可用于分析实验研究岩石破裂释放声能的动力学,也适用于对堪察加一些强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回溯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4.
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中,选择了震中距小于90的27个台站的54个P波震相和44个S波震相资料.首先,用波形反演方法确定了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Gujarat)MS7.8地震的地震矩张量、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和时空破裂过程等震源参数.通过矩张量反演,并根据Kutch Mainland断层的走向、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余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和震害的空间分布,确认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MS7.8地震的发震断层的走向为92、倾角为58、滑动角为62,即一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向南倾斜、以逆冲为主的左旋-逆断层.这次地震所释放的地震矩为3.51020 Nm,矩震级MW=7.6.然后,借助合成地震图,采用频率域求谱商的方法,得到了依赖于台站方位的27个P波震源时间函数、22个S波震源时间函数以及平均的P波震源时间函数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对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连续的破裂事件,开始比较急遽,但结束比较迟缓,总持续时间约19 s.最后,以所提取的P波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为资料,采用时间域的反演技术得到了断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滑动量在断层面上的静态分布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约为7 m.断层面上的最大应力降约为30 MPa,平均应力降约为7 MPa.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在走向方向长85 km,在断层面倾斜方向宽约60 km(相应地,在深度方向约51 km).破裂向东扩展约50 km,向西扩展约35 km.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的主要部分呈椭圆形,其长轴取向与断层滑动方向一致.表明此区域破裂扩展的方向即是断层错动的方向.这种现象对于走滑断层情形是多见的,但对逆冲断层情形却少见.断层面上初始破裂点以东、以上部分面积大于初始破裂点以西、以下部分的面积,这是破裂非对称性的表现,表明破裂具有自西向东、自下向上单侧破裂的特征.从滑动率随时空变化的快照可以看出,滑动率在第4 s达到最大值,此时滑动率约为0.2 m/s,滑动基本上发生在破裂起始点及其周围.从第6 s开始,起始点的破裂基本结束,破裂开始向外围扩展.破裂向西的扩展速度明显小于向东的扩展速度.在第15 s,这种环形的扩展基本结束.自16 s以后,主要是一些零星的破裂点分布在破裂区的外围.从滑动量随时空变化的快照看,破裂自起始点开始后,逐渐向四周扩展.主要的破裂(滑动量大于5 m的区域)在6~10 s,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向上的单侧破裂特征.在第11~13 s,破裂的西端向西、向下有所扩展.整个破裂过程持续约19 s.在整个破裂过程中的平均破裂速度约为3.3 km/s.   相似文献   
145.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 ,研究了 1997年 1月 2 3日至 1997年 11月 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 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伽师强震群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 ,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E向和近垂直 ,而主张应力轴为NW向并近水平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的局部特征。从破裂过程看 ,伽师强震群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 ,破裂面积不大 ,上升时间较短 ,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 ,无明显的伸展方向 ,与阿图什地震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与震源附近的地壳结构在垂向和横向上的非均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而阿图什地震与塔里木盆地的现今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伽师强震群是在震源区附近地壳上部垂向和水平向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NNE向的快速脆性破裂 ,从而形成了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146.
论述了我国目前在长期、中期和短临预报中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7.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值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压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和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8.
青藏高原土壤水热分布特征及冻融过程在季节转换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GAME-Tibet期间所取得的高分辩率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资料,对青藏高原(主要是藏北高原)土壤水热分布特征及冻融过程在季节转换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藏北高原4cm学深处土壤在10月份开始冻结,次年4-5月份开始消融,冻结持续时间长达5-7个月。冻结过程有利于土壤维持其水分,因此,在刚刚开始消融时土壤含水量仍然很高。从而为夏季风爆发前土壤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分打下了基础。指出土壤冻融过程可能在高原季节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9.
上海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过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袁雯  杨凯 《地理研究》2002,21(1):97-106
本文围绕上海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基于7项原则,选取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总投资、城区人均居住面积、水质指数、环境保护投资等10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对上海1978-1998年间城市区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寻求上海区域环境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来上海环境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协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在经济度增长时期这种改善表现得较为突出;相关分析的结果则表明1990-1998年间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总体上高于1979-1989年间,且部分指标间相关系发生了正负向的变化;从回归结果看,GDP相对其它指标可预测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