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04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596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367篇
海洋学   22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马桂芳  孙加林 《中国地震》1994,(A00):133-140
本文选取小震释放能量,地震活动度、小震动态参数,地震活动时间信息熵,小震调制比速率和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等6种测震学参数,应用多因子灰箱动态系统模型,对1973年以来全国21个中强以上地震孕震信息水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预报效能的短、临预报(半年之内)的空间场,数学模型和异常数据指标。  相似文献   
72.
本义利用1979-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随县-马鞍山所做的人工源地震探测的资料,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来拟合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取得了该地带的地壳与上地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厚度为32-37km,莫霍面起伏变化显著.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甚为强烈,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在巢湖以西宽数10km的范围内,地壳结构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上地壳速度明显偏高,莫霍面上隆并有间断;在其两侧,明显可见有两条深断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大地构造概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郯庐构造带南段被两条深断裂所夹,构造带宽度可达数10km,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过地幔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73.
采用T21L5大气环流模式,详细探讨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暖海表温度异常能显著增强异常区北侧及下游地区的斜压性,天气尺度扰动方差、扰动动能以及涡动热量通量等也在此风暴轴入口区得到增强,由此揭示出外热源强迫对太平洋风暴轴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4.
现代滨岸风暴沉积--以舟山普陀岛、朱家尖岛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舟山现代滨岸为例,重点阐述了在8114号和8310号两次强台风作用期间,水动力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对应的沉积物堆积情况。进而从沉积物粒度变化、沉积构造组合、生物特征和沉积物垂向层序诸方面,探讨了滨岸风暴沙滩的沉积特征,并指出它与浅海风暴沉积的区别。总结了风暴砾滩的沉积特征,并指出绝大多数滨岸砾滩是风暴作用的结果。研究现代风暴沉积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多的古代风暴沉积,文后介绍了已找到的古代风暴沉积的实例。  相似文献   
75.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浅海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焦作太原组灰岩存在至少四种类型的风暴沉积。类型A由下亚段正粒序分壳滞积层和上亚段生物扰动层组成,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或之下;类型B由正粒序介壳滞积层、纹理层和痕迹层组成,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下部环境;类型C由下亚段正粒序介壳滞积层和上亚段含少量痕迹化石的粒泥状灰岩组成,类型D仅由下部介壳滞积层和上部粒泥状灰岩组成,偶见痕迹化石,故类型C和D分别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和附近。  相似文献   
76.
进入2005年夏季,太平洋和大西洋不断出现的,被不同国家的人们冠以美丽名称的台风和飓风系统频繁从海上进入陆地,访问人类的居住地,带来了无辜的死亡和大量财产损失。其中和2005年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台风卡努、彩蝶、泰利、玛娃、珊瑚、麦莎等相呼应,登陆美国南部海岸的大西洋飓风卡特里娜“一鸣惊人”,很可能成为2005年全球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截止2005年9月,大约造成了近千人死亡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相似文献   
77.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各环境背景因子对强对流及暴雨系统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分析了暴雨和强对流风暴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对流是否可以形成;其水平非均匀性只是改变风暴发展强度、生命期以及分裂特性。风场的动力影响对强风暴的移动、分裂及强度特征也十分重要。最后,对第三运动方程做了量纲分析,发现热浮力是对流风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热浮力冲量能更细致地反映对流风暴的发展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78.
基于等高线数据的地性线追踪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研究特征点的提取技术和建立系统的特征点匹配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基于矢量等高线数据的地性线的自动追踪技术,利用所述方法,提取的特征点完整,准确;理论和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简捷,实用,有可靠的数学理论基础,且地性线追踪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9.
一种层析成像的正演和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层析成像的正演和反演方法,首先对求解区作网络划分,由给定的正演速度模型在网格点上双线性插值,获得整个网格节点的速度分布,然后,对波阵面作一近似,在此基础上,用最小走时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法完成正演,反演则是通过正演的方法实现的,理论模型算例表明,本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0.
海洋风暴形成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从观测统计学、瞬变涡动能量学和 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角度 ,研究了海洋风暴 (爆发性气旋 )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揭示了一幅爆发性发展的物理图像。结果表明 ,在冷季大气特别是日本以东洋面上大气特有的热力气候背景下 ,通过同海洋风暴过程相联系的涡动热通量 vθ的向极地输送 (- vθ· θm>0 ) ,将季节尺度的时间平均有效位能向瞬变涡旋时间尺度的涡动有效位能转换 ,是海洋风暴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在该过程中转换来的具有最大贡献的涡动有效位能 ,连同具有次大贡献的积云加热制造的涡动有效位能(q3 )一起 ,通过暖异常区 (α >0 )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ω >0 )的斜压转换 (-ωα) ,促使涡动动能增长。同时 ,补充的涡动有效位能又加强了暖异常区的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进而产生积云对流活动及其潜热释放的正反馈过程 ,最终导致涡动动能急剧增长和海洋风暴的形成。海-气潜热输送的作用是在风暴形成初期提供后来积云尺度对流活动及潜热释放的水汽潜力。研究还表明 ,海洋风暴主要发生在冷季月份 1 3 0°E以东的中高纬洋面上 ,这种对特定季节和特定海域的依赖性是大气和海洋气候背景的动力 /热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