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山东莱芜盆地碳酸盐岩热液溶蚀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中山区莱芜盆地在燕山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岩体外围碳酸盐岩区分布有水源地、富水块段等岩溶发育富水区,且靠近岩体含水层多发生大理岩化。富含CO2、H2S等酸性成分的岩浆热液流体,能对碳酸盐岩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基于岩石样品化学组分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热液溶蚀地质点详细观测,构建热液溶蚀模式,对莱芜盆地及外围热液溶蚀特征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岩浆侵入使得接触带碳酸盐岩发生热液变质大理岩化;沿渗透性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等运移的热液流体,对碳酸盐岩地层产生酸性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作用,形成不同规模溶蚀孔洞,构成地下水富集空间,为寻找城镇地下水后备水源地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32.
为了明确内蒙古别鲁乌图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与矿床成因,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流纹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以及主要金属硫化物的S、Pb同位素测试。其中流纹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1.7±1.6)Ma(MSWD=1.02),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二叠纪。金属硫化物的S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δ34SV-CDT值分布在-0.6‰~1.0‰之间,平均为0.49‰,变化范围较窄,显示S的来源单一;Pb同位素组成比较集中,206Pb/204Pb为18.207~18.674,207Pb/204Pb为15.620~15.699,208Pb/204Pb为38.144~38.790,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S、Pb同位素特征均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结合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空间分带等特征以及S、Pb同位素组成可知,别鲁乌图铜多金属矿床为VHMS型矿床,形成于二叠纪陆缘弧裂谷中。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鲁西地区拉伸系土门群中报道了大量与Rodinia大陆汇聚时间相一致的碎屑锆石,而与Rodinia大陆裂解相关的碎屑锆石非常少见。为此本文对鲁西地区寒武系底部李官组进行了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测试结果显示李官组碎屑锆石以古元古代碎屑锆石为主体,新元古代碎屑锆石次之,含三个峰值,分别为~756 Ma、~1872 Ma、~2532 Ma。依据地层接触关系以及化石特征,李官组被限定为都匀阶(~514—509 Ma)早期或稍早时期沉积,并可与辽南地区大林子组和淮北地区猴家山组下部进行对比,均为华北克拉通在寒武纪海侵初期最早沉积的一套碎屑岩地层。除~756Ma年龄峰值外,李官组碎屑锆石的年龄均可在华北克拉通找到对应的岩浆事件。依据李官组沉积时间、多数碎屑锆石对应的岩浆事件以及最新的古地理模型,华北克拉通很可能是李官组碎屑锆石的源区。~756 Ma碎屑锆石与Rodinia大陆裂解的时间一致,被解释为与裂解相关的岩浆活动在鲁西地区的记录。  相似文献   
34.
本文研究了基于滑模控制的一类不确定分数阶广义系统的可容许性和鲁棒无源性问题。首先,设计了一种含有奇异矩阵的分数阶积分型切换函数,对其求分数阶导数推导出等效控制,进而得到滑动模态方程。其次,针对滑动模态方程和系统输出方程,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技巧,给出了系统滑动模态具有鲁棒无源性和可容许性的充分性判据,并进一步建立了鲁棒无源可容许的可解性条件。同时,设计的分数阶滑模控制律保证了闭环系统状态轨迹能够到达预设的切换面。最后,通过一个仿真实例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5.
利用Snoke方法求解和收集得到的77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 采用Gephart应力张量反演方法, 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构造应力场, 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角为80°, 最小主压应力方位角为172°, 最大、 中等和最小主压应力倾角分别为15°、 65°和19°, 反映了研究区处于近EW向水平作用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作用环境下。 根据地震活动、 地质构造及震源机制解差异, 我们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分5个区段开展研究, 结果显示: 5个分区应力场存在局部差异, 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角处于63°~88°之间, 从北往南总体方向成顺时针偏转的趋势。 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应力场研究结果显示, 从西到东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有一个逆时针偏转的趋势, 西侧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更接近EW向, 东侧更接近NE向, 郯庐断裂带内处于两侧的过渡地段。  相似文献   
36.
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调查与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1∶5万土壤类型图图斑作为基础评价单元,根据农户现有的投入水平,采用“调查法”模拟分析农业土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并与统计资料和“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实投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略高于冬小麦单产,对冬小麦的投入从整体上来看相当于中等投入,但又存在着区域差异。对夏玉米的投入具有南北向的差异,由南到北投入水平逐渐降低。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以宁津县最高,庆云县最低,与“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比较,各县市之间土地生产潜力差距较大。由此可以说明,各县市土壤质量本身对土地年生产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证明“调查法”能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性质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要研究有限区间上具有S-型分布时滞的静态反应扩散神经网络的全局指数鲁棒稳定性问题。利用同伦不变性、拓扑度理论与Halanay不等式,得到S-型分布时滞的静态反应扩散神经网络全局指数鲁棒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及推论,改进了现有结果(本文结果包含了反应扩散项对稳定性的影响)。最后用一个例子说明了所得结果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8.
阿钦楚鲁二长花岗岩体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中段, 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 阿钦楚鲁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296.3±3.8) Ma, 为华力西晚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钦楚鲁二长花岗岩富硅, w(SiO2)为73.48%~74.22%, 过铝质, w(Al2O3)为13.63%~14.01%, A/CNK值为1.04~1.10, 碱质含量较高, w(K2O)+w(Na2O)为8.08%~8.54%, 里特曼指数(σ)为2.13~2.46, 相对富钾, K2O/Na2O值为1.31~1.54, 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该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和轻稀土元素(LREE), 相对亏损Ta、Nb、Ti等高场强元素, 稀土元素总量为(112.05~130.16)×10-6, 中等Eu负异常(δEu=0.52~0.65),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出略微右倾型, 轻稀土较陡, 重稀土较缓, 具有向A型花岗岩过渡的后碰撞高钾花岗岩特征;岩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初始值(0.703 849~0.704 236)和正的εNd(t)值(4.2~4.3), 反映其物质来源可能主要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新生大陆地壳。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和构造环境判别, 结合区域对比, 推测阿钦楚鲁二长花岗岩为在岩石圈由挤压增厚向伸展体制转换的动力学背景下, 由于俯冲板片的断离, 造成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 而部分幔源岩浆底侵到地壳的下部或者呈基性侵入体的形式侵入地壳, 引起上部地壳的熔融而形成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39.
库区处于云贵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区,显著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致使区内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经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金江桥以东的高山峡谷区;在实际调查库长为100km的河谷段,共发育着81处地质灾害点,总平均线密度(D)为0.81个/km,其中滑坡为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共发育59处,占总灾害点的72.84%。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库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的关系,为工程的规划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鲁北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笔者采用大量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数据, 利用天然放射性氚和14C的通用测年技术, 分别估算浅、深层地下水的形成年龄, 评价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自当地的大气降水和引黄河灌溉水, 循环速度较快, 循环时间20~50 a, 更新能力较强。深层地下水主要起源于古代大气降水, 是在比现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由大气降水入渗形成, 循环速度较慢, 循环时间8~20 ka, 更新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