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720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700篇
地球物理   437篇
地质学   1047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2005年汉中市秋季连阴雨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8月15日~16日山西省忻州市局部及中南部分地区强暴雨云团发生发展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少动的副高北侧大尺度冷湿云带前沿易产生中低涡,中低层Q向量辐合使局地次级环流加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聚积,形成中尺度能量系统,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ST与K指数强度变化伴随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过程,并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及先兆作用;中低层冷湿气流的入侵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72.
天空云量预报及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使用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天空云量的预报模型。利用2001年5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的武汉市地面、高空观测值及欧洲中心的24小时预报场等资料,通过按不同比例随机抽取样本进行交叉验证的方法,分析了SVM和ANN模型的预报能力和鲁棒性;然后再用全部样本资料建立预报模型,来预报2005年1月1日~5月31日武汉市天空云量。交叉验证和实例预报的结果显示:虽然SVM和ANN模型都表现了较好的预报能力,但SVM的预报能力高于ANN方法,且在计算速度上有ANN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973.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建立了一套云导风计算的算法,自1997年以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该算法,利用GMS-5卫星的数据计算出西北太平洋上的1.25经续度网格的卫得云导风。利用这套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带气旋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热带气旋通常是由对流层上层的西风急流引发的,那些西风急流可能是由深入到热 的中纬度槽所引起的,在盛夏季节,吹向热带对流层上部槽(TUTT)赤道一侧的西风也有可能引发台  相似文献   
974.
B. Gundlach  S. Kilias  E. Beitz  J. Blum 《Icarus》2011,214(2):717-723
Coagulation models assume a higher sticking threshold for micrometer-sized ice particles than for micrometer-sized silicate particle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silicate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llision properties of micrometer-sized ice particles (in particular, of the most abundant H2O-ice) have not been conducted yet. Thus, we used two different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produce micrometer-sized H2O-ice particles, i.e. by spraying H2O droplets into liquid nitrogen and by spraying H2O droplets into a cold nitrogen atmosphere. The mean particle radii of the ice particles produced with these experimental methods are (1.49 ± 0.79) μm and (1.45 ± 0.65) μm. Ice aggregates composed of the micrometer-sized ice particles are highly porous (volume filling factor: ? = 0.11 ± 0.01) or rather compact (volume filling factor: ? = 0.72 ± 0.04), depending on the method of production. Furthermore, the critical rolling friction force of FRoll,ice = (114.8 ± 23.8) × 10−10 N was measured for micrometer-sized ice particles, which exceeds the critical rolling friction force of micrometer-sized SiO2 particles . This result implies that the adhesive bonding between micrometer-sized ice particles is stronger than the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SiO2 particles. An estimation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energy of micrometer-sized ice particles, derived from the measured critical rolling friction forces and the surface energy of micrometer-sized SiO2 particles, results in γice = 0.190 J m−2.  相似文献   
975.
Abstract

Soil erosion and eroded sediment are serious threats to sound land management.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quantifying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soil erosion features based on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that could be designated.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was planne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potential sediment sources, i.e. sheet, rill and gully erosion, in Idelo watershed in Zanjan Province, Iran, using composite fingerprinting. Toward this aim, 16 geochemical and organic tracers were detected in sediment sources and sediment deposited at the outlet. The results of applying the composite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with a relative error of 16%, showed that sheet, rill and gully sources contributed 56%, 44% and 0%, respectively, to sediment yield. It was also apparent from the results that the composite fingerprinting approach could be successfully utilized to assess the provenance of sediment deposited at the main outlet of the study watershed by soil erosion type.

Editor Z.W. Kundzewicz  相似文献   
976.
人造砂岩具有参数可控特点,可广泛的应用于物理模拟及实验研究领域,文章介绍了压制法制作人造砂岩的基本流程.对人造砂岩物理参数及声学性质进行实验研究.测量了密度、孔隙度等参数,给出压制压力与密度、纵波速度关系图.利用超声波透射法测量人造砂岩纵横波速度,对人工砂岩在饱含气与饱含水状态下速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给出纵横波速度随孔隙度变化曲线.饱含气状态变化到饱含水状态后,纵波速度上升,横波速度下降.利用Gassmann方程对流体替换后速度进行预测,实际测试数据的纵波速度与预测计算数据比较吻合.纵横波速度变化规律与天然砂岩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77.
水泥加固红土的受力特性及其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泥加固红土的击实、剪切、压缩和渗透等受力特性及其微结构特征受到水泥加入比例和试样养护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加固红土存在最佳击实制样时间,水泥加入越多,最大干密度越大、最优含水率越小。其抗剪强度和抗剪强度指标随水泥加入比例的增加和试样养护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但增大的程度逐渐减慢,对粘聚力的影响大于对内摩擦角的影响;其压缩性和渗透性随水泥加入比例的增加和试样养护时间的延长显著减小,但减小的程度逐渐变缓;水泥加入比例的影响大于试样养护时间的影响。实质上,水泥的加入和试样的养护导致水泥加固红土呈现出包裹、填充和胶结的微结构特征,引起水泥加固红土的击实、剪切、压缩和渗透等力学特性的宏观变化。  相似文献   
978.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岩石可钻性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传统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方法与模糊理论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总结出一种相对简单但有效的岩石可钻性分级模型.结合实际钻进的岩石,确定分级模型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为压入硬度、摆球塑性系数、金刚石钻进时效;以正态分布函数作为隶属函数来计算模型的评价矩阵,通过模型确定岩石的可钻性等级.运用Matlab软件将计算过程实现程序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岩石可钻性作出较客观精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979.
Lamé modulus (λ) and shear modulus (μ)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intrinsic,elastic constants of rocks.Using λ and μ could be much more advantageous than using P- and S-wave velocities (Vp and Vs).He...  相似文献   
980.
为揭示复杂断块油田小型断层调节带的特征并明确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笔者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分析了营26块内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认为其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向叠覆—同向叠覆复合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营1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多级反"Y"字形组合样式,东侧主断层(营8断层、营31断层)与调节断层为包心菜状组合;营1断层活动性减弱时,将位移量传递给营8断层、营31断层和调节断层,使区域位移有规律变化;通过力学分析认为营26北部断层调节带是在左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营26南部断层调节带是在右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结合营26块油气分布、油气来源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研究,阐明了主断层沟通烃源灶和储集层,成为油源断层;调节断层停止活动时间早,封闭性好形成断块圈闭,是遮挡断层;建立了营26断层调节带油气成藏模式,预测营13井、营24井和营26井附近为有利滚动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