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74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北方集中供热系统气象风险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李帅 《冰川冻土》2018,40(6):1285-1290
供热管网爆裂、跑冒滴漏是北方集中供热城市面临的常见问题,供热管网出现大型故障往往是在室外寒冷的隆冬时节,如果间断或限额供热时间过长,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同时在极端低温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热源供应不足,出现限额供热现象,不能保证室内舒适度,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提出了能源供应气象风险评估和热网维修寒冷风险评估方法,并进行了案例评估,以期为未来进行相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青藏高原大气热力异常对西风急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对流层上层200 hPa纬向西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EOF分解得到一个表征西风急流位置的指数(Westerly Jet Position Index,WJPI);同时基于对流层中上层(500~200 hPa)温度纬向偏差,构建了一个描述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大气热力特征的指标(Plateau Atmosphere Heating Index,PAHI),定量分析了该指数与西风急流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由冬到夏西风急流轴不断北抬西伸,风速逐渐减小;各季西风急流轴均处于西风变率的小值区,表明各季急流均轴的位置较稳定。各季PAHI与200 hPa纬向风的显著正相关区均分布在高原北侧,即高原PAHI增强时,其北侧西风增强,南侧西风减弱,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北移;各季WJPI与PAHI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表明PAHI异常对西风急流位置的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数据,采用总体输送法计算并分析了那曲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那曲/BJ观测点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数值在33%~62%,9月最大,2月最小,热量和水汽输送系数CH和Cλ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在1.6×10^-3~2.7×10^-3和1.0×10^-3~2.0×10^-3,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2)1980-2016年那曲高寒草地感热通量总体呈现减弱趋势,而潜热通量呈现增强趋势,导致地面热源变化趋势不明显;分阶段来看,感热通量的变化在2004年前后发生转折,转折点前后的趋势为先减弱后增加,潜热通量在1994-2005年下降趋势明显,这也导致地面热源在1995-2005年有一个明显的减少。(3)年内季节变化上潜热通量相较于感热通量更明显,地面热源的季节变化更依赖于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4.
大气CO2浓度增加,大气辐射平衡调整,将影响到大气的辐射加热,对季风环流的产生影响.CMIP6结果显示,大气CO2浓度增加,可减弱季风区主雨季对流层高,低层的辐射加热,加强对流层中层的辐射加热.各季风区加热响应的峰值层次不同:亚洲季风区平均层次最高(500-775 hPa),北非,南美,澳洲季风区次之(550-600 ...  相似文献   
25.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各省市701个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台站数据,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的供暖标准为指标,采用滑动5 d平均方法,从气温和体感温度两种角度,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省市供暖的必要性.结果表明:从气温计算的采暖期看,江苏省、安徽省北部、四川省西部、贵州...  相似文献   
26.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及其周边196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构建实际和动态供暖指数,对中国南北过渡带供暖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冬季北极涛动(AO)异常与供暖效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固定供暖策略下,1960-2016年秦岭—淮河南北实际供暖能耗偏高,呈现“南多北少,西低东高”的变化特征,且低纬度地区供暖需求下降信号早于高纬度;② 对比区域变暖前后,秦岭—淮河南北冬季供暖能耗1960-1990年和1990-2016年两阶段空间特征,发现“整体南高北低,北部东高西低”的格局并未发生变化,供暖南北波动界线依然维持在秦岭山脉—淮河平原中部;③ AO强弱波动与区域冬季供暖能耗具有明显的时空响应关系,是影响中国南北过渡带供暖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当AO负相位时,除四川盆地和巫山山区之外,秦岭—淮河南北其他区域实际供暖能耗明显下降,特别是淮河平原和长江下游的过渡地带响应尤为明显,未来应该有针对性制定气候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27.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tochastic model for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to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indices upon which temperature-based derivatives are written. We propose a seasonal mean and volatility model that describes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behavior using the mean-reverting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We also use higher order continuous-time autoregressive process with lag 3 for modeling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temperatures after removing trend and seasonality. Our model is fitted to 11 years of data recorded, in the period 1 January 2005 to 31 December 2015, Bahir Dar, Ethiopia, obtained from Ethiopia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Agency. The analytical approximation formulas are used to price heating degree days (HDD) and cooling degree days (CDD) futures. The suggested model is analytically tractable for derivation of explicit prices for CDD and HDD futures and option. The price of the CDD future is calculated, using analytical approximation formulas. 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indicate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ur model performs better to predict CDD indices.  相似文献   
28.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6,25(6):975-982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 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9.
微波辅助破岩可有效降低刀具磨损,提高破岩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选取了10种火成岩进行微波加热试验,发现岩石的升温速率主要与岩石所含矿物的种类、含量,及岩石中的Fe元素含量有关.岩石所含矿物越敏感、含量越多,岩石中的Fe元素含量越大时,其升温速率越高.整体而言,火成岩中基性岩的升温速率最高、中性岩次之、酸性岩最低...  相似文献   
30.
李瑞萍  李鸽 《气象科技》2008,36(6):776-778
采用太原市1951~2003年冬季采暖期逐日气温资料,应用气候方法分析了采暖期平均气温以及与能耗相关的采暖初日、终日、采暖度日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暖期气温存在明显升高趋势.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跃变;采暖初日在逐年推后,采暖终日的年代际变化振荡较大,90年代以来有明显提前趋势,采暖期在逐年缩短;采暖度日存在明显减少趋势.结合供暖指标,分别从平均气温升高、采暖期缩短及采暖度日减少等方面进行节能效应分析,指出有必要改变传统的采暖模式.城市采暖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