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39篇
  免费   2132篇
  国内免费   2694篇
测绘学   3303篇
大气科学   2206篇
地球物理   2219篇
地质学   6256篇
海洋学   1721篇
天文学   411篇
综合类   1317篇
自然地理   233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455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580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557篇
  2016年   516篇
  2015年   634篇
  2014年   785篇
  2013年   790篇
  2012年   899篇
  2011年   1016篇
  2010年   811篇
  2009年   854篇
  2008年   894篇
  2007年   1078篇
  2006年   1014篇
  2005年   984篇
  2004年   904篇
  2003年   769篇
  2002年   768篇
  2001年   589篇
  2000年   570篇
  1999年   463篇
  1998年   451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32篇
  1995年   289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191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41.
城镇体系的时空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具有无尺度性,其特征可以采用异速标度指数定量描述。论文以京津冀为例,基于1992—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的校正结果,提取城镇夜间灯光信息,采用多标度异速分析方法,分析京津冀城镇体系的相对发展特征及其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大城市的增长空间局限日益显著。虽然大城市如京津唐的绝对发展水平高,但接近环境承载量的极限,22 a间增长快速的是大城市交接地带的小城市(如三河、迁安、廊坊等)。②相对增长速度快的城市从东北到西南呈现带状分布——政府选择发展的“雄安新区”就在这个轴带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京津冀城市演化的趋势相对均衡化,空间结构异质性逐步减弱,整个城镇体系的发展趋于相对平衡状态;其二,大、小城市“两极”贯通或许是增强城镇体系功能的有效途径。京津冀的空间格局优化不能仅仅考虑主要的、规模大的中心城市,而应该基于等级结构协调整个城镇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942.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 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943.
乡村振兴规划的性质及其体系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国家现代化的成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城乡要素资源。论文基于地理学综合视角,深入分析乡村概念内涵与乡村发展的基本特征,总结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性质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框架。结果表明:① 乡村包含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空间多重属性,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乡村振兴发展是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人文耦合的综合过程;② 乡村系统具有要素分散性和发展自组织性、空间异质性和类型多样性、对区域和城市依赖性与产业发展受自然因素强限制的基本特征;③ 乡村振兴规划是对乡村空间要素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过程,其本质是以促进公平为导向的规划,应更加强调规划参与过程及其统筹协调能力;④ 当前中国乡村规划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少法律基础,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较滞后,规划边界模糊、规划深度不够,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⑤ 基于上述理论和问题分析,构建了包含主体规划系统、制度保障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多规协调系统和参与反馈系统的“五位一体”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该体系可以高效配置乡村要素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规划合力,增强乡村振兴规划的权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44.
食物系统认知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范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关系国计民生,中国食物系统面临诸多挑战,耕地资源趋减、环境压力临界、农业劳动力流失、消费需求快速转型等对食物系统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思维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视角。尽管食物系统得到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其他国际各方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食物系统的研究却严重不足。论文对食物系统的认知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了食物系统的概念认知历程、类型、特征,梳理出食物系统的研究脉络,包括从“概念”存在到“方法”存在、从线性认知到系统认知、从经济活动到食物景观、从现象描述到时空嵌入等,以此凝练出食物系统的核心内涵与认知进展;在科学哲学范式、人地关系范式、空间范式和系统科学范式指导下,论文遵从“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由表及里的研究脉络,进一步探讨了食物系统的时空格局、要素结构、演化过程和发展机理,尝试构建了食物系统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结论旨在为推动食物系统视角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45.
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水文机制的新学科。湖泊湿地作为中国5大类天然湿地类型之一,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业已成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分支,其核心在于研究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多时空尺度的水文与生物格局、过程的耦合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论文首先概述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理论,内涵、外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凝练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思路及框架;针对目前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中游的典型通江湖泊湿地——鄱阳湖湿地为例,通过开展的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的典型案例,阐述了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植被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论文对于构建涵盖湖泊湿地水资源、湖泊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与流域管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管理等方向在内的战略研究体系,完善湿地生态水文研究与流域生态与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46.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Pastoralism is a viable socio-economic system-shaped by landless and agro-pastoral communities in many pastoral regions of the world. This system is mainly based...  相似文献   
947.
Xiong  Ying  Chen  Yun  Peng  Fen  Li  Jingzhi  Yan  Xiaoji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8):1346-1362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in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 system dynamics (SD) can be used to...  相似文献   
948.
Yang  Wei  Zhang  Liping  Zhang  Yanjun  Li  Zongli  Xiao  Yi  Xia  Ju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3):389-40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e Interconnected River System Network (IRS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It...  相似文献   
949.
Xu  Baicui  Pan  Jingh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12):2047-2068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spatial structures of 3418 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NPAs) grouped into 13 types using G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cluding point...  相似文献   
950.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can reveal and protect cultural tourism heritage by means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time category” and the “space category”.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nd the evaluation, scoring and grading of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re the key to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history and culture along these routes, and the key to encouraging the standardization, bran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ats on the routes.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re diverse and rich in resource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is good. Howev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ccur along separate lines and there is a lack of unified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problem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status in the local practices of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nd to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COE (Council of Europe), UNESCO WHC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and I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decisive criteria for line evaluation by interpre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nnotations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nd determines that the evalu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should include lines. Five aspects―the theme, 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 the object itself, related activities and multi-party value―are used to construct a five-component model.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consumer utility function, a complete route evaluation and hierarchical system is constructed. Then, taking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cultural tourism route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the expert scoring method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actual scores and grades of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cultural tourism route are determin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 paper also verifi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es and improves the feedback evaluation system. The aim is to at promote and widely apply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ividual cases to joint cases, and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