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2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320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588篇
地质学   508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71.
赵振云  孙智杰 《探矿工程》2014,41(12):27-30
以山西潞安集团和顺李阳煤业有限公司大水位落差深井止水修复方案及实施效果为工程实例,对该工程先后实施的管内注浆法、管外注浆法、衬管固井法、同径水泥架桥法、泄压通桥法等止水修复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可为类似旧井修复工程或新井施工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2.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异同,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的温度变化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年代际变化特征亦不尽相同.现代暖期的温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突变,这一突变是由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且现代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受人为因子影响较大.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和火山活动.中国的降水变化在两个增暖期其时空格局较类似,其主要模态均体现为西部与东部反相,华南与华北反相.影响降水变化空间格局的因子较复杂,各外强迫因子的作用互补.  相似文献   
173.
侯亚丽  匡文慧  窦银银 《地理学报》2022,77(11):2687-2702
超大城市是全球经济、文化以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承载体和重要纽带,其形态结构特征和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影响的典型表现,然而当前对于全球超大城市形态特征及扩张模式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2000—2020年全球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GULUC-30),利用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了超大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后运用面积—半径标度分析模型研究了超大城市的分形特征及扩张模式,最后基于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人口之间的线性关系评价城市用地效率。结果发现:① 2000—2020年东南亚和东亚的中国超大城市用地扩张最剧烈,城市用地面积分别扩张了3148.32 km2和5996.26 km2,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平均值大于3;② 2000—2020年超大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扩张模式向着更加集约和紧凑的方向发展,径向维数平均值由1.54增加至1.56,分维差呈逐年减少趋势,城市内部结构一体化特征显著;③ 北美和欧洲的超大城市用地效率低,2020年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比值系数范围为0.89~4.11;南亚和非洲城市用地效率高,比值范围为0.23~0.87。超大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和形态变化的认识对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严格控制超大城市扩张规模,促进城市用地的均衡发展是建设韧性城市和实现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4.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2011—2017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空间DID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 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发展格局从“多点式”零星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变,但各城市发展层级差距仍未改善,长三角成为重要的数字经济高水平集聚区。② 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改善了城市碳排放,通过引入“智慧城市”这一外生政策冲击进行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而且这种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作用较强,位于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受数字经济的影响更大。③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在不同经济圈层内有所差异,空间外溢具有边界效应,在1100km处外溢达到峰值。④ 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创新能力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5.
村庄是最能直接体现乡村经济社会活动规律的单元,落实到村级层面的功能类型划分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及优势功能模型,构建适用于村庄发展功能识别与类型划分的研究思路,并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临泽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绿洲农业区总体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保育为主的国土空间格局,村庄形成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工业加工、商贸旅游、劳务输出、生活保障等多功能地域综合体,其中农产品生产和生活保障功能总体空间差异较小,而非农生产功能空间差异较大。村庄因资源禀赋、规划引导、政策驱动和社会需求差异形成不同的优势功能类型,空间上呈现“外围生态、沿河种植、中部农牧、临城劳务,文旅、商旅、生活保障以政府驻地及附近村庄为主”的分布规律,并形成非农生产功能镶嵌于农业生产功能之中、生产生活功能被生态保育功能包围的分布格局。通过自上而下主体功能统筹与自下而上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村庄发展功能识别和类型划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践指导价值,在巩固国家主体功能定位、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同时,可以调整优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实现村庄发展功能互补与功能协调。  相似文献   
176.
基于15 d的精密卫星钟差数据,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6种常用钟差预报模型(LP模型、QP模型、GM模型、SA模型、ARIMA模型、KF模型)基于钟差一次差分预报原理的预报效果,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钟差一次差分预报原理,可以提高LP模型、SA模型、GM模型及KF模型对于GPS卫星钟差的3 h预报精度,提高QP模型和ARIMA模型对于ⅡF Rb钟的3 h预报精度,提高LP模型和GM模型在6 h和12 h预报中的精度,提高ARIMA模型在6 h、12 h和24 h预报中的精度;2)基于钟差一次差分预报原理的预报结果与卫星及其星载钟类型有关,对于GPS BLOCK ⅡF Rb钟,该预报原理可以提高6种模型的短期预报精度,特别是对GM模型、LP模型和ARIMA模型预报效果的改善最为显著;3)对于3 h和6 h的预报,采用钟差一次差分预报原理的LP模型(DLP模型)对应的RMS值都最小,即DLP模型的预报精度最高,说明钟差一次差分数据更适合一次多项式模型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77.
????????й?????????????????????????????????????????????????????????????????????????μ??й?????α? ?????GPS???????????????????????????????:??????????????????10???????й????????????????????????10??GPS?????????????????????;?????????????????????:??????????????????????????,??????????????????????????????????????,??????????????????????黡???????????????????????????,?????????????????????????????????????????????:1)?й?????????????????????????????????????????????????????????????????????????????;2)?Щ????????????????????????????????????й??????????????????  相似文献   
178.
A layered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numerical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simulate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internal tides over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e simulation was split into external mode computation (EMC) and internal mode computation (IMC) to minimize the computational load. IMC was carried out once after EMC was implemented N times. As to EMC, a semi-implicit numerical scheme was appli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pressure gradient terms and the velocity divergence terms were discretized semi-implicitly, but the other terms were discretized explicitly. Eulerian-Lagrangian explicit discretization was applied to the convective terms simultaneously. As a result, the stability of EMC did not depend on the wave celerity and time step was not limited by the CFL condition. More than that, use of the conjugate gradient accelerated Jacobi method further improved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79.
Solar radiation is an important energy source for plants on the earth and also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energy balance.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 incident at the earth's surface profoundly affect the human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climate change.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China,distinctive regional featur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SSR) and corresponding attributions (such as cloud and aerosol) are analyzed based on SSR observations and other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North and East China from 1961 to 2007.Multiple models,such as the plane-parallel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empirical and statistical models,and corrclation and regrcssion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in the study.The results are given as follows.(1) During 1961-2007,the total SSR in North China went through a process from quickly “dimming” to slowly “dimming”,while in East China,a significant transition from “dimming” to “brightening” occurred.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c two regional variation trends,long-term variations in SSR in the two region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worldwide.(2) Between the 1960s and 1980s,in both North and East China,aerosols played a critical rolc in the radiation dimming.However,after 1989,different variation trends of SSR occurred in North and East China,indicating that aerosols were not the dominant factor.(3) Cloud cover contributed less to the variation of SSR in North China,but was thc major attribution in East China and played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reversal of SSR from dimming to brightening,especially in the “remarkable brightening” period,with its contribution as high as 70%.  相似文献   
180.
超声波测风仪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Gill仪器的Winsonic 2D测风仪和螺旋浆式风速风向计05103L的实测效果,分析了超声波测风仪测风的特点.进而分析了几种超声波测风的检测机理、系统组成和设计的注意事项;同时探讨了如何解决超声波测风仪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全天候使用、环境影响补偿等).最后讨论了超声波的传输特性和大气中的杂质对风速、风向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