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资料,对造成济南市"7·18"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济南处于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位置正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关键部位;在减弱的云团右后方不断有新的云团生成,从中-γ尺度发展到中-β尺度,水汽条件充足时发展成中-α尺度,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大暴雨中心与云顶亮温TBB的最低值中心及强度有密切关系;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带状回波移动的前方不断有新单体生成汇合到主体,使回波增强,降雨增幅,是造成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2.
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相联系的CISK惯性重力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虚拟高度坐标系中, 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式初步研究了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分布对长江流域梅雨锋附近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惯性重力波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对CISK惯性重力波不稳定有重要作用。在一般干的层结大气中, 实际可能出现再强的水平风切变的影响也难以使惯性重力波变得不稳定; 只有在积云对流潜热参与, 原为弱稳定条件下, 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能促使低空急流北侧不稳定扰动的发生发展。而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对不稳定贡献最大的区域是梅雨锋南侧的急流轴附近。  相似文献   
153.
卫星遥感揭示的青藏高原上MCS活动特征及东移传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8年6—8月日本GMS红外辐射亮温(Tbb)资料,对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进行了自动追踪,得到了高原上夏季MCS的大小、强度、活动区域及生命史、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HLAFS)的数值分析格点值,研究了MCS的东移传播与其周围环境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400hPa和500hPa两个层次上有利于MCS移出高原的物理量场概略模型图。  相似文献   
154.
在常规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基础上 ,分析了边坡体安全状态的模糊性 ,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基于MCS以及FORM算法的模糊随机可靠度算法 ,分别就边坡体的滑动失效、渗透破坏两种失效模式作了参数敏感性分析 ,并进一步对边坡体的系统失效模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5.
用双时次GMS/IR通道数据合成动态云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值化动态云图是一种在保留常规云图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同窗定量化显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静态与动态特征功能的新型云图,它比通常的GMS-IR云图具有更多的信息荷载,更丰富的信息内含与更好的实用性。文中提出了以双时次GMS/IR通道数据合成数值化动态云图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6.
The results of a controlled source seismic reflection–refraction experiment carried out in 1992 reveal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Izu–Bonin (Ogasawara) oceanic island arc–trench system. (1) The crust rapidly thickens from the Shikoku back-arc basin to the arc, is thickest beneath the active rifts, and then gradually thins to the forearc.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beneath the arc rift zone and the back-arc basin are ∼ 20 km and 8 km, respectively. (2) The Moho vanishes beneath the forearc. Velocities rapidly decrease eastwards beneath the inner trench wall. (3) The velocity of the lower crust of the arc and the back-arc basin is 7.1–7.3 km/s. This velocity is higher than the typical oceanic lower crust whose velocity is ∼ 6.7 km/s. (4) The velocity of the middle crust of the arc is ∼ 6 km/s. This layer does not exist beneath the back-arc basin. (5) A slight difference in the velocity gradient of the middle crust exists between the arc rift zone and the forearc.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and previous studies, it is inferred that: (i) the middle crust is probably granitic rock and formed in more than two episodes; (ii) the lower crust formed by igneous underplating which may also have affected part of the back-arc basin; and (iii) the root of the serpentinite diapir on the inner trench wall is a low-velocity mantle wedge that was probably caused by large amounts of water released from the subducting Pacific plate at depths shallower than 30 km.  相似文献   
157.
梅雨锋云带内α-中尺度对流系统周边水汽风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启汉  陈受钧 《气象学报》2004,62(2):237-242
应用准静止卫星水汽图像导出的风 (简称为水汽风 )分析东亚梅雨锋云带内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在对流层上层的流出通道。结果表明梅雨锋云带内MCS有二类流出通道。一类MCS在对流层上层呈现为一个中尺度反气旋。MCS的东部有一支中尺度高空急流 ,这支中尺度高空急流向东流出后转向南 ,流入 2 0°N附近的南亚东风急流内 ,是MCS在对流层上层的主要流出通道。另一类MCS发生在中纬度西风急流的南侧。中纬度西风与MCS南部的偏东北风构成一个反气旋环流带。MCS前方的流出通道 (中尺度高空急流 )是中纬度西风急流的一个中尺度分支。梅雨锋云带内垂直方向水平风速切变小于 1m/ (s·10 0hPa) ,垂直方向“不通风”有利于云带内MCS的维持。初步分析验证了以前数值模拟得到的中尺度高空急流及其流出通道。  相似文献   
158.
黄河下游春季一次MαCS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20 0 3年 4月 17日 ,山东省济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春季大暴雨过程。卫星云图表明它是由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两次连续发展造成的。天气分析结果显示 ,4月中旬这次黄河流域MαCS的发生条件和MCC多发期的盛夏 ( 7,8月份 )相同 ,也产生在大尺度的暖脊中 ,并且有西南风低空急流向MαCS发生区输送暖湿空气。这种条件的出现是和该年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相关联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 ,和强对流型风暴相似 ,在MαCS的前沿也存在一条狭窄的对流性强降水带。红外云图黑体辐射温度 (TBB)分析表明 ,这条对流性回波带是和冷云盖的TBB强梯度带或TBB≤ -72℃的特别高耸的云顶相配合。进一步分析还表明 ,MαCS的第 2次发展与来自东面黄、渤海海区强大的低层冷空气回流有关 ,行星边界层风场明显的偏北风、偏南风和偏东风 3股气流结构使得济南附近的辐合特别强 ,导致第 2阶段的雨强更大。低层冷空气的侵入 ,可能是春季MαCS发生条件和流场结构上有别于夏季MCC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9.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对2002年6月22~2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心的强迫和潜热释放产生了气旋,低层的暖平流可能是低涡东移发展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显示低涡东部的对流系统发生在气旋东部的暖切变上,西部对流系统发生在冷切变附近.在低涡的南部偏南风与偏北风之间形成辐合线,辐合线上有低层偏东风与高层偏西风的垂直切变,对流沿辐合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形成对流带.对流系统发展强盛时除了低层的强辐合外,高层较深厚的强辐散是其维持的重要原因,当系统倾斜时表明开始减弱.试验加密资料分析也表明:降雨发生前有明显的增湿过程,而降雨开始后,整层可降雨量迅速减少;对流系统南侧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向对流区输送了大量水汽;气旋东移后,西北风(冷空气)的侵入使降雨结束.  相似文献   
160.
安康地区一次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FY-2C卫星fno等资料对2007年8月6—7日发生在陕西安康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大暴雨是高空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和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垂直螺旋度的计算结果显示:700h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暴雨出现在正垂直螺旋度中心附近。低层正、中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