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45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2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高空槽对9711号台风变性加强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气象学报》2006,64(5):552-563
9711号台风Winnie是一个在中国大陆长久维持(2—3 d)并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TC),在其深入内陆过程中变性加强为一个温带气旋。用MM5V3对不同强度高空槽影响下Winnie的变性加强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Winnie变性加强过程表现为强锋面侵入台风内部、冷空气包裹台风中心、一个温带气旋在近地层锋面上强烈发展的过程;(2)Winnie在陆上的变性加强与西风带高空槽的强度密切相关。TC与不同强度高空槽相互作用过程中,较深槽携带较强冷平流、正涡度平流以及较强的槽前高空辐散,从而有利于TC的维持和变性发展。数值试验中,高空槽越强,Winnie变性加强越明显,温带气旋的发展越快;(3)模拟结果的位涡分析表明,Winnie的温带变性发展与对流层高层正位涡下传、低层锋区和TC低压环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52.
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T63L9模式,利用BGM法进行了台风路径的集合预报试验,并对集合预报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繁殖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预报,利用增长模繁殖法制作的集合预报对台风路径预报的技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集合预报中采用不同的繁殖长度对台风路径预报效果有一定影响。繁殖长度取2 d和3 d集合预报效果相对于控制预报都有很大提高。繁殖长度取为2 d时,集合离散度较小,取为3 d时较合理,取为4 d时,离散度较大。对台风路径的预报采用集合选择平均后,繁殖2 d和繁殖3 d的集合预报系统的预报效果都优于控制预报。从综合集合预报效果分析,繁殖长度取为3 d更合适。当集合预报中繁殖长度取为3 d时,在预报的前3天,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误差基本维持在100 km,第4天误差也只接近300 km。相对于控制预报,集合预报的改进率在预报的2~4 d基本超过了60%,甚至可达到70%。  相似文献   
553.
台风Matsa(2005)和Wipha(2007)变性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JRA-25再分析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和0712号台风Wipha变性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Matsa和Wipha均是在我国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运动过程中发生变性,但Matsa嵌入中纬度高空锋区,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有再加强过程,而Wipha仅外围环流与锋区接触,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无再加强过程。通过等熵面位涡分析进一步表明,Matsa变性加强表现为高层正位涡与低层暖平流的耦合,以及高层正位涡下传至中低层;Wipha的变性过程中,高层正位涡并未与低层暖平流耦合,高层正位涡无明显的下传。  相似文献   
554.
台风榴莲(2001)生成初期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热带海洋上观测资料的稀缺和热带气旋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已有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证明,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对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可能有触发作用,但尚未见到南海季风槽内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中尺度涡旋合并现象的实例模拟研究。利用新一代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对南海热带气旋榴莲(2001)生成过程中的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4 km)数值模拟,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利用模式输出结果重点分析两个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合并过程中系统中心附近涡度方程中各项涡度收支的演变情况,最后通过两个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结果的对比,初步探讨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对于热带气旋榴莲生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南海季风槽中的新生中层中尺度涡旋V2,是榴莲生成过程中的主导涡旋,预先存在的东部低层的中尺度涡旋V1对于台风榴莲的生成则起到了辅助作用,两个不同高度的涡旋合并叠加促使涡度的辐合、辐散项率先在低层引起涡度的快速增长,随后垂直输送项在对流层中层对涡度的增长起主要作用。两个涡旋的最终合并,使热带气旋系统正绝对涡度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到中层得以贯通,进而触发榴莲的生成。  相似文献   
555.
台风“莫拉克”登陆前后的动力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丁治英  李勋  沈新勇 《高原气象》2012,31(5):1356-1365
利用NCEP 0.5°×0.5°每日4次的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日本MTSAT静止红外卫星云图,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近台风中心附近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切向风大值区中心,使得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在其内侧分布密集。(2)近台风中心低层的负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指向正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可以很好地示踪台风在海上的移动。(3)p坐标系下的负垂直位涡通量散度密集区可作为分析台风移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过涡度方程讨论了决定台风对流层中低层气旋性涡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指出南海、华南沿海地区夏季西南气流与台风的耦合对台风结构、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6.
台风麦莎的正压特征波动结构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8月西北太平洋台风麦莎(Matsa)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使用模式输出资料,对正压浅水方程组进行了数值差分计算,分析它在最大强度时刻的正压特征波动结构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台风麦莎内部包含有沿逆时针方向传播的重力惯性外波和涡旋Ross-by波,两种波动的结构和稳定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主要存在于台风外围,增长率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加,台风外围的波动相速度为48.9~68.5m/s;后者主要位于距离台风中心200km内,表现为3波最不稳定,半径100km处相速度约为5m/s。此外,重力惯性外波的扰动风场与高度场基本相垂直,扰动散涡比值大于3倍,甚至达到10^3倍,运动以辐合、辐散为主;涡旋Rossby波的扰动风场基本平行于高度场,扰动散涡比值为10^-1~10^-2,涡旋运动是其主要运动,与内螺旋雨带沿着切向圆周方向的传播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57.
越赤道气流作为南北半球物质、能量和水汽的输送通道,它的季节内变化引起台风水汽源变化,影响台风的生成频数和路径。该文研究了越赤道气流ISO特征在台风季节预报中的可行性。台风路径在传统的分类基础上细分为7种,对不同路径的台风所对应的低频流场进行超前和滞后合成,发现不同台风路径对应着不同的低频越赤道气流通道,低层20°N附近的低频气旋外围气流总是预示着台风路径未来的走向。低层低频流场的演变表明,越赤道气流的振荡周期为准40 d,它的ISO特征影响低纬地区的低频气旋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影响台风路径。高层低频流场刚好与低层反向,越赤道气流不再是以通道出现而是呈现区域特征。越赤道气流ISO特征可以作为台风季节预报的参考量之一。  相似文献   
558.
Simulation of event-based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at watershed leve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oupled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simulate, at watershed level,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duced by a severe typhoon (tropical cyclone) in Taiwan. The model comprises a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odel to predict landslide occurrence, an empirical model to select debris-flow initiation points, and a debris flow model to simulate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 of failed materials from the identified source areas. In raster format with a 10 m spatial resolution, the model output includes unstable cells, debris-flow initiation cells, debris-flow velocities, runout paths, and deposition zones. The model was first tested and calibrated in a small area, where the damage by landslides had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corded. It was then applied to a watersh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a landslide/debris-flow inventory map prepar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using a multiple 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 Model test and validation results confirm the usefulness of the model in predicting the number and size of affected areas (landslides and runouts combined), runout path, and volume of runout deposits.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Taiwan to separate landslide and debris-flow inventories and to study debris flows only in select drainage basi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should be modeled as a sequential process for efficient watershe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559.
利用FY-2H,Aqua,CALIPSO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和GPM(Global Preciptation Measurement)卫星产品,对比同在浙江温岭沿海登陆且路径相似的台风利奇马(1909)和...  相似文献   
560.
基于PR和VIRS融合资料的东亚台风和非台风降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JAXA/EORC热带台风数据集资料,实现了台风区和非台风区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的融合观测资料,对1998~2007年东亚雨季台风及非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和降水云红外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台风降水强度谱较非台风降水谱更宽,特别是对流降水主要分布在5~20 mm/h之间;强降水更多,主要分布在东亚洋面。2)雨季东亚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非台风层云降水,但台风降水对局地降水量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例如台湾以东附近洋面可达20%。3)台风降水云亮温海陆分布差异显著;其雨顶高度在4~9 km(层云)和4.5~12.5 km(对流)之间均有分布,较非台风降水雨顶高度谱更宽。4)不同等级的台风在降水强度、覆盖区域和云顶10.8μm亮温分布上差异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