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1156篇
海洋学   22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疆阿尔泰巴利尔斯河一带岩体岩石类型复杂,主要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LA MC ICP MS锆石 U Pb测年结果分别为(3864±28) Ma和(3868±12) Ma。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SiO2含量为7433%~7670%,里特曼指数为149~204,A/CNK值介于100~107,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Sr、Ti、Nb等和重稀土元素则相对亏损,具较强的负Eu异常(δEu=031~084),表明该岩石为具有富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特征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综合研究认为,巴利尔斯河一带岩体形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岩浆弧构造环境,是古亚洲洋向北俯冲消减过程中岩浆上侵就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2.
为解决天津某地铁出入段线地下水位较高、或受场地限制及某些特殊原因所不允许的降低地下水的路堑工程问题,地下隧道与地上路基连接段采用U型结构通过。针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同时结合国内多项工程实例,确定该工程U型结构横断面形式,边墙及底板的计算模型,对结构受力、配筋进行分析和计算; 对裂缝宽度、抗浮稳定性进行验算; 选取基坑围护及地下水控制措施。计算模型边墙按悬臂梁、底板按弹性地基梁选取,结构按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配筋计算; 同时采用管井降水+止水帷幕对地下水进行控制。计算及验算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工程措施选择合理,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认为湘西北四都坪早震旦世陡山沱组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斜坡相分界标志。通过对该区构造与沉积、地层序列系统等进行研究,结合宏观与微观、点与面分析等手段,发现湘西北四都坪陡山沱组并不是深水相沉积。根据地层序列下部钙帽白云岩中的渗流构造和上部新发现的核形石,认为该区陡山沱组沉积序列、沉积特征与扬子地台北缘岩性组合基本一致,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台地夹潮下凹地相沉积; 区分了碳酸盐台地台凹相与斜坡重力流,并对华南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新划分。  相似文献   
994.
对张广才岭南部地区横道河子岩体进行锆石U—Pb测年、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横道河子岩体主体岩性为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由石英(40%~45%)、条纹长石(35%~40%)、斜长石(12%~15%)、黑云母(3%~5%)和角闪石(1%~3%)组成。岩体成岩年龄为198.5±1.6 Ma,属早侏罗世。A/CNK值变化于1.01~1.03,分异指数DI=93.69~95.9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LREE,Rb/Sr较高(2.06~2.76),贫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铕负异常中等(δEu=0.26~0.57),表明横道河子岩体具有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εHf(t)=5.7~9.7,TDM2=618~874 Ma,显示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晚期增生的地壳物质,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95.
对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西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剖面和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小洋桥原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候选剖面的对比研究表明,绿岬"金钉子"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波动古大西洋牙形石(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并不存在于所指定的界线生物层和点位上,而且在分布和分类上是均存在争议的物种,更遗憾的是,所展示的大部分牙形石和笔石标本图片以及碳氧同位素异常数据也并非来自该"金钉子"剖面,因而完全违背了选择金钉子剖面的原则和要求,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小洋桥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剖面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系由一套深水且未变质的黑色、黄绿色页岩与灰色薄层瘤状灰岩所构成的韵律沉积组成,并保存了完整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牙形石和笔石序列,在详细研究的34 m界线间隔中,自下而上保存了完整的Cambrostodus、Codylodus proavus、C.intermedius、C.lindstromi和C.angulatus等5牙形石生物带,在C.intermedius带上部至C.angulatus带之间,还依次出现3层笔石,归属于重新厘定的Rhabdinopora parabola和Anisograptus matanensis等2个笔石带,此外还有大量三叶虫和介形类化石共生,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笔者等建议,以全球广泛分布的牙形石C.intermedius的首现,取代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分对比的标志,其层位与原来所指定的界线层几乎一致或接近,界线之上所记录的最大碳同位素异常和首次出现的最早的浮游正笔石——R.parabola(含R.praeparabola),可作为该界线划分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996.
林西组是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重要的沉积地层,其研究程度也直接影响古亚洲洋闭合、两大板块拼接、沉积环境转变等重大地质问题。本次研究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根据实际调查,首次在扎赉特旗巴彦乌兰地区晚二叠系林西组发现了海相的核形石灰岩。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并根据元素比值等确定该核形石灰岩产生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温暖、动荡的浅滩环境,具有明显的海相特征,并在林西组中—下部发现了具有明显陆相沉积特征的双壳类Palaeanodonta sp.—Palaeomutela sp.组合。说明该地区在晚二叠世早期存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林西组逐渐向陆地河湖相沉积环境转变。这一发现不仅完善了兴蒙地区林西组地层的结构,也为以后研究兴蒙海槽在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过渡时期的沉积演化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997.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苦楚乌拉—英巴地区花岗岩包括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371±2)Ma)、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271±1)~(270±1)Ma)和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133±1)Ma)。结合前人资料,将研究区晚古生代以来的酸性岩浆活动分为4期:晚泥盆世(~371 Ma)、晚石炭世(313~311 Ma)、早—中二叠世(282~270 Ma)和早白垩世(133~130 Ma)。地球化学组成上,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属于非典型的S型花岗岩,反映了一种后碰撞的构造背景,一方面说明珠斯楞—杭乌苏构造带在石炭纪之前已经开始出现岩浆活动,另一方面可能也恰好反映了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时间的下限;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则属A型花岗岩,反映了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与同时期区域强烈的拉张构造背景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与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样反映了一种后碰撞的构造背景,与同时期区域后碰撞的拉张构造背景一致。  相似文献   
998.
吴奎  童金南  李红军  田力  邹亚锐  梁蕾  赵璧 《地球科学》2022,47(3):1012-1037
古-中生代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Pangea”大陆的解体、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晚古生代大冰期的消逝、极端高温事件、两次生物大灭绝以及迟缓的生物复苏等.牙形石作为该时期主要的标准化石,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此阶段的牙形石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些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人们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对比、定量重建该时期地球的生物及环境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系统地对该时期全球牙形石的研究,包括牙形石的生物学、地层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等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随着更多技术手段的开发以及更多基础材料的发现,将加强研究人员对该时期牙形石演化的理解,必然也会在研究这段地质历史转折与突变期的古海洋、古环境、古生物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新疆北部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众多含铜?镍硫化物的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体,是中国第二大铜镍成矿区.库拉比也铜镍矿床位于新疆阿勒泰富蕴县,是继新疆北部最大的铜镍矿(喀拉通克)发现以来,在东准噶尔北缘铜镍矿找矿的新突破.尽管前人对该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但含矿岩体的成因及构造意义等一些关键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库拉比也含矿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库拉比也铜镍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辉长岩,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Lu.辉长岩的(87Sr/86Sr)i为0.703 948~0.704 109,εNd(t)在5.28~5.74之间,其锆石的176Hf/177Hf和εHf(t)变化较大,分别为0.282 851~0.283 034和+8.6~+15.1,εHf(t)平均值为12.9.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特征显示源区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库拉比也含矿岩体的形成年龄(约278 Ma)与区域性铜镍矿床的矿化年龄一致(约300~270 Ma),很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其初始岩浆可能与软流圈岩浆上涌并导致被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与岩浆混合有关.库拉比也成岩成矿时代揭示了早二叠世与铜镍成矿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东准噶尔地区广泛发生,东准噶尔北缘具有很好的铜镍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张新远  李五福  王秉璋  刘建栋  李善平  王春涛  李积清  曹锦山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16-2022092016
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段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结果表明: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岩性分别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岩石SiO2含量为65. 45%~70. 04%、Al2O3含量为15. 30%~16. 69%、K2O/Na2O为1. 10~1. 5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 04~1. 11之间,显示弱过铝质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表现出相似的曲线特征,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负异常的“V”型右倾特征。岩石明显富集Cs、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两个岩体的锆石n(206Pb)/ n(238U)加权平均年龄在217. 9~216. 3 Ma之间,指示为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n(176Hf)/ n(177Hf)为0. 282453~0. 282543,εHf(t)值为-6. 84~-3. 50,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48~1. 69 Ga,暗示源区可能为古老地壳。综合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相关研究,认为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后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