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5篇
  免费   1957篇
  国内免费   3174篇
测绘学   495篇
大气科学   4877篇
地球物理   1406篇
地质学   2747篇
海洋学   1549篇
天文学   127篇
综合类   597篇
自然地理   129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425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695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665篇
  2010年   516篇
  2009年   627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520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235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李刚  杨林  汤天然  谯勋  刘健平 《热带地理》2022,42(6):1018-1026
采用2010—2021年深秋初冬时节(11—12月)ECMWF细网格2 m温度预报资料,以及实况地面气压场、综合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与NCEP/NCAR提供的FNL再分析资料,对滇黔静止锋减弱北抬期间贵州境内84个国家观测站72 h内逐日最高温、最低温进行检验评估。结果发现,滇黔静止锋活动期间相对于平均状态,其预报准确率均显著降低而平均均方根误差明显增加,其中2014年ECMWF预报准确率不足20%,几乎丧失预报能力。为此,以2014年发生的19次滇黔静止锋减弱北抬个例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各层环流和要素场特征较平均状态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200 hPa上,静止锋摆动期间较平均状态急流入口有所东移,其南北界区域总体变窄,急流中心平均强度由65.0 m/s下降到60.0 m/s;500 hPa上,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变得更加不明显,冷空气势力减弱,环流纬向度增大;要素场上,相对平均状态,0℃线均位于600 hPa附近,中低层气温呈现明显增温状态,700~850 hPa逆温状态变弱甚至消散,在低层风场上表现为南风增强、涡度增大。因此,当滇黔静止锋发生减弱北抬时,其环流和要素场特征相对平均状态均发生强度和位置上的变化,在预报工作中,可以此特征判断静止锋是否减弱北抬,更好地进行地方预报与服务。  相似文献   
992.
利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5个站点的逐时降水、日平均地面温湿场、低空气温露点差及OISST海表温度资料,对午后短时降水的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变化,日最高气温低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日最高气温高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分析水汽条件作用发现,峰值强度在高温条件下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的现象与相对湿度变化有关,日最高气温较高时,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大幅减小。初步分析可知,当陆地达到较高温度并进一步增温时,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变化不大,使得洋面水汽含量增加较少。在陆地水汽主要来自于海洋的情况下,伴随陆地的进一步升温,地表相对湿度将减小。  相似文献   
993.
利用黑龙江省气候评价业务使用的71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资料,对1981-2010年气候平均值和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冬季偏暖突出;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增多,春季、夏季、冬季降水量增多,秋季减少,7月降水量增幅最大;年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减少。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阿城市1961-2013年间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阿城市近53 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 a来阿城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28℃/10 a的幅度上升,其中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春、秋季增温次之,而夏季的变化趋势则不明显。降水量的年变化略呈现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大小存在波动变化,有一个2-3 a的变化周期,近10 a平均降水量比近50 a平均降水量减少了19 mm。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78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数据和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EOF分解、傅立叶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秋风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秋风天气强度有自西向东部或向东南部、东北部递减的分布规律。贵州省异常秋风过程次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全省各站呈同位相变化,进入2000年后,秋风过程次数由全省秋风偏弱偏少型转为全省秋风偏多偏强型。在环流场上,纬向西风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出短波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形成秋风天气过程,因而造成的秋风过程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对秋风过程的环流场进行滤波表明:1波对于秋风过程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而1波、2波在时间上的配合对于秋风过程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96.
在贵州冬季相对湿度大、风速小的气候背景下,综合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计算并讨论了9个市州代表站人体舒适度指数IHC及其对温湿环境的响应,发现贵州省冬季低温、高湿对IHC指数具有负贡献,其中气温的高低对IHC指数影响尤为明显,并且在平均相对湿度越高的环境下,IHC指数对平均气温的变化就具有越高的敏感性,因此在贵州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冬季由于平均气温较低、加之平均相对湿度较大,人体舒适感降低尤为明显。从回归方程出发,讨论贵州省冬季△IHC对△T=1σ或△RH=1σ变化的响应,发现平均气温是影响IHC指数变化的主要指标,而相对湿度作为辅助指标对IHC指数有着增大或减小的调节作用。通过分析IHC指数的稳定持续性,发现其能有效客观的表征出贵州省低温的持续性特征,并且能反映出在平均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人体感觉的不舒适持续日数增加,即加大了人体的不舒适感。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福建省漳州市10个气象站1962—2012年1、2、12月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漳州极端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漳州多年冬季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0.397℃/10 a线性倾向率增加。②各年代际气候倾向率差异明显,20世纪80年代年极端最低气温增加最快(气候倾向率2.715℃/10 a),21世纪以来气候倾向率最小(0.006℃/10 a),20世纪70年代内极端最低气温变化相对稳定(变异系数为0.85),20世纪90年代气温变化剧烈(变异系数为1.72)。③极端最低气温(5℃)日数以-1.6℃/10 a的气候倾向率减少,多年低温日数平均值为7.5 d。④漳州市区、郊区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增加,漳州市区极端最低气温以0.546℃/10 a气候倾向率增加,郊区以0.381℃/10 a气候倾向率增加。⑤漳州市区与郊区极端最低气温(5℃)日数平均差值5 d,市区低温日数以-2.427 d/10 a的气候倾向率减小,郊区低温日数以-1.509 d/10 a的气候倾向率减少。  相似文献   
998.
利用理塘县高山草甸地表温度实测数据,分析6种常用AVHRR分裂窗算法的精度,为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的卫星反演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6种常用AVHRR分裂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与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反演温度与实测温度最大偏差3.36K,最大平均绝对误差2.25k,最小平均绝对误差0.77K.给出了反演高山草甸地表温度的AVHRR分裂窗算法建议.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分析资料,对2013年春季北方一次大范围沙尘暴过程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过程是在前期降水稀少、地表疏松、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由槽后冷空气补充南下,伴随地面冷锋移动引发的。强冷空气由西北路径入侵,蒙古气旋的发展,配合强冷空气形成的密集气压梯度区,为大风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面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往往超前于沙尘暴的暴发,可作为沙尘暴预报的重要依据。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沙尘暴区螺旋度分布为高层负值、低层正值,中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区与沙尘暴发生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冷暖平流之间的转化使地面气压发生变化,产生变压风,风力加大导致锋面附近激发出气流的垂直运动,容易将地面沙尘吹起上扬,形成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000.
陆晓静  苏占胜  谭志强 《干旱气象》2014,(1):120-122,127
利用宁夏1991~2010年20 a凌汛期水文和气温序列资料,研究了宁夏凌汛期特征、凌汛灾害发生主要时段,黄河封河、开河集中期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宁夏凌汛特征为封开河时序相反,小流量、高水位行洪,受强冷空气影响较大;凌汛灾害主要发生在封河和开河期间;日平均气温正负转化日期与封、开河期有对应关系,宁夏封河集中期在12月20日至1月19日;开河集中日期在2月13~20日。在凌汛关键期结合MODIS遥感数据对凌汛灾害监测防范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