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74篇
  免费   3835篇
  国内免费   6358篇
测绘学   2433篇
大气科学   4363篇
地球物理   4839篇
地质学   10089篇
海洋学   4768篇
天文学   1487篇
综合类   1862篇
自然地理   3726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12篇
  2022年   775篇
  2021年   903篇
  2020年   1096篇
  2019年   1307篇
  2018年   975篇
  2017年   1136篇
  2016年   1148篇
  2015年   1325篇
  2014年   1417篇
  2013年   1627篇
  2012年   1511篇
  2011年   1499篇
  2010年   1254篇
  2009年   1429篇
  2008年   1485篇
  2007年   1742篇
  2006年   1645篇
  2005年   1431篇
  2004年   1231篇
  2003年   1071篇
  2002年   965篇
  2001年   754篇
  2000年   892篇
  1999年   847篇
  1998年   658篇
  1997年   558篇
  1996年   461篇
  1995年   354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272篇
  1991年   176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31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文中利用EOF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的时空变化的方法 ,研究了 1996年 9月~ 1997年 6月间的MJO活动对生成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的影响。结果发现 ,除西北太平洋之外 ,发生在其他区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有半数以上生成在向东移动的MJO的湿位相中。伴随MJO的向东传播 ,热带低压 /气旋平均生成位置也随之向东移动 ,而生成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低压 /气旋分别受到向东和向西传播的MJO影响  相似文献   
892.
2002年6月21~24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水汽羽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GMS 5水汽图像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 2 0 0 2年 6月 2 1~ 2 4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水汽图像上水汽羽的特征。结果表明 :日平均水汽图像上显示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上部的主要水汽型 ,是一条热带水汽羽从孟加拉湾经过青藏高原东部向偏东方向伸展至江淮地区 ,并与中纬度水汽羽相互作用 ,暴雨云团在热带水汽羽中连续生成。这条热带水汽羽是一条深厚暖湿输送带 ,反映了中高层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长江下游的输送 ,以及通过大尺度上升运动造成的水汽自下而上的垂直输送 ,并且水汽羽与对流层上层的负涡度和正散度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羽的北部边界附近的暗带与一条强涡度梯度和高空急流轴相关 ,具有明显的斜压性  相似文献   
893.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94.
2002年我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逐日8个时次地面天气报告资料,分析了2002年全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2年出现的12次沙尘暴过程以3月18~22日的强沙尘暴过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我国北方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暴日数最多。另外,2002年我国沙尘暴高频期集中、早春多于晚春。主要原因是前期北方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3—4月上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十分频繁且强度较强,4月下旬—5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几次较大范围降水,5月中下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且位置偏东。  相似文献   
895.
山东胜利油田车镇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研究一直是油气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以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为基础 ,对研究区的岩石学特征进行描述 ,进而提出研究区 5种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 :溶蚀孔隙型、溶蚀孔洞型、大型洞穴、风化裂隙型以及构造裂隙型储渗空间。通过研究认为 ,这 5种储渗空间构成了研究区的 5类储层 :风化裂隙型储层、构造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溶蚀孔洞型储层以及洞穴型储层 ,其中以风化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以及溶蚀孔洞型储层为主。结合钻井、录井、测井、试井资料 ,对 5类储层的特征进行总结 ,从而进一步对潜山储层发育作出评价 ,将研究区储层发育带分为 3类 ,提出车镇地区下古潜山储层主要沿北东—南西方向呈条带状规律展布的观点。  相似文献   
896.
对现有油气资源基本评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应性做了分析总结,重点剖析了在油藏总体分布服从帕莱托分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现过程模型法.同时根据已建立的油气藏总体预测模型,对符合发现过程模型的大港陆地古近系成藏体系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897.
塔里木河南岸地下水资源,卡要为受塔里水河控制的具有高矿化背景的地下水,在塔里木河洪水的淡化影响下,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地下水淡化带.这种淡化水对油田供水具有战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油田建设的发展.通过对塔埋木河南岸地下淡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为塔河南岸地下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98.
龙梅  裴世桥 《岩矿测试》2004,23(1):6-10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的多变量校正方式,建立了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学方法无损快速测定各种地质样品中有机质的模型.设计了多重散射光校正、标准正常变量转换及导数光谱,扣除额外基线和重叠信号的影响,分离出与有机质含量有关的光谱信息.大多数地质样品的有机质近红外反射光谱估算结果与化学法符合.  相似文献   
899.
重力、航磁资料在花岗岩型铀矿成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舒孝敬 《铀矿地质》2004,20(2):99-109,119
本文利用重磁场资料对我国南方一些花岗岩体的侵位状态和岩浆动力场进行了分析,并按动力场的强弱对岩体进行了分类。根据重力资料对苗儿山-越城岭、诸广山和贵东花岗岩体的反演计算,讨论了这些岩体的深部分布形态,提出了岩浆流动的3种方式,指出了富大铀矿床、大型铀矿聚集区的赋存部位及其与航磁异常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00.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预测 ,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它是一部你什么时候读都有味道 ,都会受到新的启发的著作。黄汲清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 ,与时俱进的。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 ,他运用阿尔冈活动论的思想 ,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之后 ,他又吸收了裴伟深断裂的思想 ,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深断裂。 2 0世纪 70年代 ,他指导他的学生将多旋回思想与板块构造结合 ,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首次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 ,从全球动力学角度 ,将他 1 94 5年提出的亚洲三种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黄汲清的研究始终是从东亚地质的实际情况出发 ,他曾多次指出 :中国是全球构造研究中的一块宝地 ,中国人应该为世界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