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5篇
  免费   690篇
  国内免费   1539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696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2042篇
海洋学   65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71.
成飞飞行空域包含高原、盆地、山区等多种地形,局地气候显著,短时强降水频发。本文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7-2021年多资料融合逐小时降水数据、国家自动站探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出盆周沿山区为盆地短时强降水高发区;101°E~102°E,31°N~32°N区域为高原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利用百分位法得到高原地区强对流指数阈值:CAPE值≥1930.5J/kg;BCAPE值≥1974.7J/kg;抬升指数≥2.6℃;大气可降水量≥86.1mm;K指数≥37.2℃;SI指数≤-0.9℃。盆地地区强对流指数阈值:CAPE值≥2230.6J/kg;BCAPE值≥2264.4J/kg;抬升指数≥1.8℃;大气可降水量≥93.0mm;K指数≥40.8℃;SI指数≤-1.8℃。建立短时强降水不同下垫面强对流指数阈值,为今后短时强降雨客观预报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72.
宜昌处在我国地形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又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带秦巴山地南麓的中低纬度过渡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山地河谷平原并存,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气候资料分析和文献调研表明,宜昌天气气候因特殊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特异性:(1)年平均气温主要随地形高度递减,年总降水量主要随纬度升高减小。(2)年暴雨日数、连阴雨天数,在中西部随纬度升高而递减,等值线近似纬向排列;东部随地形升高而递增,等值线近似经向排列。(3)山地平原过渡带地形的阻挡滞留、辐合抬升等对极端短时强降水有明显加强作用,这种作用在秦岭与黄淮过渡带、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有相似的天气气候效应。(4)宜昌位于江淮梅雨的西界、华西秋雨的东界,具有天气气候“分水岭”特征。(5)宜昌是暴雨雨团、西南涡移动的主要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973.
纳米颗粒与重金属元素相结合发生反应,可能产生一系列相互作用关系。这些作用过程是取决于多个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在土壤这种复杂的典型非均质环境介质中。这些作用关系可分为协同促进和拮抗抑制两大类关系。对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离子而言,纳米态粒子对其环境有效性究竟是协同促进还是拮抗抑制作用,关键取决于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特性、二者间的界面反应以及反应后重金属元素的最终赋存状态这三个方面。协同促进或拮抗抑制作用与否则最终决定了这些污染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生态毒性响应。本文对近年来纳米颗粒-重金属共环境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讨论。纳米-重金属界面吸附解吸和土壤中迁移持留过程研究涉及多个热力学、动力学解析方法,科学家结合静态批实验和动态迁移实验等实验室模拟手段,对纳米颗粒、重金属离子、有机质三因子在土壤介质中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共行为方式展开深入探讨。在重金属离子-纳米颗粒表面吸附机制、赋存形态以及重金属纳米吸附态土壤迁移固定机制研究中,多种定性表征方法的综合应用,如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NES/EXAFS)等方法相结合,被公认是揭示这一系列过程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土壤环境中有机质存在条件,正确评价纳米态物质对重金属的迁移性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作用,将为纳米环境效应评估和纳米修复技术等相关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机理依据。  相似文献   
974.
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评价:以典型金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典型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土壤污染的主要因子是Cd、As、Hg、Cu、Pb、zn等重金属元素污染,金矿三废排放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一号金矿区Hg、Cd、As三种元素对土壤危害的贡献率之和达到94%,其中仅Hg元素的贡献率就达到了77%。二号金矿区Hg、Cd、As、Pb、Cu五种元素对土壤危害的贡献率之和达到97%,其中仅Hg元素的贡献率就达到了61%。金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强、很强的土壤样品数量占总数的66.54%,占金矿专题研究区控制总面积的79.51%,土壤潜在生态危害严重,本成果为金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5.
延吉—珲春地区的圆砾层是该区域工程建设经常利用的土层.为了获取圆砾层可靠的地基承载力数据,探讨确定地基承载力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以及检验以前地基承载力数据的可靠度,采用载荷试验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原位测试方法对圆砾层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获取了十二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了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范围,得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与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线性相关的结论.据此,提出了适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的根据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计算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的经验公式.为延吉—珲春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准确可靠、便捷、经济地确定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并为吉林省其他地区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6.
次生稠油油藏成藏模式研究—以鲁克沁构造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克沁构造带稠油油藏主要为次生油气藏,原油本身低熟,加之成藏过程中多种原因造成轻质组分逸散,进一步稠化而成。该构造带位于库木凸起前缘,长期处于有利的油气指向部位。台北凹陷二叠系桃东沟群湖相泥岩为长期稳定的油气来源。同时,该构造带断层和不整合面非常发育,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通道。通过对该构造带油气运聚规律的认真研究和总结,概括出次生稠油油藏的成藏模式,对吐哈油田下一步对浅层稀油、浅层气、深部气及深部凝析油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7.
中俄蒙毗邻地区主要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璐  朱群  周永恒 《地质与资源》2013,22(5):397-402
通过介绍中俄蒙毗邻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区划及区内金、银、铜、铅锌、铁等主要金属矿产资源概况,归纳总结了该区主要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金属矿床分带特征明显,成矿时期集中于燕山期,成矿作用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拼合-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78.
李晓力  肖普  李庆跃 《探矿工程》2013,40(2):74-76,80
振冲复合地基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水利水电、火电、工民建、石化、交通、市政、铁路等行业的地基处理中。振冲进行地基处理的规模和速度日新月异,使得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对重型动力触探在振冲碎石桩工程中的应用,论述了重型动力触探在振冲施工质量控制及检测中的重要性及适用性,并总结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979.
五岔沟洮儿河流域重矿物的分布在不同区域表现有明显差异性: 洮儿河主流和二道桥所在支流主要重矿物为橄榄石,查干郭勒河主要重矿物为褐铁矿,额木斯台沟主要以磁铁矿为主,胡斯台沟主要以绿帘石为主。不同矿物组合和分布特征反映出该流域重矿物成熟度低,受近源物质影响显著。根据河流矿物组合,主要划分为3 个矿物区,即洮儿河主流矿物区、洮儿河东部矿物区、洮儿河西部矿物区,其中洮儿河东部矿物区金属矿物含量异常,对于寻找有用矿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0.
2008-2012年南京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8-2012年南京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量的观测资料,分析南京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2年南京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次数呈显著增长趋势;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其中7-8月出现日数最多,雨强最大;春雨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凌晨,梅雨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上午和傍晚,台汛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上午;下半夜-凌晨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少,傍晚前后是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城郊差异;城市化效应不能引起城区的局地降雨,但在大尺度天气系统过境时,会使城区的对流活动较郊区更活跃,且城市下风向地区的降水也因此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