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8篇
  免费   747篇
  国内免费   1066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075篇
地球物理   560篇
地质学   2099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54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内蒙古达茂旗塔林宫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结合带,天山―兴蒙造山系之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1),白乃庙―哈达庙铜、金、萤石成矿带上(邵和明,张履桥. 2001) 。区域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稀土、金、铜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萤石、石灰岩、石英岩等,比较重要的矿床有白云鄂博钒钛稀土矿、查干哈达庙铜矿、乌花敖包金矿、赛乌苏金矿、白乃庙铜金矿、石宝铁矿等。  相似文献   
132.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石窝子―三个井地区位于华北板块西北缘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的结合部位,北部紧邻西伯利亚板块(郝立波等, 2004)。三级成矿带属于朱拉扎嘎―甲生盘元古代、古生代金、铅、锌、硫、铁、铜、铂、镍成矿带(Ⅲ12),四级成矿带属于朱拉扎嘎金成矿带(Ⅳ123)(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1)。区域上已发现的矿种主要有煤、盐湖、芒硝、铁、金、磷、石灰岩、石膏、膨润土、滑石、饰面花岗岩等,代表性矿床有叠布斯格、卡休他他铁矿,朱拉扎嘎金矿,脑木洪铜多金属矿等。  相似文献   
133.
A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YRB) during July11–13 2000 i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The potential/stream function is used to analyze the upstream "strong signals" of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the Tibetan Plateau(TP). The studied time period covers from 2000 LST 5 July to 2000 LST 15 July(temporal resolution: 6 hours). By analy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water vapor flux, vorticity and divergence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heavy rainfall event, the upstream "strong signals" related to this heavy rainfall event are revealed. A strong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the YRB and the convective clouds over the TP. The "convergence zone" of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is also identified, based 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water vapor flux two days and one day prior to, and on the day of, the heavy rainfall. And this "convergence zone" coincides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maximum rainfall over the YRB. This specific coupled structure actually plays a key role in generating heavy rainfall over the YRB.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coupled system with a divergence/convergence center of the potential function at the upper/lower level resemble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 event over the YRB. These upstream "strong signals" are clearly traced in this study through analy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potential/stream function of upstream water vapor transport.  相似文献   
134.
A mathematical relation between deformation and vertical vorticity tendency is built by introducing the frontogenesis function and the complete vertical vorticity equation, which is derived by virtue of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From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 it is shown that properly configure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can make deformation exert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vortex development at rates comparable to other favorable factors. The effect of deformation on vortex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formation itself, but also depends on the current thermodynamic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the atmosphere, such as the convective stability, moist baroclinicity and vertical wind shear(or horizontal vorticity). A diagnostic study of a heavy-rainfall case that occurred during 20–22 July 2012 shows that deformation has the most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increase in vertical vorticity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low vortex during its whole life cycle. This feature is mainl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n approximate neutral layer(about 700 h Pa) in the atmosphere where the convective stability tends to be zero. The neutral layer makes the effect of deformation on the vertical vorticity increase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vortex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us drives the vertical vorticity to increase.  相似文献   
13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ECP (1?? 1?)逐6h再分析资料,对承德市2015年2月20~21日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强降雪过程中,中、低层的西风槽、切变线和地面上东移加强的蒙古气旋构成了有利天气形势,在这些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有干冷空气侵入承德地区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持续的西南暖湿气流对此次强降雪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涡度及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很好的反映出了此次强降雪过程中物理量场特点: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的分布说明强降雪区上空湿度较大且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水汽通量的增大与降雪的增强相一致,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与强降雪有很好对应关系。强降雪区上空伴有较强上升运动;降雪区上空均为正涡度时最有利于上升运动和降雪;降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正或呈"上负下正"的垂直结构均有利于降雪,低层正垂直螺旋度对强降雪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6.
采用哈密地区6站1975—2014年逐日地面水汽压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哈密各站的大气可降水量、有效空中水资源量、自然降水产出率和人工增水潜力值,并分析了各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哈密地区年平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2560~4327 mm,年均有效空中水资源量约为232~828 mm,占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1/4~1/10;年均自然降水产出率在9%~28%,自然降水产出率与降水量成正比关系。哈密地区的年人工增水潜力理论计算值在844~2399 mm之间,潜力值在夏季最大,巴里坤和伊吾明显多于其它区域。  相似文献   
137.
利用北京观象台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1999年6月24日至7月2日北京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及非绝热加热作用对系统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高温天气发生前,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很大,欧洲北部和贝加尔湖以南为高压脊控制,中亚和我国东北地区则处于低压槽内。贝加尔湖南部的高压脊纬向延伸范围较广,在东移过程中长时间影响北京。随着贝加尔湖以南的高压脊逐渐东移,北京上空下沉增温与非绝热加热作用有所增强,北京逐渐受到高温天气影响。在高温天气发生的后半阶段,我国东北的低压槽入海后在120130°E附近维持并发展,槽前非绝热加热率很大。从垂直方向来看,加热率在500 hPa以下随高度迅速增加,根据全型涡度方程,强烈的非绝热加热率垂直分布不均作为一个明显的涡度源区,对入海低压槽的稳定维持有显著的作用。而入海低压槽的稳定维持,又阻碍了华北高压脊的东移,使其在北京地区长时间稳定少动,为北京带来多日的持续性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38.
采用水量平衡模型和Penman公式分别计算了珠江流域七个子流域1961—2000年实际蒸散发(I_(ETa))和潜在蒸散发(I_(ETp)),并对供水条件变化下I_(ETa)与I_(ETp)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对各子流域I_(ETa)和I_(ETp)关系的理论从属性进行判定,主要结论如下:1)珠江流域年实际蒸散发量远低于潜在蒸散发量,多数子流域I_(ETa)值不到I_(ETp)值的1/2。7个流域面积加权平均I_(ETa)为681.4 mm/a,I_(ETp)为1 560.8 mm/a。从蒸散发的变异性来看,则实际蒸散发I_(ETa)的变异性明显要高于潜在蒸散发I_(ETp)。2)东江、西江、北江、柳江和盘江等5个流域实际蒸散发I_(ETa)都与降水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韩江、郁江两个流域I_(ETa)随降水变化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各子流域的潜在蒸散发I_(ETp)与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7个子流域平均情况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I_(ETa)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I_(ETp)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通过对降水量P与实际蒸散发I_(ETa)及潜在蒸散发I_(ETp)的联合回归方程P-IET回归系数的T检验,判定韩江、柳江和盘江等三个子流域以及七流域面积加权平均I_(ETa)与P和I_(ETp)与P的关系满足理论意义上的严格互补相关;东江、西江、北江等三个流域I_(ETa)与P和I_(ETp)与P的关系满足"非对称"互补相关。4)基于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的边界条件,推导出非对称条件下的实际蒸散发互补相关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9.
余荣  江志红  马红云 《大气科学》2016,40(3):504-514
本文利用NCAR开发的CAM5.1(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1)模式,针对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发展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群发展可能使得南海夏季风提前1候爆发;机理分析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中国东部城市群发展引起的陆面增温,使得南海及其附近地区南北温差提前逆转、中国东部区域海平面气压降低,导致中南半岛到南海地区西南气流加强,中南半岛到南海地区降水增加,而凝结潜热垂直变化强迫出的异常环流,促进了南亚高压的加强及提前北跳,相伴随的高层抽吸作用有助于季风对流的建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减弱东撤,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高低层环流条件,导致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另外,观测结果表明1993年之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日期相对上一个年代明显提前约2候,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时间段的吻合,表明城市下垫面发展可能是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0.
孟元库  许志琴  马士委  刘晓佳 《地质学报》2016,90(11):3023-3038
一般剪切带主要由纯剪切和简单剪切共同作用,不同的剪切带及不同的构造位置两者所占有的比例不同。利用运动学涡度(Wk)可以定量地分析两者间的比值大小。本文通过极莫尔圆法和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曲水滑覆型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进行了计算,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通过极莫尔圆法,对剪切带中的9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运动学涡度计算,获得了Wk=0.73~0.96,平均值Wk=0.83。运用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4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Wk=0.85~0.93,均值为0.88,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应变结果。还根据极莫尔圆图解,计算了该韧性剪切带的减薄量S=0.09~0.35,平均减薄量为0.20。研究表明该韧性剪切带为典型的以简单剪切为主伴有部分纯剪切的一般剪切,该剪切带的形成可能与拉萨地体在中新世时从挤压到侧向伸展的转换有关。该剪切带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涡度的确定深化了对藏南冈底斯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并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的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