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8篇
  免费   894篇
  国内免费   1410篇
测绘学   215篇
大气科学   2945篇
地球物理   1140篇
地质学   888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22篇
自然地理   57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41.
2009年世界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灾情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地震频度较高,强度较低;地震灾情一般较轻,较重的地区一是印度尼西亚地区,其次是意大利地区。  相似文献   
942.
在收集、整理和编译国外有关论坛和研讨会资料的基础上,给出了目前国际风险科学研究的动态,综述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减轻地震易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有关国家的地震灾害风险减轻的理论研究和减灾计划与行动。  相似文献   
943.
风暴相对螺旋度与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的定义进行了介绍。通过对2007-2008年石家庄地区2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短时暴雨、冰雹、大风任意组合时高、低层SRH的不同特征,得到不同天气现象的预报指标,并利用2009年的几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出现短时暴雨时,SRH经常连续较长时间为正值,但数值较小,SRH也是以正值为主;伴有冰雹或者大风时,SRH、SRH的差值迅速增大,SRH可达到100m2•s-2或以上。  相似文献   
944.
An abrupt ice and snow storm disaster which occurred in the spring of 2008 severely destroyed forests over a surprisingly large portion of southern China. A transect crossing Jinggang Mountain-Jitai Basin-Yushan Mountain-Wuyi Mountain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authors integrated field data collected in two field surveys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the disturbance on forest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The extent of damage to plantations along the transect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slash pine > masson pine > mixed plantation > Chinese fir. Slash pine is an introduced species from southern Americ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ast growth, low wood quality and rich oleoresin, and showed a damage rate of 61.3% of samples, of which 70.4% cannot recover naturally. Masson pine is the native pioneer species of forests with harder wood, and 52.5% were damaged due to turpentine, of which 60.9% cannot recovery naturally. Chinese fir is a local tree species and samples showed a rate of 46% and a relative rate of 32.5%, lower than the mixed plantation. (2) From west to east along the transect, we can see tha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f the western transect on Jinggang Mountain showed the lightest damage extent, and a Cryptomeria plantation at an altitude of 700 m was severely destroyed while Chinese fir showed light damage below 700 m and relatively severe damage above 900 m. Masson pine and slash pine in the central transect in Jitai Basin were damaged severely due to turpentine activities, and closed natural secondary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as damaged severely due to high ice and snow accumulation on intertwined shrubs. Masson pine aerial-seeding plantations below 400 m along the eastern transect in Xingguo and Ningdu counties were nearly undamaged for small tree sizes, and Chinese fir at 500-900 m altitude showed a lighter damage extent. However, masson pine which was distributed above 400 m and planted in the 1960s, was severely damaged due to turpentine.  相似文献   
945.
乌兰布和沙漠农田沙害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沙严重威胁着乌兰布和沙漠农田的健康运行。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田沙害形式、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流沙入侵和土壤风蚀是危害农田的主要形式,其沙源主要为绿洲内部土壤风蚀和零星分布的流动沙丘及绿洲外部的流沙前移和风沙流活动;②农田沙害具有普遍性、季节性、各向异性、累积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特性;③绿洲内农田土壤风蚀由绿洲边缘向绿洲中心逐渐减弱,风蚀深度和强度下降。同一林网内,则由边缘向中心增加,防护林及地埂后一定距离内表现为沉积,其余地段表现为风蚀;沙质农田较黏质农田的风蚀深度和强度大。时间变化上,表现为秋季弱,春季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6.
利用Thermo RP 1400a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周边的哈密与和田进行了长达6 a多的沙尘气溶胶PM10连续观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沙尘气溶胶PM10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其结果是:①在哈密、塔中与和田,浮尘、扬沙日数呈上升趋势,沙尘暴日数变化不明显,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PM10浓度的主要因素。②PM10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哈密最低,其次为沙漠南缘的和田,最高的为沙漠腹地的塔中。③每年3—9月是哈密PM10质量浓度的高值时段;塔中与和田PM10质量浓度高值时段分布在3—8月,平均浓度分别在500~1 000 μg·m-3之间变化。④哈密、塔中与和田PM10季节平均浓度变化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PM10平均浓度最高的塔中,春季在1 000 μg·m-3左右变化,夏季在400~900 μg·m-3之间,秋冬两季浓度较低基本上在200~400 μg·m-3之间变化。⑤哈密、塔中与和田沙尘暴季节PM10浓度远高于非沙尘暴季节,沙尘暴季节浓度基本上为非沙尘暴季节浓度的两倍以上;塔中2004年和2008年沙尘暴季节平均浓度分别是非沙尘暴季节的6.2倍和3.6倍。⑥沙尘天气过程中PM10质量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⑦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PM10浓度,风速越大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PM10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7.
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旅游主线大平岚附近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导致崂山风景区南线道路全线封闭,崩落巨石上方的残留危岩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治理。为使原有景观石得以保护,又不致于形成新的视觉污染,利用人造景观石在崂山风景区大平岚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该方案投资少、工期短、效果好,既消除了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使原有景观石得到了保护,又未形成新的视觉污染,为人造景观石在风景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48.
城镇防沙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镇防沙是在国家需求推动下产生的新领域,在没有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以风沙物理学、治沙工程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初步总结出的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包括风沙灾害成因与区域风沙流场特征、城镇周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防沙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防沙工程效率评估与预测4个分支领域,14项主要研究内容和9个支撑学科;技术体系包括8个分支技术领域和一个总目标(即:城镇防沙技术优化模式)。除青藏高原外的城镇防沙技术模式具有圈层结构特征,第一圈层都是以市(镇)区为核心的绿化景观带。对于地处半湿润风沙区外缘的城镇,第二圈层为高效农牧业生产区,第三圈层为生态涵养圈,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湿润风沙区内部的城镇,第二圈层为农牧业生产与沙丘封禁区,第三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与农牧业生产区,分为近郊设施农业圈、远郊沙丘(地)封禁与农牧户独立生产圈两个次级圈层,第三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保护圈。对于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节水灌溉农业区,第三圈层为外围防护带,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带。对于地处青藏高原山间盆地的城镇,防沙工程一般采取近郊“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外层为“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再外层为“防护林带+草地改良+封禁保护”的布局模式。对于地处青藏高原河流宽谷的城镇,防沙工程技术模式在宏观上根据河道走向布局,局部充分考虑防沙治沙与河道整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有机结合,细节上依据沙尘源地类型和分布地貌位置选择防沙技术。  相似文献   
949.
山区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报系统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凯  盛谦  张勇慧  李志勇  李红旭  岳志平 《岩土力学》2010,31(11):3683-3687
针对山区公路路基边坡点状分布、数量较多、规模相对较小且易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确立了以位移和降雨量为主的监测原则,基于GPRS技术,集成触发式位移计、容栅式雨量计、数据采集传输模块和太阳能供电装置,形成了经济、节能、高效的单体边坡远程监测硬件系统。采用Visual C++网络编程技术,以SQL Server2005为数据库平台,开发了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报软件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远程实时接收和可视化分析管理。由于公路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多样,系统还集成了多种时间预测模型,建立了边坡变形预报模型库。通过在常吉高速公路的安装运行,系统成功地进行远程实时监控,保障了极端天气下公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950.
膨胀土胀缩变形规律与灾害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普通固结仪和收缩仪分别进行蒙自重塑膨胀土浸水膨胀变形试验和膨胀土失水收缩变形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初始状态下膨胀土胀缩变形规律与致灾机制,并应用Does Response模型,定量模拟了膨胀土胀缩时程规律。研究表明,蒙自膨胀土胀缩变形差异较大,一般吸水膨胀率远大于失水收缩率,相似状态下试样膨胀系数越大,收缩系数亦越大,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膨胀土含有的大量细小黏土颗粒与较强的蒙脱石晶体矿物及显著的微结构特征,是其产生强烈胀缩变形灾害的内因与本质,而土中发育的微孔隙-裂隙结构及其初始状态,是发生胀缩变形灾害的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