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1964-2015年气候因子对秦岭地区植物物候的综合影响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1964-2015年物候观测数据和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和PLS回归法,研究了秦岭地区植物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1964-2015年,秦岭地区物候始末期的气候均呈干暖化趋势,且始期的暖化趋势较末期显著,物候突变后(1985年之后)尤为显著。② 就单一因素而言,物候始末期对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突变前(1985年之前),除物候始期的日均温外,其他气候因子对物候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突变后影响显著,始期与末期的日均温每升高1 ℃,始期提前3.0 d,末期推迟12.0 d;始期的累积降水每减少1 mm始期提前1.3 d,末期的每增加1 mm末期推迟1.0 d;始期与末期的日均日照时数每增加1 h,始期提前4.3 d,末期推迟18.3 d。③ 气候因子对物候始末期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物候始期,气温影响的滞后时效约1~2个月,降水的滞后时效约1~3个月,而日照几乎无滞后效应;物候末期,气温的滞后时效约1~3个月,降水几乎无滞后效应,而日照影响的滞后时效约1~2个月。④ 物候始期与末期均受气温、日照、降水的综合影响,气温是影响物候变化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同期日均温的升高对物候始期的提前及末期的推迟具有主导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2.
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动物消化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受寄主食物成份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生活状况.以升金湖越冬白头鹤的粪便作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16S rRNA的V3~V4区作为标记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升金湖越冬不同时期白头鹤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期不同时期白头鹤粪便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如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越冬期不同阶段的粪便样品中菌群组成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在门分类水平,越冬前期拟杆菌门含量较高,厚壁菌门含量较中后期低;越冬中期放线菌门含量较高;越冬后期变形菌门含量较高.在属分类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时期,越冬前期普氏菌属(Prevotella)含量较高,越冬中期杆菌属(Lysinibacillus)含量较高,越冬后期梭菌属(Clostridium)含量较高,并且普氏菌属含量从越冬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梭菌属含量从越冬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越冬时期白头鹤肠道菌群组成不同,越冬期不同阶段的食物变化可能作为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3.
大量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气候正逐步变暖。植物物候现象是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指示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物候特征变化是反映气候变化对森林生长影响的综合性生物指标。利用2001—2018年MOD09A1卫星数据重建了秦岭地区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序列,采用最大变化速率和阈值法结合提取了秦岭森林物候参数,结果表明:(1) Whittaker滤波法在灌木、农田、森林3种生态样地重建中稳定性较好,在秦岭山地有较好的适用性。(2) 秦岭地区物候多年均值分布同秦岭地区水热条件密切,由高海拔高山区到农耕区,生长季始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SOG)逐渐提前,生长季末期(End of Growth Season,EOG)逐渐推迟,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由高海拔区向低海拔区逐渐加长。秦岭浅山区和东部伏牛山农耕带生长季(SOG)开始较早,出现在3月上旬,高山区针叶林带生长季开始的较晚,出现在5月上旬到中旬(120~135 d)之间。生长季末期(EOG)集中出现在10月~11月初(270~310 d),高山区针叶林带生长季结束较早,浅山区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晚,普遍出现在11月(300 d)以后。生长季长度(LOG)分布在150~200 d之间,低海拔地区LOG较长,大于180 d,高海拔林区生长季较短LOG集中在150~170 d。(3) 年际变化特征:2001—2018年生长季始期(SOG)呈现提前趋势,其中高海拔区提前明显,南北麓海拔低于500 m部分区域和东部伏牛山少部分区域出现推迟。生长季末期(EOG)呈现推迟趋势,其中秦岭北麓和东部中低海拔区域推迟明显,生长期长度(LOG)总体呈延长趋势。(4) 秦岭地区近17 a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2 ℃·a-1,降水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变化率为14.6 h·a-1。(5) 秦岭地区物候参数同0 ℃、5 ℃和10 ℃界限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全球变化下的升温作用是影响秦岭森林物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升温作用导致SOG提前,EOG推迟、LOG延长,主要集中在秦岭南北麓1 000~2 000 m之间,秦岭东部伏牛山低海拔区境内相关性最低,表明受温度制约较小。  相似文献   
64.
基于台湾以东黑潮主流系沉积物中碳、氮、磷等生源要素指标的变化,在沉积物年代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在黑潮沉积物中的历史记录。结果表明,近千年来台湾以东、琉球岛弧南侧斜坡的黑潮主流区平均沉积速率可达34.2 cm/ka,据其变化可大致分成的3个沉积阶段,与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的划分基本一致。沉积物中碳以无机碳为主,总无机碳(TIC)的含量从1850年开始逐渐增大并伴随剧烈波动,恰好与大气CO2水平的快速升高相对应;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变化则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在夏季风较弱的小冰期其含量明显高于夏季风较强的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这是由于较弱的夏季风有利于亚洲大陆风尘的产生和向海输送,从而促进了研究海域的初级生产力。1850年以来,沉积物中的C∶N∶P逐渐从低于转变为高于Redfield比,反映了上层水体营养盐结构从氮缺乏到氮充足的转变,这与近现代以来急剧增加的全球氮排放密切相关。总体来说,黑潮主流系沉积物中的生源要素指标,明确记录和响应了近千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近150多年以来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环境剧变。  相似文献   
65.
对广西沿海各验潮站重现期高潮位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传统重现期高潮位计算方法发现该局限性主要为广西全日潮潮汐性质下天文潮与风暴增水叠加概率过低和广西沿海堤防标准普遍偏低所致。根据不同岸线类型,结合海堤实际防御能力、海洋灾害承灾体和风险区划,提出适用于广西的红色警戒潮位核定新方法,对其它全日潮岸段警戒潮位核定和防潮应急管理等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6.
陈子燊  位帅 《海洋通报》2020,39(5):530-535
使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 FRF 1985—2016 年的极值波高及其持续时间数据,采用最优的 Gumbel-Hougaard copula函数和 Kendall 分布函数构建极值波高和相应历时不同组合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式,分析各个组合的遭遇概率、“或”重现期、“且”重现期和 Kendall 重现期,以出现最大可能概率的方法推算各组合联合设计值。结果表明:Kendall 重现期所对应的累积频率更准确地代表了特定设计频率下的风险率;重现期分别为 5 年、10 年、20 年、50 年、100 年、200 年推算的 Kendall重现期设计值介于“或”重现期和“且”重现期设计值之间,小于相应的边缘分布设计值;基于 Kendall 重现期的极值波高及其持续时间不同重现期组合推算的结果可为海洋工程构筑物设计与风险管理提供新的选择与参考。  相似文献   
67.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assemblage of Chironomidae from headwaters of Ñireco stream by recording drifting pupal exuviae caught in the debris close to the sho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ree stations along 18 km of the stream every 2 weeks during spring–summer months and monthly during autumn–winter over a year. A total of 15949 exuviae were collected and 55 taxa were identified. The most abundant taxa were Cricotopus spp. with highest numbers of exuviae recorded in each station over the study period. Subfamily Orthocladiinae was the most abundant taxa, followed by Chironominae and Podonominae. The emergence period in the stream occurred between December 1998 and March 1999. Most of the dominant and frequent species were univoltine. The emergence peaks at each sampling station occurred at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of the water recorded.  相似文献   
68.
舒长根  罗先诚 《热带地理》2002,22(4):367-370
利用天气图和500hPa高度距平资料,对赣北梅雨期多雨年和少雨年中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赣北梅雨期的长短及降水量的大小,与副高第二次北跳早晚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副高第二次北跳为什么有早有晚这一关键性问题。结果显示,副高第二次北跳早晚在一定程度上受青藏高原夏季热力状况影响。当青藏高原5月温度偏高时,高原上空的高压偏强,且东移偏早,从而引起副高第二次西伸北跳偏早,赣梅雨期降水偏水。反之,降水偏多。该结合与某些“青藏高原对我国东部天气影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从而为预测鄱阳湖平原旱涝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9.
海温对辽宁省主汛期降水异常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辽宁省主汛期降水异常的时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前期海温场对辽宁主汛期(7—8月)降水影响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省汛期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近44a降水呈减少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存在3~5a的年际周期和10~12a的年代际周期。2)存在2个影响辽宁汛期降水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及相应的关键时段,它们分别是南大西洋(1—5月)和西太平洋(3—4月),综合考虑2个关键区可更好地预示辽宁汛期降水的异常。  相似文献   
70.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of predominant periods in soft soil, for the urban area of Pereira city, Western Colombia. In this study we used microtremor and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obtained by a local array of seven accelerographs stations deployed in the city. Response spectra and spectral ratios have been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strong seismic events recorded in solid rock and soft soil stations. These observations allowed the determination of dominant response spectra for several sectors in the urban area. For the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and earthquake data, dominant periods were determined using interpretation of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a and Nakamura's technique. A comparison between dominant periods obtained from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and those obtained from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show similarities, which is in the range 0.2–0.5 s. A preliminary version of a site response map for Pereira city was obtained from this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