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1062篇
地质学   371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盛志军  周雨  张国平 《气象科技》2021,49(4):569-57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春季江西两次强对流天气(以下简称"3·21"、"4·9"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由冷空气进入地面倒槽触发,"3·21"过程冷暖空气的辐合明显;"4·9"过程锋面辐合较弱,冷锋移动快。(2)"3·21"过程对流发生时湿层更深厚,对流层高层高值位涡库自上而下呈漏斗状延伸至400hPa,"干侵入"特征明显;"4·9"过程中低层整体湿度条件较差,中高层有明显干空气卷入,冷却蒸发作用导致的强下沉气流引发地面大风。(3)"3·21"过程回波有明显弓形特征,中气旋数量达9个;强冷空气从3km高度侵入,动量迅速下传,移速快,对大风等强对流预警有指示意义;"4·9"过程侵入冷空气浅薄,单体风暴VIL小,短临预警低估大风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32.
通过对1995年5月6日—1996年2月3日发生在云南境内及其中缅边境一带的4组5次M≥6.0级强震的研究,发现水汞在强震连发期都出现短临异常及震后变化;与2001年云南省内6组7次5.0—5.9级中强地震短临异常及震后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震连发期水汞的短临异常特征表现为异常台站多、异常幅度大、异常范围广和多台站水汞在异常中发震。中强震连发期水汞的短临异常特征与此相反。表现为异常台站少、异常幅度小、异常范围小和多台站水汞在异常结束后发震。  相似文献   
133.
1997年伽师强震群活动的近场定点形变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和平 《华南地震》2000,20(2):40-46
对1997年伽师强震群前后的近场宁点形变资料和卡尔曼滤波结果的前兆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短临异常较为明显。通过密切跟踪,在后续强震的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还对异常与孕震构造和应力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4.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青藏高原东缘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在解析该地区主干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的基础上,对一批断裂运动学和史前强震活动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岷山断块中,虎牙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1.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 mm/a。岷江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37 mm/a~0.53 mm/a之间,左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在龙门山构造带中,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均在1 mm/a左右,且几条主干断裂的右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相当。结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和GPS测量资料,建立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向南东方向逸出的构造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35.
应用酒泉、张掖、武威实况资料,从作物的各个生长发育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爆发是造成冻害的直接原因,前期气温异常偏高使农作物生育期提前、气温和地温较低加剧了冻害程度。并提出了防御冻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6.
2005年4月6~10日,和田地区出现了大降水、强降温、沙尘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有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天气过程是冷空气从南疆西北翻山入侵南疆盆地,天气系统相互叠加而造成的,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和田地区这次强天气有很好的预报能力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7.
强震与微震观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统采用动圈型换能器(属于速度型换能器)加电子反馈形成在0.05Hz~50Hz的加速度仪特性,大大减小了甚低频率的影响,而其线性及动态范围也能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避免了位移型换能器在低频段的较大误差,在地震观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8.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9.
用P、S波最大振幅比法计算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MS2.5~3.7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小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与该时段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具有相似的断错性质。1997年伽师小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北东或近南北向,与1997~1998年6级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一致。1997年4月6日6.4级和1998年8月2日6.1级两次6级正断层地震前出现地震空段现象。  相似文献   
140.
“十五”期间,四川强震台网将达到211个子台的规模。若仅按强震观测最基本的技术目标,用足够长的时间收集足够多的强震记录为抗震设计理论服务,显然未能尽其投资潜力。为此,我们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固化在该所GDQJ-1A数字强震仪内的烈度模式识别算法提取到台网中心计算机的后台,使“十五”建设采用的所有强震仪均“升级”成为可以现场测定地震烈度的设备。本文以2005年1月5日马尔康日部5.0级地震为例,展开强震台网的烈度测定和震灾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