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2篇
  免费   1665篇
  国内免费   2777篇
测绘学   1024篇
大气科学   2554篇
地球物理   1952篇
地质学   3341篇
海洋学   1638篇
天文学   1265篇
综合类   562篇
自然地理   135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321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508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694篇
  2012年   564篇
  2011年   584篇
  2010年   515篇
  2009年   714篇
  2008年   658篇
  2007年   727篇
  2006年   686篇
  2005年   573篇
  2004年   565篇
  2003年   443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刘伟 《福建地质》2010,29(2):171-178
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铜、铅、锌、钾、钠、钛、钒7种元素的整个实验过程可能引入的各种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并对各种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量化计算,最后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给出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902.
三峡蓄水后典型河段分形维数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表面形态的变化,采用分形维数对河床表面形态进行量化,并分析河道冲淤调整特点,对河床表面分形维数(BSD)的变化特点及物理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BSD与河床各个剖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SD能全面地反映床面形态的复杂程度。三峡蓄水后,宜昌-虎牙滩和宜都河段BSD明显增大,关洲河段增大幅度较小,而芦家河河段BSD值略有减小,同时,各河段BSD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综合阻力的调整结果。可通过对各河段演变趋势的分析,来预测其BSD的变化,进而为分析其阻力和水位的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3.
天然红辉沸石经过氯化铝及氯化镁共同改性后,制备出改性红辉沸石。研究了改性红辉沸石和天然红辉沸石对生活污水中CODcr的吸附效果,表明改性红辉沸石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红辉沸石,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对改性红辉沸石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04.
同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最直观的表现。地表破裂带的精细填图对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及发震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5.12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同震破裂带南部的虹口乡区段开展了较为精细的填图工作,该区段地表破裂带的平面几何和同震位移特征沿走向均显示出公里尺度的横向变化和复杂性。根据同震破裂不连续性特征可把地表破裂分为4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深溪沟段、庙坝段、高原新村段和八角庙段。其中,深溪沟段和八角庙段同震垂直位错较大,达.5~6m;庙坝段同震垂直位移量普遍较低,1~2m或更低;  在高原新村附近,地表破裂带分为近平行的南北两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南支以南东盘逆冲抬升为主,这与与映秀-北川同震破裂总体北西盘抬升的性质相反。本文对高原新村附近的反向陡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是破裂在从深部往上扩展的过程中,在浅表部位顺着发育在虹口东南部的大鱼洞-龙溪飞来峰后缘的具南东倾向的断面继承而成。与北川沙坝附近的反向陡坎一样,说明老断裂带构造几何特征对单次地震破裂的扩展有牵引作用。最后,讨论了八角庙有切割关系的两组断层擦痕的地震学和地质学意义,指出可能指示了映秀-北川断裂面上局部区段震前的初始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05.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面形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对于我们理解地震断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破裂面的形貌特征包含许多关于地震和断层机制的有用信息。在Mw7.9 2008汶川地震中断层活动产生了两个新鲜的破裂面,八角庙破裂面和沙坝破裂面。我们使用3D便携式激光扫描仪(Tri mble GX)对两个破裂表面进行测量,在野外微观尺度上研究了破裂面形貌特征。通过能谱密度和均方值两个方法分析破裂面形貌,新鲜的破裂面表现为自相仿性,能谱密度和均方值均与剖面长度存在幂律关系。在能谱密度与空间频率的对数图中,能谱密度曲线存在明显的拐点,该拐点所对应的波长称为"特征波长",表明单一分形不能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八角庙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7 mm,在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大一些(区域Ⅰ为10 mm,区域Ⅱ为9 mm);沙坝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8 mm,但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小(6 mm)。均方值曲线的最小二乘拟合直线的斜率为Hurst指数,该指数依赖于剖面线方向并描述破裂面形貌的各向异性,H指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与平行擦痕和垂直擦痕方向对应,这与野外断层面擦痕测量结果一致。沙坝破裂面的H指数极坐标图中存在次级H指数峰值(对应剖面线方向为85°和160°),这揭示破裂面上存在一组隐匿擦痕。该组隐匿擦痕为汶川地震之前断层活动中形成的,但这还不足以推测上一次断层活动的时间和规模。另外,通过比较新鲜节理面和破裂面表明H指数是否大于0.8反映了断层类型。在整个空间频率域上,能谱密度曲线斜率(-α)和均方值曲线斜率(H)的线性拟合关系为α=1.22+1.72H,并不严格满足两者之间理论关系式,α=1+2H。这个差异是由于测量信号噪音、破裂面的多分形性和分析方法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06.
青藏高原东部基于噪声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76个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1—12月三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利用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首先采用多重滤波方法提取了1 000多条台站对5~50 s的三分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0.2°的网格,利用O ccam方法反演了瑞利波(R-R)和勒夫波(T-T)的群速度分布。反演得到的群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清晰地揭示了地壳内部的横向速度变化。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在短周期(8~20 s)内,拥有较厚的沉积层的四川盆地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而青藏高原东部则表现为较高的群速度分布特征;随着周期的增加(>20 s),群速度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与短周期相反的特性,青藏高原东部下方的速度远远低于四川盆地,这可能与青藏高原东部中、下地壳低速层相关联,同时也意味着研究区域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群速度分布图上,龙门山不仅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地形和构造分界带,同时也对应着高群速度与低群速度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907.
端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钼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样品经草酸?草酸铵溶液(Tamm溶液)浸提,分取浸提液,蒸干灼烧破坏草酸盐,制备成硫酸介质溶液,采用端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钼。方法检出限(3s)为0.013μg/g,精密度(RSD,n=12)为2.13%~6.70%。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908.
赵庆令  李清彩 《岩矿测试》2010,29(2):196-198
详细介绍了美国Thermo仪器公司生产的Thermo 63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引燃"、容易"熄火"、数据稳定性差等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及其辅助设备的维护维修实例。  相似文献   
909.
称重法配制标准溶液研究及其不确定度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标准溶液配制及稀释的过程中放弃了传统的定量移液管,采用精密电子天平作为定量工具。精密电子天平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不需考虑溶液黏度、管口流速等因素对不确定度的影响,而且明显地降低了在标准溶液逐级稀释过程中由于读数、操作等原因产生的误差,可实现大比例稀释,操作简便。根据《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CNAL/AG07:2002)评定了此方法与传统溶液配制方法的不确定度。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验证了其准确性和线性,均获得满意结果。本法适用于ICP-AES法测定样品中的主元素(含量在x%~xx%)时的标准溶液配制,也可应用于原子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仪器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  相似文献   
910.
月面环境与月壤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月面环境与月壤特性是月球探测和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它们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加深,本文对月球表面地形地貌、热环境以及月壤特性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初步分析了这三个方面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地形地貌对月球定量遥感的影响以及南极艾特肯(SPA)盆地等地貌单元的年代学划分和成因演化;(2)月面热辐射、月表物理温度和热流等月面热环境特征的进一步探测和全面分析,以及其对地球反照率变化的响应;(3)月壤形成演化过程及空间风化作用,月球极区氢富集机制和水冰探测,以及月球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